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沿着鄂尔多斯沙漠南缘,也就是现在的长城沿线一带,有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地,东起黄河西岸,西至六盘山脉北麓,在北宋时期称为横山。这里曾是北宋政权和西夏王朝的接壤地带,也是军事要地。
干旱的鄂尔多斯沙漠的北方是广阔的戈壁沙漠,其南方则是包括陕北盆地[1]在内的农耕地带,丘陵状的横山山地则成为二者间重要的过渡地带。横山地区杂居着西夏住民和宋朝子民。西夏若要南侵,必先渡黄河占领横山地区[2];而宋朝为了防范西夏入侵,在横山地区围城筑寨,保卫山麓的农牧土地,确保“横山蕃众”不去投奔西夏。
游牧民和农耕民的生活圈会在沙漠和农耕地区相接的地带产生交集,因此带来了沿沙漠边缘地区的交通发达、市镇繁荣和贸易兴盛,在北宋时期的横山地区就展现出这一现象。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屈野河、无定河、山水河[3],以及自东北方起呈点状分布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定边诸县的绿洲正好沿横山形成一条美丽弧线,包围着鄂尔多斯沙漠的南缘,这与散布于西面的阿拉善沙漠南缘的河西走廊中的那些绿洲正好形成呼应或对比。北宋时期,围绕横山地区形成了发达的贸易和交通。这一地区的物产,北宋以及西夏、西域等地的物资都随着蕃汉人员的流动进而在横山地区流通,使得分布于横山地区中的山谷、山麓的聚落和沙漠绿洲中的聚落有了共同发展的契机,形成了横山地区的人文景观。
在北宋历史上,横山地区总是在宋夏之争的激烈时期作为双方必争的军事地理要地出现。因此,宝元、康定以降,随着西夏进犯活动的日益频繁,有关横山地区的记载也就多了起来。宋初设立于横山各地军马场以及后来的榷场等交通贸易活动也常常受到宋夏间军事政治关系的强烈影响。横山地区人文景观的发展、地域结构的显现和变化都是伴随着宋夏两国关系的情势变化而发展。
本书不局限于参照地理志或者所谓的地理书等文献,以避免受到那些传统地理概念中片面记述的影响,还会关注宋代史书、笔记文集等文献资料,尤其是从那些关于宋夏战争的丰富历史记载中探寻当时“横山”的地域特色及其地域结构。
本书首先分析现在横山地区(白于山)的自然地理状况[4],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假设“横山”的范围界线,然后分析北宋时期“横山”的地域概念,进而讨论当时横山各地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状况,再回到开始对“横山”界线的假设,分析确定北宋时期的横山的地理范围。
接下来,对横山地区的物产、交通路线进行考察,对经由横山地区的西夏朝贡使和朝贡贸易进行分析,并从北宋的榷场着手考察双方的贸易状况,从中可以对当时蕃汉往来及物品流通的状态探知一二。在此考察过程中,我一直将地图置于手边,时刻关注着横山周边的河川形胜。一边思考沙漠和农耕区过渡地带人文景观的普遍规律,一边不忘探寻最能体现横山地区的鲜明特点和区域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界一直说宋初夏州是宋朝西北大门通往西域交通路线上的要地。
[1] 陕北盆地为陕甘宁盆地的组成部分,在地质学上陕甘宁盆地又称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一线,南到陇山、桥山一线,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抵吕梁山、太行山,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人们习惯上称陕北盆地为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高原自更新世渭河地堑强烈下沉以来,高原本部不断相对上升,基本上出现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是一个向东南倾斜的盆地。参见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译者。
[2] 河套地区是西夏重要势力范围,其东、西、北三面均为黄河包围,因此这里“南渡黄河占领横山地区”的提法疑原文有误。——译者。
[3] 山水河又名苦水河,发源于甘肃省环县沙坡子沟脑,向北流入流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同心县、吴忠市境内,在灵武市新华桥附近注入黄河。——译者。
[4] 白于山位于今陕北高原西北部,近东西走向,长120余公里,宽10—30公里,最高峰白于山海拔1970米,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南部。白于山也是重要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厚达50—100米,是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大理河等河流的发源地。——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