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系统的分类
2.2.1 系统的初始状态
在讨论连续系统的分类之前,首先讨论引起连续系统响应的初始状态(条件),其基本概念也可用于离散系统。“初始”实际是一个相对时间,通常是指一个非零的电源接入电路系统的瞬间,或电路发生“换路”的瞬间,可记为t=t0。为讨论问题方便,一般将t0=0作为“初始”时刻,并用0–表示系统“换路”前系统存储的初始状态,用0+表示“换路”后系统响应的初始条件。
图2-2 例2-1电路
下面以电容、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为例来理解系统初始状态与初始条件。
【例2-1】如图2-2所示简单理想电路系统,已知激励电流i(t),求响应vC(t)。
解:由电容的电压、电流关系
该式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此方程可得响应为
该式说明电容电压与过去所有时刻流过电容的电流有关,因此也称电容为动态(记忆、储能)元件。要知道全部时刻的电流iC(t)是不实际的,通常要计算的vC(t)一般需要由已知某时刻t0开始到所要计算时刻t的iC(t)以及此时刻前的电容电压vC(t0)来确定,即
若t0=0,则上式成为
因此,只有已知t>t0或t>0时的iC(t)以及系统的初始条件vC(t0+)或vC(0+),才能求解t>t0(t>0)系统的响应vC(t)。
而vC(t0+)或vC(0+)与系统的初始状态vC(t0–)或vC(0–)密切相关。vC(t0–)或vC(0–)是在iC(t)时刻t=t0–或t=0–以前的作用,反映了系统在该时刻的储能。
由电容与电感的对偶关系,不难得到
以及
若t0=0,则有
与电容情况相同,该式表明电感也是动态(记忆/储能)元件。只有已知t>t0(或t>0)时的vL(t)以及系统的初始条件iL(t0+)、iL(0+),才能求解t>t0(t>0)系统的响应iL(t)。同样iL(t0+)、iL(0+)与系统的初始状态iL(t0–)、iL(0–)密切相关,iL(t0–)、iL(0–)是电压vL(t)在时刻t=t0–或t=0–以前的作用,即系统在该时刻的储能。
2.2.2 系统的响应
根据引起响应的不同原因,系统的响应可以分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分别定义如下:
当系统的激励为零,仅由系统初始状态(储能)产生的响应是系统的零输入(Zero Input)响应,记为yzi(t)或yx(t);当系统的初始状态(储能)为零,仅由系统激励产生的响应是系统的零状态(Zero State)响应,记为yzs(t)或yf(t)。
下面通过具体例题来讨论系统的响应。
【例2-2】分析如图2-2所示电路系统,且已知vC(0–)=1/2V,C=2F,电流i(t)的波形如图2-3所示,求t≥0的响应vC(t),并绘出波形图。
解:由已知条件可知,该系统既有初始储能,也有激励,所以系统响应既有初始储能产生的部分,也有激励产生的部分。从电流i(t)波形可知,i(t)除了在t=0时刻加入,在t=1及t=2还有变化,都可以理解为“换路”,因此在t=0–、t=1–及t=2–分别有三个初始状态vC(0–)、vC(1–)和vC(2–),利用电容电压无跳变,可以解出对应的三个初始条件vC(0+)、vC(1+)和vC(2+)。由此得到响应(如图2-4所示)为
图2-3 例2-2电流i(t)波形
图2-4 例2-2中vC(t)波形
例2-2是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简单系统。可以看到,为了求解它的响应,除了知道系统的激励外,还需要知道系统的初始条件。
推论,若系统是由n阶微分方程描述的,则求解响应除了激励外,还必须知道系统的n个初始条件(状态)。
n阶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若初始条件(0+)(j=0,1,…,n–1)或(0–)(j=0,1,…,n–1)已知,要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来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2.3 系统的分类
1.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含有动态元件的系统是动态系统,如RC电路、RL电路。没有动态元件的系统是静态系统,也称即时系统,如纯电阻电路。
动态系统在任意时刻的响应不仅与该时刻的激励有关,还与该时刻以前的激励有关;静态系统在任意时刻的响应仅与该时刻的激励有关。描述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微分方程,描述静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代数方程。
2.因果系统与非因果系统
因果系统满足在任意时刻的响应y(t)仅与该时刻以及该时刻以前的激励有关,而与该时刻以后的激励无关。也可以说,因果系统的响应是由激励引起的,激励是响应的原因,响应是激励的结果,响应不会发生在激励加入之前,系统不具有预知未来响应的能力。例如系统的激励f(t)与响应y(t)的关系为,这是一阶微分方程,而响应与激励的关系是积分关系,则该系统是因果系统。响应与激励具有因果关系的系统也称为物理可实现系统。
如果响应出现在激励之前,那么系统就是非因果系统,也称为物理不可实现系统。例如如图2-5(a)所示系统的响应与激励的关系为y1(t)=f1(t–1),响应出现在激励之后,则系统是因果系统;而如图2-5(b)所示系统的响应与激励的关系为y2(t)=f2(t+1),响应出现在激励之前,那么该系统就是非因果系统。
图2-5 因果系统和非因果系统
一般由模拟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组成的实际物理系统都是因果系统。在数字系统中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时,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逼近非因果系统,从而实现许多模拟系统无法完成的功能,这也是数字系统优于模拟系统的一个方面。
另外,t<0时为零的信号也称为因果信号。对于因果系统,在因果信号激励下其响应也是因果信号。
3.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
激励与响应均为连续时间信号的系统是连续时间系统,也称模拟系统;激励与响应均为离散时间信号的系统是离散时间系统。普通的电视机是典型的连续时间系统,而计算机则是典型的离散时间系统。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系统是既有连续时间部分又有离散时间部分的混合系统。如图2-6所示为一个混合系统。
图2-6 混合系统
4.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是满足叠加性与齐次性条件的系统。考虑引起系统响应的因素,除了系统的激励之外,还要考虑系统的储能,因此线性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分解性
线性系统的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即系统响应可表示为
2)零输入线性
输入为零时,由各初始状态{x1(0),x2(0),…,xn(0)}引起的响应满足叠加性与齐次性,若
xk(0–)→yzik(t)(k=1~n)t≥0
则
式(2-3)可用图2-7的方框图表示。
图2-7 零输入线性
3)零状态线性
初始状态为零时,由各输入激励f1(t),f2(t),…,fm(t)引起的响应具有叠加性与齐次性,即若
fi(t)ε(t)→yzsi(t)ε(t)
则
式(2-4)可由图2-8的方框图表示。
图2-8 零状态线性
不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
如果线性系统满足因果性,那么由t<0,f(t)=0,可以得到y(t)=0(t<0)。
【例2-3】已知系统输入f(t)与输出y(t)的关系如下,判断下面的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1)y(t)=5x(0–)f(t)ε(t);
(2)y(t)=4x(0–)+3f2(t)ε(t);
(3)。
解:(1)不满足可分解性,是非线性系统。
(2)不满足零状态线性,是非线性系统。
(3)满足可分解性、零输入线性、零状态线性,所以该系统是线性系统。
【例2-4】讨论具有如下输入和输出关系的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y(t)=2+3f(t)
解:f1(t)→y1(t)=2+3f1(t)
f2(t)→y2(t)=2+3f2(t)
f1(t)+f2(t)→y(t)=2+3[f1(t)+f2(t)]≠y1(t)+y2(t)=4+3[f1(t)+f2(t)]
从上述推导,该系统应属非线性系统。但是考虑到f(t)=0时,y(t)=2,若把它看作是初始状态引起的零输入响应,则满足线性系统条件,故该系统是线性的。这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如图2-9所示。
图2-9 例2-4系统
5.时变系统与非时变系统
从系统的参数来看,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是时不变系统,也称非时变系统、常参系统、定常系统等;系统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是时变系统,也称变参系统。
从系统响应来看,时不变系统在初始状态相同的情况下,系统响应与激励加入的时刻无关。即在{x1(0),x2(0),…,xn(0)}时,f(t)→y(t),则在{x1(t0),x2(t0),…,xn(t0)}时,有
时不变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可由图2-10表示。由图可见,当激励延迟一段时间t0加入时不变系统时,输出响应亦延时t0才出现,并且波形变化的规律不变。
图2-10 时不变系统
【例2-5】已知系统激励与响应之间的关系如下,判断该系统是否是时不变系统。
y(t)=cos3t·x(0)+2t·f(t)ε(t)
解:因为初始状态x(0)与激励f(t)ε(t)的系数均不是常数,所以系统是时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