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将社会化与个性化相提并论,作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基于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现实教育存在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不一致性这一事实。而且社会化与个性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表征着教育的再生产社会结构的作用。即教育通过将社会的文化和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在未来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以维持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社会结构,就如同接力赛一样,一代传给下一代,使社会按既定轨道稳定行进。

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求同过程,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通过社会学习,将统一的社会要求、文化准则、价值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遵循前辈的路按部就班地塑造自己的生活,以此求得社会的认同,变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员。但如果教育的功能仅限于此,将产生两大弊端。其一,所有的社会成员由于追求的是共性,易形成统一的模式,发展求同的思想,因而抑制了自主性与创造性,他们以适应社会为唯一目标,养成的是“唯上、唯书”的品格(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大一统和科举考试划一性成为个性发展的桎梏),个体的发展是平均的无差异的,因而也是扭曲的片面的;其二,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造成社会更新与创造新机制的匮乏,社会只能作水平运动而无进步可言,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扼杀了个性的发展,遏制社会进步,故仅仅强调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本位主义,它势必以牺牲个性发展为代价。

教育的个性化功能的要旨在它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在个性化的视野中,个体不是以领会和接受社会文化为唯一目标,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而是以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为目标,因为个性的核心是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此,教育不是囿于对社会结构的简单再生产,而是为社会的改造和创新提供基本动力——具有积极适应能力和创造性品质的新生一代。这种注重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不仅面对现实,而且放眼未来;不仅注重维持与稳定,而且追求改革与创新。当代教育之所以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原因正在于此。

以个性化为目标的教育,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含有人类主体意识觉醒和追求自身解放的深刻内涵。人类对自身多样化的需要是随其主体意识的发展而提高的。在人类发展的蒙昧和野蛮时期,人不能清晰地将自身从自然界分开,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那时人的自我意识很低,更无所谓个性的发展可言。随着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人不但有了主客体之分的观念,而且能自觉地将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并逐渐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纳入了社会活动的主要价值目标。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人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弥补个性的不足并憧憬着理想个性的美好未来。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一致的,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历史”[6]。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探索人类如何从自在走向自为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毛泽东同志也揭示:“人类之目的在实现自我而已……即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7]。他们都是从对人类自身发展的深切关心而产生出伟大的改造社会的构思:人类为自身充分自由发展的需求是从事教育以及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建构一个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个性世界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这一理想是人与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冲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对教育具有内在需要性,人不但需要教育协助其生存,而且需要教育成为开发自身潜力和发展个性的有效手段,教育的职责是辅佐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综上分析,在教育的视野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是: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教育的基本功能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社会对教育传递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的统一导向与个体生理、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体在将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中都既表现出普遍性又表现出特殊性,这使社会化与个性化常常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就具体的功能指向来看,两者又有区别。对个人而言,社会化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基本的社会成员,个性化则是在社会基础上谋求个体的高层次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在于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对社会而言,社会化的意义在于稳定和延续,个性化的意义在于改革和创新。社会化强调求同——继承的一面,个性化着重求异——独创的一面。

社会化的着眼点是人类文化的衔接—代代相传,个性化的着眼点是选择——弘扬精华。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的选择是空中楼阁,缺乏选择的继承是一潭死水。社会化是个性化的前提,个性化是高层次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