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序

《王阳明“万物一体”论》这部书是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最近完成的新著。陈教授在2004年暑假期间,来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一方面参阅台大总图书馆“东亚文明研究专区”的藏书,另一方面修订这部书稿。在这本书付梓之际,承蒙立胜先生的好意,让我先拜读本书稿本,并写一点读后感,我非常高兴。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之中,最近10余年来较受瞩目的新兴议题之一,就是身体观与身心关系论。在儒家身体观与王阳明思想研究的诸多论著之中,这部《王阳明“万物一体”论》特别具有新意,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贡献良多:

第一,本书从身体哲学立场析论王阳明思想中“一体”的“仁”与“乐”,深入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中“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场所的身体”。我过去曾归纳最近10余年来国内外中国思想史学界有关“身体观”研究论著,大致展现三个新的视野:①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②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③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文刊《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第541-564页)。陈立胜教授这部新著,正是探讨作为精神修养境界之呈现场所的身体这个新视野中,问题挖掘较深,探讨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专著。

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从“仁”与“乐”两个角度,阐发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采取“心身互渗”的立场析论这个问题,所以,书名以“从‘身-体’的立场看”作为副标题,企图建构王阳明思想中“一体”之“仁”与“乐”的类型学。陈立胜在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就提纲挈领地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中所谓“一体之仁”含有六个面向:同此一气(存在论)、感应之几(呈现论)、恻隐之心(良知论)、宗族谱系(血缘论)、政治向度(政治论)、天人相与。经由对这六个面向的分析,陈立胜很有说服力地说明在王阳明思想中,“万物一体”是一种存在的事实,也是一种身心修行的境界,更是恻隐之心流动无滞的效验,也是在家族、在政治运作之中应该身体力行的终极关怀。陈立胜从身心一如的立场出发,指出在王阳明思想中“万物一体”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是在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获得朗现与体证的活的生命。在王阳明思想中,人本身就是“嵌在”这种“一体”之中,所以人必在其身所嵌的位置出发体证这种“一体之仁”,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即是推此“一体之仁”的自然次第。以上各项论点,都深具原创性,值得我们参考。

陈立胜教授对王阳明“万物一体”观的分析之细腻,在本书第三章充分展现。陈教授在儒家“乐”的思想传统中析论心体之乐、生机之乐与体知之乐交织而成的“乐”之思想图谱。他并进一步探讨王阳明的“乐”的本质(乐体)与“乐”的类型学(乐态)。在“乐体”部分,陈立胜教授区分六种类型的阳明之“乐”,揭示王阳明“讲习之乐”中所深藏的儒家式的宗教情操。以上这些论点,在当代的王阳明研究论著中,确实发人所未发。举例言之,最近日本学者桥本敬司在《中国思想にぉけゐ身体-王阳明の身体知—》(《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559号,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1999年12月,第22-41页)一文中,虽对王阳明思想中“体知”这个概念有所探讨,但是陈立胜教授这部新书,确实是对于王阳明思想中这个既是存有论意义的,又是现象论意义的,也是道德论意义的“体知”思想,探讨最为全面而深入的专著。

第二,陈立胜教授这部书的问题意识非常鲜明,切中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的核心问题。陈教授在本书“引论”中就从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一书获得启发,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王阳明精神境界中的“有”(价值关怀)与“无”(超越追求)、“忧”与“乐”何以能统摄在一种体验之中?陈立胜教授追问:王阳明既提倡“万物一体”论,则何以不戒杀生?陈立胜教授显然以基督教伦理学作为参考系统,而进一步叩问王阳明:从“万物一体”论立场出发,如何解释历史中的“恶”之来源与人间的“苦难”问题?这部书第二章的论述,紧扣这个问题意识,深入探讨王阳明思想中的“恶”之问题,以及一个生命之延续常建立在另一个生命被摧毁作为代价的生命之悲剧问题。陈立胜教授在这部书中所揭示的问题,确实是宋明儒学的一大问题,发人深省。

本书第三项突出之处在于,陈立胜教授不仅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进行“第一序”的描绘与分析,而且更探讨“第二序”的运思风格的问题。本书第四章紧扣“视”“见”“知”三个极具关键性的动词,析论王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建构方式,并引导读者掌握“万物一体”论的“体知性”。陈立胜教授并以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中的两个隐喻——“种子”与“身体”,深入地阐发王阳明思想中的这两个隐喻所承载的丰富思想内涵,从而指出王阳明一体观中的“仁”与“乐”深深嵌在肉身之中,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及万物皆有春意之静观,都不能离开身体的体验原型而获得。

总而言之,陈立胜教授这部新书,在儒家身体观研究或是在王阳明思想研究这两个领域中,都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为这两个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视野。

黄俊杰

2005年2月4日

于台大东亚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