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高教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与市场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鉴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在采取何种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认真权衡分析配置资源的计划方式与市场方式在高教领域的长短优劣,然后审慎地加以选择。

配置高教资源的方式不外乎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或者两种方式协调综合下的某种方式。方式的选择应该基于实证分析而不仅是理论推导。回顾我国以往配置资源方式的得与失,分析市场取向配置方式的利与弊,对于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景中的高教资源配置方式十分必要。

1.在配置资源的方式上中国有过几十年采取单一计划方式的历史,其长处在于国家可以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要的部门和高校,从宏观上的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缺陷在于,由于计划制订和决策人员在信息掌握和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所处地位和所代表利益上难以避免的局限性,计划配置的方式难免发生随意、偏颇、僵滞、低效的不足,往往限制了地方和高校的主动性与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投资渠道单一与动力不足。由于资源由国家靠计划统一调配,投资渠道为单一的国家主体,招生分配进而也由国家大包大揽,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用人单位所能做的仅仅是坐等计划配额或者通过各种关系争取更多的各种资源配额,而无法或不愿履行对高等教育发展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由于从资源到毕业生被国家计划统管,地方各部门和工矿企业感受不到由于对高教的投入为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投资动机与期望产出和高回报率总是相互促进的,计划配置体制中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投入难以指望相应的回报,因此失去了对高教投资的动力源泉,这在客观上损失了一部分本应得到的高教资源。

(2)资源配置的平均主义与条块分割。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平衡或平均,即中央统辖下的各省都要求平均待遇,给了甲省也要给乙省,否则乙省要闹意见,因而计划配置难以顾及或无法预测各地发展的实际需要,往往基于照顾各地(省)利益和情面的平均策略。例如:我国30个省(市)不论具体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如何一律配置至少有师范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综合大学各一所,各地无法(也不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办出有特色的高校,都是一个面孔。各省都希望自成一体、自我循环,从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面子出发而不是基于各地的实际,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造成专业、学科重复设置,布点多,规模小,投资效益不高。各部委也基于同样心理,期望自我循环,部门管理,形成“条块分割”的格局,弱化了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计划变成平衡的代名词,高教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在此意义上,高教与经济上的“小而全”——重复办厂、重复引进(如彩电、冰箱生产线)造成的资源浪费出于同样的原因和结果。

(3)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计划配置下的“小而全”和条块分割等缘故,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一直偏低。据1992年统计结果表明,本科院校不足1000人的有81所,占本科院校总数620所的13.1%;专科院校不足600人的有53所,占专科院校总数348所的15.2%;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不足600人的有36所,占短期职业大学总数86所的41.9%[2]。另外,由于计划配置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而造成的结构性偏差——学科重复设置致使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生的大才小用以及学非所用所带来的浪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就是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适应市场对高教产品——人才、科技、信息的需求情况,通过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将高教资源配置到最适宜的方面。其长处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高教市场信号反应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教资源的分配方面,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但市场方式也有其缺陷,即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市场配置有如下特点。

(1)对教育投入的多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简政放权,地方权力增加,企业有充分自主权,高校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主体,高教市场逐步成熟,人才流动畅通,从客观上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资高教的动力和热情,打破了国家单一计划的僵局,出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工矿企业、私人及外商对高教投资的多主体格局,有助于扩充总体教育资源。

(2)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人才和技术市场的供求信号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使资源配置到效益高的高等学校,以此调整高等教育(学校)的规模、结构、专业设置、学生数量与规格,力求高教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使有限教育资源配置于最适宜的领域,减少教育浪费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3)市场作为资源组合的选择者。高等教育的产品——人才、科技成果等都是多种资源组合而成的,例如师资生源、经费投入、教学场地设备等。市场作为资源的组合选择者,发挥着沟通需求与供给的作用。各投资主体提供的教育资源进入市场这个调节组合器内,市场的资源组合过程是以需求引导供给、引导资源的组合为原则来配置教育资源,即可以控制资源流向效益不高的学校或长线专业,而将资源组合到效益高的学校或短线专业,以激励高效益学校鞭策低效益学校并促进专业长线变短短线变长。经过市场对资源的重新组合,一方面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就实现了高教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对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与市场方式都是分配教育资源的手段,它们各有其长短优劣,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既要摒弃以往配置教育资源的单一计划方式,也要注意不应矫枉过正陷入对市场方式的迷信;既要避免计划方式的主观性与僵滞性,也要克服市场方式的自发性与滞后性,在坚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充分发挥计划方式与市场方式两种资源配置手段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