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发达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地域分异、土地利用基本竞争、农户经济和扎根等理论。它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指导着区域土地利用的基本分布和土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进而构建农户土地利用研究理论分析框架。

3.2.1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及其社会经济进步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主要是以人类对周围地理环境相适应以及人们改造活动主导着人地关系的演进和发展过程。基本动力源自于人类自身寻求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渴望和追求。

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即人地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人地关系体系中土地利用是基础层次,其他层次的人地关系都是在此基础层次上的拓展和发展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研究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土地是人类生活中首要开发的国土资源,几乎贯穿于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全部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开发、利用、改造和破坏土地资源的历史。在人类开始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能动的改造之前,人地关系一直处于相当协调和稳定的状态;在此以后,尤其是当人类进行到相当完善的文明社会以后,人地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而且逐步升级,正是由于这种人地关系矛盾影响着国家间地表层的环境状态情况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6.-张雷.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2):311-319.

土地作为自然因素组成的自然体,是由气候、土壤、植被、地形、水文、地质等组成,遵循自然科学规律;此外,土地利用作为人们有目的性、创造性的改造活动的结果,又赋予了其社会性,是不同于纯自然系统的新特性。因此,人类利用土地的社会活动,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同时也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王爱民,刘加林,缪磊磊.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透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1):9-17.。众多实践活动表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如果人们持续而长期地只片面强调土地的社会属性,而忽略其自然属性,这样就会引起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从而造成不利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持续发展的土地覆盖改变。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应当属土地利用范畴,是土地覆盖改变的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反过来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持久而广泛地发生恶性土地覆盖变化,例如森林消失、耕地品质降低、土地盐渍化等趋势,这就表明了人地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相互抵触和不和谐情况,需要通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机制来阻止土地利用的恶性改变过程。人们能够利用政策法令、经济计划、科技创新等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同时应该尽量调整我们的行为,主动适应整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替发展规律巴雅尔,敖登高娃.基于LUCC的内蒙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91-95.

土地利用的类型、方式和结构会受到人地关系的严重影响,而土地利用又是人地关系的表现形式。在土地利用关系中,人是主要的要素,决定了对土地资源需要总量的大小,也对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子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确定土地利用运行发展方向。而且,作为自然生态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的消费者,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正在改变着土地生态系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宁波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常住人口人均耕地为0.027公顷,本地和外来人口急剧增长,大大加重土地资源的压力,基于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系统的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争取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宋乃平.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

3.2.2 土地利用基本竞争理论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无论在新的或古典经济学中,都是土地经营者个体行为经济学解释的基本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经营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是土地用途的转移,最优利用土地达到最大利益,在其本职上说,是不同用途对同一土地竞争的结果。收益或效用的大小,遵循最优利用原则是竞标胜负的决定要素:“土地资源趋向于出价最高的经营者方向转移,趋向收益最大化的用途方向转移。”这种在经济学上定义土地经营者个体行为的理论也正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3):195-203.。因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受农户自身影响较大,因此在研究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过程中,需要将农户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作为其研究活动的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农户经济活动的动机和最终目标就是农户的需求。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奔向小康是全社会的需求,农户经济活动目标也随之改变,即从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优化→利润最大化。作为农户家庭中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农户土地利用目标追求实现农户经济活动目标的一致。农户土地利用主要是从农业结构出发,来改变或调整各种土地投入强度和利用面积,该两个方面都影响到了农户土地利用变化,涉及集约度变化和用途转移这两种基本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李翠珍,孔祥斌,秦静,等.大都市区农户耕地利用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01-107.

3.2.3 地域分异理论

自然地域分异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各组分,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物等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分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自然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性表现为土地生产力的不同。可以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土地,土地肥沃度差异性说明土地具有异质性王万茂主编.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土地利用在利用程度、结构、变化等方面,也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规律性宋建军,刘颖秋,王海峰.土地利用区域特点与区域政策建议[J].科技导报,1999,(10):10-12.。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新形势下,用于目前国际上进行的生态系统评价计划。指导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认识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制定治理对策;确立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空间格局及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关系;人类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干扰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干扰途径和形成机理,从而为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杨勤业.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5-141.

区域间存在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社会、科技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别,这种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物质基础。地域分工就是按照地域差异所表现的某一优势,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地域分工促进了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区域生产专业化,分工是基于土地资源的地域差异性,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特别在农业专业化、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更深刻地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小而全的分散向专业化、规模化,由自我满足的生产经营转向商品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由此而被打破。新型生产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由于与生产方式相适宜,解放了生产力,从而达到集约与高效利用土地孔祥斌.华北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5-16.

3.2.4 农户经济理论

农户经济理论主要有舒尔茨理性农户理论、恰亚诺夫小农家庭理论和缪尔达尔的贫困农民理论。舒尔茨理论认为农民是理性的,它的假设基于以下几点:①通常假设决策者可以享受充分的决策相关信息;②假如评价了所有的决策信息,决策者会充分考虑并执行有关运算比较,精确得像电子计算机一样;③假定经济人之一是决策者;④在理性模式中包含生存、资本保护等目标,而在实践过程中,通常设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趋势。这些假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难以得到满足,这种局限性的严重程度因地区而异。

恰亚诺夫的小农家庭理论主张小农家庭不能用农户经济理论来解释。作为非最大利润生产者的小农户,家庭劳动力是他们的农场主要依靠,而且不用工资。劳动力的投入是由家庭消费需求和劳动力的厌倦程度的平衡来决定的。这一平衡由以下要素确定,例如,农场的大小和组成,种植业类型、环境、与市场的距离。家庭消费需求及家庭劳动者对其劳动能力的开发出现增长消费需求的要求时,农民劳动会加深自我开发的程度。在小农户家庭中的消费需求不能满足的条件下,他们会增加在其经营的项目上的投入。

缪尔达尔的贫困农民理论的基本要点: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贫困国家社会经济的改善必须进行土地、教育和权力关系三方面的改革。在西方社会中,“经济”这个术语包括就业与失业、市场与价格、投资和产出、消费和储蓄的分析可能有一定意义,并能够得出比较正确的推论,但是不发达国家,如中国显然不能采取这种类似的做法。在不发达国家,我们不能只进行这种“经济”抽象,正确的理论分析必须考虑制度关系和考虑态度这两个要素,尤其要把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非常低的因素考虑进去。缪尔达尔学者专门针对这种传统理论上的缺陷问题,采用“整体性”理论方法,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得出了“社会过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研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从而得到了“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这两个概念宋乃平.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9-51.。他指出由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回浪效应和扩散效应”就有可能出现不平衡。他为研究对策指出了研究方向,即不能只是通过放任的政策和市场作用来调节,还要政府政策的干预、管理才能减小地区间差异性。

3.2.5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属于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施特劳斯(Strauss)和芝加哥大学的格拉斯(Glaser)一起最早提出。在1967年,格拉斯和施特劳斯出版的经典论著《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提出了扎根理论。该著作中清楚地提出,扎根理论的目的是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如何能够完整性地分析获得的资料,提出相关符合实际情境的理论,能对应做出相关的说明、解释、预测与应用。所以,扎根理论明确了“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Strauss和Corbin,1998)。在其后的发展中,扎根理论采用融合、归纳与演绎两种研究途经,同时能够定量和定性处理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方法论。经典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论,尤其强调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理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涌现(emergence)的过程(贾旭东,2010)。他说:“即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也就是说,研究者在没有获得确实的证据之前,绝不能先入为主,绝不能从主观想象、推测和臆断出发,而必须深入被研究的人群中间去看他们怎样做,听他们怎样说,对他们的说法和做法加以描述和分析,再据此提出假设或理论”(王京生等,2000)。

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分析社会过程,“对社会过程分析的关注是对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Glaser, 2003)。扎根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员工组织认同、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散居少数民族管理等研究中。显然,由于本文的研究问题关注农户土地利用是属于“社会过程”,即一种格拉斯所说的理论,所以,完全适于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基本运用了经典扎根理论的程序和研究方法,一直遵循扎根理论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论原则,因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项扎根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