第39章 庄子 外篇 天地(一)
《庄子·天地》篇,庄子外篇的第五篇。篇名取篇首二字,天地,意为天和地。天地篇由十五个章节编纂而成。
分章节、分小点释读:
第一章叙由天地的演化运作,提出当师效天地自然无为的规律行事。
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天地虽大,演化是均衡的;万物虽多,治理的方法一致;百姓虽众,主政的是国君。
2.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国君主事依据万物的天赋,而成事顺从自然。故说:玄古之君治天下,无为而治,一切遵循天赋与自然。
3.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
以道的观点来看言论,天下的君主就会得以肯定;以道的观点来看分际,君臣的道义就会得以阐明;以道的观点来看才能,天下官员的才干就会得以好的施展;以道的观点广泛来看,万物齐备,应有尽有。
4.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故,通达于天的,是道;顺适于大地的,是德;运行在万物中的,是义;治理天下的,是事;才能有所发展的,是技。
5.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技要合于事,事要合于义,义要合于德,德要合于道,道要合于天。
6.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故说:古代治理天下的君主,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无所作为而万物自行变化发展,清静无扰而民众安定。
7.《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记》书言:贯通于道,因而万事可成;无心获取,因而鬼神敬佩。
第二章
叙论"道",阐述求道当洗心,洗去贪欲智巧之心。
1.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先生说:道,覆载万物,浩瀚广大!君子不可不摒除杂念,虚心以待。
2.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是谓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去表达,是谓德,慈爱有利万物,是谓仁,融合不同,是谓广大,行为不乖戾,是谓宽厚,包罗万象,是谓富。
3.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故,持守天赋,是谓纲纪,德行实践,是谓建功济物,遵循于道,是谓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志,是谓品志完满。
4.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君子明了这十项,则包容万物,心量宽广,万物归向将势不可挡。
5.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
若这样,则能藏金于深山,沉珠于深渊,不贪财物,不近贵富;
6.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不以高寿为乐,不以夭折为哀,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不以举世之利据为己有。
7.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不以称王天下而彰显自己。彰显则是炫耀。万物一样,死生同状。
第三章
叙论道与盛德之人。"德",即天赋,自然赋予的禀性。盛德之人指,完全实现天赋的人。
1.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先生说:道,渊深幽隐,澄明清澈。
2.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
金石器物,不获外力,无法鸣响。故金石有声,不敲则不响。万物的感应谁能准确认知!
3.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
实现天赋的人,持守素朴的情志,而耻于通晓俗务,立身本原,智慧可通达神明。故,天赋广远。
4.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心志显露,因感应外物而得。故,形体无道不能产生,生命无天赋不能彰显。
5.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
保全形体,充实生命,持守天赋,彰明大道,不是盛徳之人吗?
广阔无边!忽然出现,突然行动,而万物跟随,此谓盛德之人。
6.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看上去幽渺深远,听起来寂静无声。幽深中独见光明,宁静中独听和音。
7.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各有其具。
故,深远之处可产生万物,神妙之境可知真理。故,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供应万物的需求,自在弛骋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无论大小,长短,远近,各得所宜。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十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