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邓洪解”预测美军可能要从朝鲜半岛蜂腰部登陆
“邓洪解”在镇江山南坡下,一面组织部队紧张训练,紧张备战,一面日夜观察了解朝鲜战争双方态势以及战争发展趋势,恐怕没有人比他们对战争看得更清楚了。
人民军在洛东江始终未能突破第8集团军的防线。人民军主力第4师虽然曾经勇敢地通过建造隐蔽在水面下的浮桥,把坦克、卡车和炮兵运过了洛东江,从滩头阵地出发,占领了通向釜山的高耸入云的连绵山脊五老峰,但美军陆战队在“潘兴式”坦克、火箭筒和飞机的配合下,实施反击,第4师失去了阵地,受到严重损失,伤亡太大,失去战斗力。在大丘至三嘉的一段两侧是险峻峭壁的河谷,人民军作战可称勇敢顽强,但美军第27步兵团用火炮和“潘兴式”坦克,阻挡人民军的推进。
企图攻破釜山防御圈的人民军的人力、物力、弹药、给养都用到了极限,无法从当地获得补给。后方也没有再可利用的预备部队,不能再组织有效的攻势。
南线的战事不顺,处于胶着状态。
邓华考虑到美方有海、空军优势,朝鲜半岛又是三面环海,这种胶着状态绝不可能持久,美国很快就会想办法摆脱被动局面。
邓华的特点就是善于思考。他1927年参加革命战争前,受过中学教育,有一定文化水平,当过小学教师,在井冈山,参加战斗前后,他瞅空就翻他的宝贝手抄的《孙子兵法》小册子,把经验教训上升到军事理论,然后再去指导战斗实践。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从战斗实践到军事理论,再从军事理论到战斗实践。这样不断地往返反复,对战争自觉的指导提高就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强调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邓华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将军。当然,他指导战争也不是没有挫折。抗战时他与宋时轮支队到冀东与地方党联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一下拉起20万人,起义成功后,毛泽东和聂荣臻一再电示要他们就地坚持斗争。但他们要把起义军带回冀西、平北,结果在日寇的围追堵截下,冀东人不愿意离开冀东,起义军溃不成军。中央决定派萧克重编了这支部队。没有遇到挫折的经验是不完整的经验。最厉害的敌人是自己的弱点。
邓华感到既然中央把兵团派到鸭绿江北岸来,既然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就有责任提出对朝鲜战争发展趋势的看法。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了解、研究、思考、沉淀,对朝鲜战局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
他喜欢找善于考虑问题的杨迪小伙儿个别聊。
8月28日,杨迪来送文件,邓华用拿烟的手示意杨迪坐下。
司令员启发式地问:“杨迪呀,咱们两个到安东多长时间了?”
杨迪说:“都一个多月了!”
司令员站起来,走出去,瞭望了一眼山下南侧的鸭绿江,江水碧绿碧绿地缓缓地流淌。他回头说:“杨迪呀,你知道,我自从到北京受命以来,夙兴夜寐,不能安枕啊!有点诸葛亮的味道了!”
杨迪说:“是呀,司令员,你本来就瘦,胃消化不好,现在更瘦了!”
司令员说:“你不知道呀,我的压力有多大呀!”
“我们都能看出来,”杨迪说,“渡海作战时,你就是这样。每临大的战役,你都是这样。毛主席、周总理,军委老总们都信任你。”
司令员说:“越是信任,责任越大呀!渡海作战是打蒋军,入朝作战就不同了,作战对象是美帝。我们倒也不是怎么特别怕它们!总是想怎么打好,要像毛主席经常要求的初战必胜!”
杨迪说:“司令员你考虑太多了!”
司令员一直在抽烟,他的手指都是黄黄的,脸色也有些发黄。他说:“我一直在考虑兵团入朝后,作战的一系列问题。来到安东后,与洪副司令、解方参谋长,反复商量研究作战问题。多数都让你参加了。”
“是的,司令员,你有什么考虑,你就交代。”杨迪感到自己深得司令员的信任,颇有知遇之恩的感觉。自己唯一的一条,就是努力工作,熟悉作战业务,熟悉部队,当好参谋,不折不扣地完成首长交办的任务!
邓司令员在客厅里踱着步,然后站住,说:“洪副司令和解参谋长的意见也谈过多次了。他们的意见也是尽快给军委和总部报告一下。这几天我都考虑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见。准备给军委和四野发一个电报,报告我对朝鲜战局的看法和意见。”
杨迪说:“是应该报告了,司令员,都一个多月了,说不清首长们都在等这个情况报告呢!”
“是呀,是呀,”司令员说,“我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意见。我的想法,你都知道。我口述一下,你整理出一个草稿来,请洪解两个首长修改后,发出去。”
“是,司令员。”
“你要认真地好好想一想,把我的意图与建议写得明白无误。”
“好的,司令员。”
小楼外秋风萧瑟。小楼内烟雾笼罩。
邓司令掐着烟不停地踱步,不停地口述,作战处长不停地记录。
杨迪会写一种速度特别快的自己独创的字,可以跟上首长的讲话,主要思想观点不会漏掉不会出差错。战争时期,无论是安定的办公室,还是野外战场上,无论白天和黑夜,首长口述电报,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整理出来,首长签字后,发往上级和部队。但这种字也有一弊,就是别人不能认下来。解放初期,他按照组织的要求把他的阵中日记上交后,再没有见到。笔者从军事科学院把他的阵中日记复印下来,拿给他看,建议他出版,他说:“战争时期写下来的,我现在也认不全了。”
“我考虑,我们是四野的部队,还是直接给林总报告。”
“也对,司令员,就写给林总吧”,杨迪说:“林总看过,觉得应该批给谁,会批出去的。”
邓华说:“按我与洪副司令,解参谋长的研究意见,分几个小标题,一是我军入朝后敌我力量的对比;二是朝鲜半岛的地形;三是关于供应问题;四是敌人的企图;五是我军的作战方针;六是我军的装备训练。”
只听杨迪“沙沙”地记录的声音。
邓华说:“地面部队数量上我方占优势。敌人如果再增加兵力,我亦再增加,我始终要保持相当优势是可以做到的。”
司令员沉思了一阵,说:“从6月25日以后的作战来看,人民军勇敢善战,而且有了现代作战经验。他们能熟练地掌握 ‘步炮坦空’协同作战,不怕牺牲,攻击精神很强。尤其是坦克冲锋,步兵从两侧迂回,包抄美军后路的战术值得我军参考。苏联援助人民军的雅克战斗机参战,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南朝鲜伪军作战也很顽强,尚有战斗力。但美敌则与此相反,怕苦、怕拼、怕切断后路,主要依靠技术,这是美军的基本弱点,也是我军过江后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杨迪给司令员倒了一杯茶水,双手端到司令员面前,说:“司令,你喝口水吧。”
司令员接过水杯,端在手里,未喝,看着部下。杨迪说:“司令员,部队对苏联空军协助作战有很大期待。”
司令员在20多年的战争生涯中练就了口述电报的能力,可以出口成章。邓司令说:“我军步兵主要要加强防空训练。入朝后,为避免美空军优势,夜战、近战、白刃战形态是主要的。朝鲜的地形非常特殊,北部是长白山,中部是金刚山,还有狼林山。进入朝鲜主要面临的是山地作战。我军迅速机动,实施包围、迂回、切断、包抄等战术行动会受到限制。部队必须有山地作战的思想准备,针对山地做好军事训练。我13兵团部队有山地作战的传统和经验。”
杨迪插话说:“朝鲜特殊的地形会影响我军大踏步地行动。”
邓司令员点点头,喝了几口水,把水杯放到桌子上,说:“朝鲜是个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纵长900多公里,横宽200多公里。耕地仅限于占整个半岛五分之一的河谷和沿海。土地贫瘠,北部大山蕴藏着金铁煤等丰富的天然资源。冬天寒冷,夏天湿热。从1910年至1945年9月被日军占领。现在人民军与美军第8集团军在釜山一带处于胶着状态。人民军后方已经没有主力部队。估计敌人将来的反攻意图,一种情况可能为一部兵力在北朝鲜侧后沿海岸几处登陆,作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一种情况为以一小部兵力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以北)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这后一种可能性大。”
至于我军出动的时机和地区,邓司令说:“参战时间与地区,待敌进到三八线以北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长拉宽更好打,同时减少了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供应运输线,我空军离基地也更近。在群众条件来说更为重要,因出国作战,人地两生,风俗习惯各异,尤其语言文字不通,给了我们很多困难,相对使我们与群众隔断,这些在广东已经验过了。南朝鲜为新收复区,群众对人民军了解很不够。言语不通更易造成误会,增加困难。如在北朝鲜作战,为我基本地区,我若努力争取团结群众,便易于取得群众的理解和帮助,可以减少出国作战的一些困难,这一点是很要紧的。”
邓华继续说:“根据敌情、地形、友军及我军主观条件,如我无必需的空军参战,要达成速决与全歼的目的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则敌有高度的技术装备和强大的海空配合,再则朝鲜为三面临海之半岛,如敌遭受我军攻击时,很大可能凭海顽抗,依托工事火力,在海空配合下组织顽强的防御与局部反击。而我很难切断敌海空方面的退路。甚至陆地兵力展开包围、迂回也受到地形的一定限制(山地与滨海区)。打好了可以部分歼灭敌人,打不好则可能打成胶着状态,成为持久战和消耗战。如此对我是很不利的,会使我们在战略上陷于被动,而影响到军事、政治、财经各方面,这一点是很值得深刻考虑的。”
司令员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说:“你还要参考我们与洪副司令和解参谋长研究的意见,去写出一个稿来,要认真地仔细地想好,把我们的意图与建议写得清楚。”
杨迪又写了一会儿,抬起头,说:“好。”
司令员补充说:“写好后,找位参谋誊清,先送洪、解阅改,然后送我。”
杨迪是军中快手,他回到作战室,很快拉出一个稿子,又反复看反复修改,自我感觉把首长的意图和建议都反映出来了,请初华参谋誊清,立即送给解方参谋长。杨迪以为参谋长也就是看看,站在那里立等。参谋长是军中大知识分子,一会儿从上拉到下,从下拉到上,这里勾掉,那里添了一句,把稿子改了一个大花脸,然后说:“你去誊清,送两位司令员。”
这样,杨迪又让初参谋誊写一遍,跑到前小楼,请洪副司令看,并把参谋长的改稿附后。副司令看了一遍新稿,又看了参谋长的改稿。然后抬起头来,说:“送邓司令签发吧。”
杨迪来到司令员的小楼,报告说:“副司令和参谋长都看过了。”他把稿子递给司令员,司令员又认真地改了几个地方,说:“送电台发出。”
8月31日“邓洪解”报告美军会在平壤或汉城侧后登陆的预言,果然言中。
半个月后,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7万余人,在汉城地区仁川港登陆了。9月30日,李承晚的第3师越过三八线北进。翌日,麦克阿瑟向朝鲜北方广播,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北方无条件投降。这天深夜,金日成召见我大使,要求13兵团过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第二天,麦克阿瑟下达了二号作战命令,命令第8集团军从陆地推进,占领平壤,第10军在元山登陆。东西呼应,以占领全朝鲜。
朝鲜半岛形势急转直下。
邓华3人的报告,先送给了林彪。林彪9月8日批阅后呈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9月26日作了重要批示。彭总10月到沈阳后也看到了这个报告。无疑,“邓洪解”3将领的报告为党中央、毛主席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