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法化理论的汉语兼类虚词习得顺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在”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

3.1 “在”的意义和用法

“在”在现代汉语里兼属动词、介词和副词三个类别。例如:

(1)a那张照片还在。

b老张不在家。

(2)a他无精打采,满面倦容地在屋里踱来踱去。

b我在青年时代就知道你们的国家,当时叫阿比西尼亚。

c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做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

(3)a整个下午他都在看一本受到广泛吹捧的小说。

b得了吧,根本没这么一个人,你在吹呢。

例(1)中的“在”都是动词,其中(1a)中的“在”表示“存在”,(1b)中的“在”表示存在的处所。例(2)各例中的“在”是介词,例(3)中的“在”一般看作时间副词,也有学者认为它是未完成体标记。这里采取一般的看法。

本章研究介词“在”和副词“在”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之间的关系。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介词“在”记为“在1”,把副词“在”记为“在2”。

关于“在”的介词用法,一般的工具书都设了表示处所、表示时间和表示范围这三个小类。我们分别把它们记作“在1a”“在1b”和“在1c”。这三个用法的介词“在”与其宾语构成的介词结构都有动词(小句)前和动词后两个位置。例如:

(4)a在黑板上写字。

b病人昏倒在地上。

(5)a在当时,问题还不严重。

b时间定在后天上午。

(6)a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b室温保持在二十四到二十六度之间。

“在1”和方位词“上”“中”“下”等都能组合成介词短语,它和“上”“中”组合可以表示具体的空间,也可以表示抽象的空间(即范围);和“下”组合后可以表示具体的空间,还可以表示一般所说的“条件”。我们把表示具体空间的“在+方位词”归入“在1a”,把表示范围的“在+方位词(上/中)”归入“在1 c”,把表示条件的“在……下”独立出来,记为“在1d”。例如:

(7)a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放弃了。

b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

“在1”还可以用在行为主体的前面,意思相当于“对X来说”。不过更常见的形式是和“看来”构成“在X看来”格式。这里把它记为“在1e”。例如:

(8)a这种生活在他已经十分习惯了。(《八百词》)

b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

关于“在”的副词用法,《八百词》认为它相当于“正在”,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中。不过《八百词》也对两者进行了区别:“在”可表示反复进行或长期持续,“正在”不能;“正”着重指时间,“在”着重指状态,“正在”既指时间,又指状态。

考虑到很多工具书对“在”和“正在”的解释基本相同,而且副词“在”在来源上和“正”很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把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或状态持续的“在”记为“在2a”,把意义基本相同的“正在”记为“在2b”。例如:

(9)a电视播音员正在报告海湾局势的最新发展。

b马林生坐在远处的治疗床边,样子比正在遭受痛苦的儿子还可怜。

3.2 “在”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构拟

3.2.1 语义关联顺序

介词“在1”在语义上源自于动词“在”,这应该是很清楚的:作为存在动词,“在”的基本功能就是构成“某人/物+在+某地”这一结构。当这一结构参与构成连动式时,“在”的动词性就会减弱,结果发生“降类”,变成介词。例如:

(10)a他在图书馆。

b他在图书馆看书。

从处所跟“在”的语义关系最密切这个角度看,“在1a”应该直接源自于存在动词“在”。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因此“在1b”应该是从“在1a”发展而来的;“范围”可以看作一种抽象的空间,因此“在1c”也可以看作是“在1a”引申的结果。“在1d”中的“在”本来表示空间,“表示条件”应该是“在…下”结构的引申义,它主要与“下”的引申义有关,所谓“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说的就是人必须适应空间环境的变化。“在1e”也与空间意义有关,无论是“在X看来”还是“对X来说”,都可以理解为站在X的位置或角度看问题。

上面的讨论表明,“在1”内部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顺序应该是:

img

再看“在2”。从来源上看,“在2a”跟“在1”主要是“在1a”有关。关于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并不多,不过《八百词》注意到了下面这种现象:

(11)a人身上时时刻刻在那里消耗水。

b我在这里想明天的工作怎么安排。

《八百词》的解释是,“在那里”“在这里”等的处所意义有时不明显,主要表示正在进行。高增霞(2005)指出,这种“这里”“那里”都不必有先行词,都可以去掉;现代汉语表进行的“在”字句也常常可以加上轻读的“这儿”或“那儿”。如“他在(那儿)看书呢”。

高文进一步解释说,“在+ VP”中的“在”源于“在L + VP”。当“在L + VP”中的L是一个意义虚泛的中性指示代词时,“在L”的处所意味也会消失,而处所L语义的虚化也使得L由于不必说出来而最终脱落,结果就形成了“在V”表进行的格式。因此,“在VP”表动作正在进行是从表在某处发生某种行为、存在某种状态的“在L + VP”格式演变而来的。其语法化的机制是,当方位词L是中性的指示代词,不表示具体的方位,只表达一种照应(与说话时刻相关)时,整个结构就表达正在进行的意义。经过这种虚化之后,语义空泛的中性指示代词很容易脱落,从而形成“在V”。其语法化步骤是:

在+处所名词+ V→在+中性指示代词+ V→在( )+ V

高文的上述说法是在共时平面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做出的拟测。不过,这一解释难以解释“在”的时间意义是如何获得的。

如果认为“在L + VP”首先是一个连动结构的说法能够成立,也可以认为“在2 a”跟动词“在”之间存在着间接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副词“在”是从介词“在”发展出来的用法,而介词“在”则源自于动词“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处所动词>处所介词>时间副词(体标记)”,这一演变规律在很多语言里都存在(高增霞,2005)。

例(11)表面上似乎是“在”处于“在1a”和“在2 a”之间的过渡状态的最好的例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更能证明“在”的介词功能强于副词功能——即使无法说出一个具体的处所,在句法上也得使用一个空泛的指代词。

事实上,处所词语L的脱落也许并不一定要经历一个由“这里”“那里”等指代具体处所词语的过程,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在L + VP”中的处所词语也可能由于语境关系省略,这时“在”的介引功能就不复存在,转而表达进行或持续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处所词语的脱落更直接的动因可能是经济原则。不过从共时平面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例(11)这种过渡状态,“在1a”直接变为“在2 a”就会很不自然,更重要的是,处所词语突然失去,单音节的“在1a”在句法上就会失去依存对象而悬空,结果就无法立足。

“在2b”(“正在”中的“在”)则不存在“在2a”的这种尴尬的情况。“正”本是一个独立的时间副词,意为“恰好”,它可以参与构成“正+[在L + VP]”,表示“某一时间某人恰好在某地做某事”。在语境明确的上下文中,处所词语可以出于经济原则而省略,例如:

(12)他正在厨房里做饭→他正在做饭

基于生活常识,交际双方都知道做饭的处所就是厨房,因此“厨房”可以省略。处所词语L省略之后,“正+[在L + VP]”就变成了“正+ 在+ VP”,“在”虽然失去了依存的对象,但由于前面的“正”为单音节,两者在韵律上有结合的可能,再加上“正”在语义上表示时间,“在”表示空间,两者认知的相通之处使得“在”可以暂时依附于“正”,这样整个结构就重新分析为“正在+ VP”。

在现代汉语中,“正”和“在”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意思基本相同(《八百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正”着重指时间或者说进行,“在”着重指状态或者说持续。“正在”兼表进行和持续,“进行”和“持续”都属于时间意义,而“在”本来表示处所存在,其时间意义既与处所意义的虚化有关,也可能是沾染了“正”的时间意义以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有了上面的讨论,可以认为“在2a”在语义上应该和“在1a”存在关联,前者由后者发展而来,即“在1a→在2a”。如果把“在2b”也考虑进去,可以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img

这两种关系都只是我们根据共时平面语言现象所做的推测,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将结合历史语料考察得出进一步的看法。

3.2.2 历时发展顺序

“在”本是动词,意为“存在”或“处于”。例如:

(13)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吕氏春秋》)

(14)a子大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左传》)

b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

例(14)中的“在”后面的处所词语可以视为动词“在”的宾语,除了处所之外,“在”还可以带时间、范围等词语作宾语。例如:

(15)a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国语》)

b韩、秦强弱在今年耳。(《韩非子》)

(16)a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管子》)

b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同上)

动词性短语“在+宾语”可以和别的动词性短语组成连动结构,中间用并列连词“而”连接。例如:

(17)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

由于“在”的动作性较弱,“在+宾语”很可能变成主要动词性成分的附属成分,失去平等身份之后就不能用“而”连接,“在”的功能也因此变为引介。这种用法早在先秦时已经出现,不过主要是“在1a”和“在1b”。例如:

(18)a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诗经》)

b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c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左传》)

(19)a齐简公之在鲁也,阚止有宠焉。及即位,使为政。(《左传》)

b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同上)

例(19a)中的“在鲁”本来是“在鲁国”的意思,但从上下文来看,它应该理解为“在鲁国的时候”;例(19b)则是“在+时间词”直接用在小句前面。这说明,“在1b”可能是由“在1a”发展而来的,也可能是“在+时间词宾语”整体降级为介词短语的结果。不过,即便如此,从“在”的本义来看,也可以认为时间词做“在”的宾语是处所词做宾语隐喻类推的结果。另外,先秦语料中“在1a”的数量明显多于“在1b”,可以认为“在1a”的产生略早于“在1b”。

引介范围的“在1c”产生的年代很晚,五四时期的语料中可以见到一些用例。如:

(20)a其尤可令人发噱者,则飞行区域仅限制在十里以内。(《新青年》第二卷六号)

b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老伴》)

c因为妇人与男子虽然属性不同,而在社会上也同男子一样有他们的地位,在生活上有他们的要求,在法律上有他们的权利(《新青年》第六卷二号)

d在纯粹的农民生活中,贫富的差别很有限度。(《新青年》第七卷二号)

表示条件的“在1d”产生更晚。由名词性成分(主要是“情况”“情形”和“条件”等)参与构成的此类用法在现代语料中可以见到一些用例,“在……的V下”则要更晚一些。例如:

(21)a在这种情况下,本刊怎能每期都有精心结构的文章发表?(《编辑余谈》,《民俗汇刊》)

b在这种情形下尽可以不做,但他觉得不得不做。(《我的道德谈》)

c在陈竹隐的支持下,他得以于教学之余,安心从事自己的研究。(《朱自清传》)

d在我的帮助下,她以后至少能掌握两门外语——英语和瑞典语。(《京华闻见录》)

相当于“对X来说”的“在”古代就有,例如:

(22)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左传》)

这是一个两解的句子,可以是“越国在我心中/眼里”的意思(“在”更像是动词);也可以是“越国对我来说”(“在”是介词)。现代汉语中的此类用法也还属于这种情况。

“在X看来”直到清代语料中才可以见到一些用例,而且都是“在我看来”。例如:

(23)a此事必有人来拿你,在我看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快快逃命去罢! (《五美缘》)

b在我看来,你不如分开罢,费也费的是他的。(《聊斋俚曲集》)

现在来看“在2”。关于时间副词“在”的来源,仇志群(1991)、张亚军(2002)等曾有所论及。太田辰夫(1958)认为它是“正在”省略的结果:“正在”省略了就成为单个的“在”,这样的用法直到清代还没有。他举的是《儒林外史》中的例子:

(24)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太田辰夫例)

太田氏同时指出,这个例子还应该理解为“还在应考之中”,即使不看作这样的省略,也必须注意有“还”这个字,这个“还”好像是替换“正”的。

高增霞(2005)认为,表示进行的“在”是清代才出现的用法,但她并没有举例。我们在晚清语料里找到了明确可以表示进行的“在”。例如:

(25)a幸亏不吃酒了,若在吃酒,你又要罚酒矣。(《青楼梦》)

b引香正在拿着看,嫣娘也在看,不觉一阵心酸。(《风月鉴》)

另外,我们在《全元曲》中发现2例“在+动词(睡)”,如下:

(26)俺相公说来,身子困倦,他在睡哩,你且回去。(《苏子瞻醉写赤壁赋》)

不过这个句子后面有语气词“哩”,因此很难断定它是否属于“在”单独表示进行的用法。无论如何,“在”表示进行的用法在晚清之前还不常见。

前文说过,高增霞(2005)曾从共时平面推测“在”表进行是由“在+中性指示代词+动词”发展而来的用法。我们的历时考察表明,这种结构的产生不晚于唐五代。例如:

(27)a药山在一处坐。师问:“你在这里作什摩?”(《祖堂集》)

b宗和尚问:“谁在这里念经?”(同上)

例(27a)的上文已指明处所,下文用代词指示处所是自然的,如果基于经济原则,处所词语省略也是可以的,但语言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在”表进行确实是从“在+中性指示代词+动词”独立发展而来,那么从唐五代至晚清,中间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这一过程实在太过漫长。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在”是如何获得时间意义的。因此我们觉得,也许太田氏的“正在”省略说有一定的道理:“在”的时间副词用法可能是受到别的时间副词如“正”的语义沾染的结果。

“正”本来是一个形容词,意为“端正”,后来引申为副词,意为“恰好”“正好”,用在动词之前,意为“正好此时”,是时间副词(表示时点)。这一用法六朝时就已出现。这种“正”可以用在动词“在”的前面。例如:

(28)a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世说新语》,太田辰夫例)

b于时支公正讲小品。(《世说新语》)

c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同上)

例(28a)和(28b)中“正”所在的句子没有处所词语。如果处所词语参与其中的话,其常见的结构就是“正+在+处所+ VP”,其中处所词语也可以是指示代词。我们的语料考察发现,它的出现当始于南宋或元代。例如:

(29)a当时合哥移步来窗子面,正在那里拣山亭儿。(《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b正在那里分豁不开,只见王老员外和女儿一步一颠走回家来。(《错斩崔宁》)

c小妖道:“正在那里着恼哩。你去与他唱个道情词儿解解闷也好。”(《西游记》)

这种结构的句法层次应该是“正+ {[在+处所]+ VP}”。当处所词语省略或脱落后,该结构就变成了“正+在+ VP”。这样的例子元曲里已有少数用例,明代小说中则大量存在。例如:

(30)a小生正在攻书,忽听母亲呼唤,不知有甚事。(《王粲登楼》,太田辰夫例)

b我方才正在寻思一计,要害孙二。(《杀狗记》)

(31)a黄门官奉了圣旨,径到常中郎家宣马周。马周吃了早酒,正在鼾睡,呼唤不醒。(《喻世明言》)

b这里兄弟二人正在卿卿吵吱,船艄上赵三望见了,正不知他商议甚事,一跳跳上岸来。(《警世通言》)

(32)a正在攀谈,贵梅拿茶出来与婆婆,见有人便待缩脚。(《型世言》)

b这夜,明山正在熟寝,听得四下炮响。(同上)

例(31a)中的处所词语已先行出现,后面就没必要说出;例(31b)也可以看成是“兄弟二人正在这里卿卿吵吱”的变体;例(32)中“在”后的处所在语境中都是明确或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都是“正+ {[在+处所]+ VP}”变成了“正+在+ VP”。对“在”来说,一方面,由于处所词语脱落,它介引处所的语义功能发生弱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处所词语脱落,导致它在句法上失去依托,因此倾向于跟前面的单音节副词“正”组合成一个韵律词。

雷冬平、胡丽珍(2010)把类似例(29)中的“在那里”看作进行体标记,认为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是“正+在这里/那里+ VP”结构强化更新的结果。具体过程是:首先在“在+这里/那里+ VP”结构中,当“V”是表心理等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时,“在这里/那里”在宋代语法化为进行体标记;接着是表示“正在”义的时间副词“正”与进行体标记“在这里/那里”的强化连用;然后由于韵律的作用,“正+在这里/那里”重新分析成“正在+这里/那里”,在表示心理等的动词前,“这里/那里”由于语义上的虚化和形式上的羡余而脱落,于是时间副词“正在”在元代产生。我们同意“正在”的重新分析与韵律和处所词语的羡余有关的看法,但不认为“在那里”是进行体标记。因为“正在”之后的处所词语不限于“那里”,它不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语境的关系(上文已经出现)。况且不仅是“正”,表示“不变”意义的时间副词“尚”和“还”也会参与引发“在”后处所词语的脱落。例如:

(33)a那小跌倒在地,尚在挣命,口中吐血,眼见得不能够活了。(《水浒传》)

b两个差人去时,他正把爱姐藏在书房里,笑那简胜无辜受苦,连你爹还在哭。(《型世言》)

c于是爷们等先回。这里赵姨娘还在混说,一时救不过来。(《红楼梦》)

d自己复到书房,见衾儿还在大哭,妇女劝他不住。(《情梦柝》)

在例(33)中,由于处所词语“地”“书房里”“这里”和“书房”已经先行出现,而且“在”前有单音节时间副词“尚”和“还”,因此“在”后处所词语可以脱落。结果就是“尚在+ VP”和“还在+ VP”可以理解为动作在“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上例中的“尚”和“还”几乎是必需的。这表明,在明清时代,“在”还不能独立表示时间意义,而且在韵律结构上依附于前面的单音节时间副词。这与“在”原本的介词性有关,即使在现代汉语中,这一限制仍然存在——《八百词》就注意到表进行的“在”后面不能像“正/正在”那样用介词。例如:

(34)a红日正从地平线升起。

b红日正在从地平线升起。

c*红日在从地平线升起。

有了以上的讨论,我们有理由推测,“在”后处所词语的脱落是因语境明确而无须出现和“在”前有单音节时间副词双重因素驱动的结果。处所词语脱落后,“正/还/尚+在+ VP”结构有可能重新分析为“[正/ 还/尚在]+ VP”。在这种情况下,“在”沾染了“正/还/尚”的时间意义,再加上它本身的存在意义,用在动词性短语前面的时候就具有了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不变这一新的意义。只不过和“尚在”“还在”不同的是,由于“正在”使用频率较高(明代小说中“正在+ VP”的数量远远多于“还/尚在+ VP”),且“正”在表示时间方面具有同时性和即时性,因此“正在”最终词汇化为一个复合副词。而“尚在”和“还在”的使用频率较低,且它们表示的时间意义为“不变”,词汇化也就没有发生。

早期的“正在”有不少用于从句,所在小句是背景事件句(杨永龙,2001),表示后一小句(事件)的参照时间,由于小句中没有处所词,“正在V”的结构应该是“正+在V”,“在V”则相当于“在V之时”。不过“之时”很少见到,实际语料中大多是“在V”或“在V (之)处/ 际/间”。例如:

(35)a操因新败,正在踌躇,忽报田氏人到。(《三国演义》)

b行者正在嗔怪处,又见金头揭谛……押着一尊土地,跪在面前。(《西游记》)

c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同上)

d行有五六里,正在凄怆之际,只闻得北坡外有人言语。(同上)

例(35a)“踌躇”后可加上(处/际/间),例(35b)(35c)和(35d)中的“之间”“处”和“之际”可以去掉。而“间”“际”尤其是“处”本来是表示处所的,这显然与“在”的功能本来是引介处所有关。

当这种“正在V”用作从句时, “正在”表示同时,相当于“正”;当它用作主句(前景事件句)时,可以独立表达事件而不是别的事件的参照时间,“正在+ VP”就由表示同时变为兼表同时和进行。前者中的“正在”的词汇化程度不高,后者则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副词。例如:

(36)不说薛蟠得新弃旧,只怨香、玉二人不在薛蟠前提携帮补他,因此贾瑞、金荣等一干人,也正在醋妒他两个。(《红楼梦》)

即使在现代汉语中,“正在+ VP”仍然存在表示参照时间和表达事件之别。例如:

(37)a我们正在看电视,他突然闯了进来。

b他闯进来的时候,我们正在看电视。

例(37a)中的“正在看电视”相当于“正在看电视的时候”,例(37b)则不然。

“正在”的词汇化过程明代已经完成(张亚军,2002)。问题是,既然“正在”已经词汇化,“在”后来为什么又能独立成为一个副词呢?我们觉得有两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正在”存在着词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正在V”表示参照时间时,其结构层次应是“正+在V”,其中“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身就能表示时间,同时由于句法上和紧邻于“正”,沾染到了“正”表示时点(同时)的语义特点,因此可以表示动作进行。二是“在”在跟“还”“尚”的接触中沾染到了表示持续(若干个时点连成的时段)的意义(“在”的“存在”意义和“持续”意义也是相通、相容的),这是“正”所不具备的。出于汉语时体系统表达分工的需要,原有的“V着”只能表示动作的情貌而不能表达事件的情貌(高增霞,2005),当需要表达事件的情貌、用来说明一个场景(高增霞,2005)时,“在V”应运而生了。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太田辰夫(1958)关于“在”是“正在”省略的结果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较为接近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在L + VP”中的L在语境明确且“在”前面有“正/还/尚”等单音节时间副词的情况下脱落,之后,动词前的“在”因为受“正”的影响而获得表示时点(进行)的意义,由于受“还/尚”的影响而获得表示时段(持续)的意义,最终独立为一个时间副词。不过由于和“正”共现的机会更多,因此意义和“正在”更接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在”参与构成的“在+ VP”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在V”近年来又发展出一种新用法,即用于名词前面充当定语,如“在建工程”“在读博士”等,有学者(董秀芳,2004;王伟,2009)认为这是“在”的进一步语法化——演变为词内成分。

3.2.3 “在”的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构拟

在前面两个小节中,我们对“在”的语义关联顺序和历时发展顺序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大致说来,“在”经历了一个从动词到介词再到副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意义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由虚到更虚的演变过程。介词“在”先于副词“在”产生,且其主要用法(表示处所、时间)还具有一定的动词性,意义还比较实在;可以副词“在”在语义上跟介词“在”的介引功能弱化有关,虚化程度更高(有人甚至把它看作体标记)。因此从总体上看,两者之间的语法化程度顺序是:

1>在2

根据我们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基本一致的假设,这一顺序也应该是两者之间的习得顺序:“在1”的语法化程度较低,因此容易习得或者说先习得;“在2”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应该比“在1”后习得。

不过,介词“在”的各个具体意义和用法的语法化程度并不相同。从语义关联的角度看, “在1a”表示物理空间,直接来自动词“在”,“在1 b”由“在1a”隐喻而来,表示时间,其语法化程度略高于“在1a”。“在1c”“在1d”以及“在1e”都跟“在1a”有关。这五个小类的历时发展顺序是:

1a/在1b>在1e>在1c>在1d

“在1a”和“在1b”产生年代最早,处所和时间也都属于比较具体的意义,它们的语法化程度应该是最低的。范围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再加上产生年代较晚,因此“在1c”的语法化程度应该高于“在1a”和“在1b”;“在1e”介引的处所由人称代词充当,虽然人称代词用作处所古代就有,但它构成的“在X看来”直到清代才产生,而且该结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话语标记的性质,因此其语法化程度应该较高;“在1d”产生的年代最晚,且跟方位词“下”的虚化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表达条件这种抽象化程度很高的逻辑空间,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使用“在X的V下”结构的同时,说话人表达的还有对X力量的扬升之意,即说话人认为主体的变化取决于X的V。因此,综合语义关联、意义的抽象性和主观性以及历时发展诸多因素,可以认为“在1”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语法化程度顺序应该是:

1a/在1b>在1 c>在1 d/在1 e

如果把“在2 a”放在一起考虑,它意义的抽象化程度高于“在1”所有的用法。但它产生的年代早于“在1d”和“在1 e”,更没有“在1d”和“在1e”的主观性,因此其语法化程度应低于“在1d”和“在1e”,可以视为和“在1c”属于一个等级。另外,根据我们前面的考察,“在2a”来源于“在2b”,其语法化程度较“在2b”为高。这样,“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语法化程度顺序大致是:

1a/在1b>在2b>在1c/在2a>在1 d/在1 e

根据我们关于语法化程度顺序和习得顺序基本一致的假设,上面这一顺序很可能就是“在”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习得顺序。也就是说,“在1a”和“在1b”的语法化程度最低,应该最容易习得或者说先习得;“在1d”和“在1e”的语法化程度最高,习得难度最大或者说最后习得。“在2 b”的语法化程度低于“在2a”,应该比较容易习得或者说先于“在2a”习得。如果考虑到“在1c”跟方位词有关,而方位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小类;那么它的习得难度也许会比“在2 a”更大一些。因此,上面的习得顺序可以调整为:

1a/在1b>在2 b>在2a>在1c>在1d/在1e

3.3 “在”的习得情况考察

先看输出情况。我们以“在”为关键词对120万字的汉语中介语语料进行了穷尽性的检索,经人工干预去掉动词“在”以及“存在”“在于”等词条之后,共得到属于我们研究对象的“在”7917例。分类统计后发现,“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均有输出,其中“在1”的输出用例多达7612个,而“在2”只有305个输出用例,二者相差悬殊。下面分小类进行说明。

引介动作发生处所的“在1a”输出最多,共有6105个用例。占全部用例的77%、“在1”用例的80.2%。例如:

(38)a我来南京以前,在山东威海学了汉语。

b他常常在图书馆看书,每星期日我去他家。

c离家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很想念远在韩国的父母。

d衣服已经收好了,放在行李箱了。

e在上海我结交了不少朋友,我觉得这样对将来很有好处。

引介动作发生时间的“在1b”共有729个输出用例,尽管和“在1a”相去甚远,但却是其他几个小类中输出最多的。例如:

(39)a这叫“米团节”,我们在每年5月庆祝这个节日。

b在桂林的第二天,我们去了漓江。

c在我不知道怎么办时,有一辆车开过来,我用手拦了那辆车。

d早在几千年前,俄罗斯人就开始喝红甜菜汤。

e在我的脑海里,我还不能忘记的这一件事发生在差不多八年以前。

表示抽象处所和范围的“在1c”共有669个输出用例,数量上和“在1b”相当接近。例如:

(40)a我可以说,在减肥方面我是个了不起的人。

b我在学习上感到的困难是讨论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

c因为在学生心目中,她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d在人生旅程中,我们遇到很多事情,有的让我很感动有的不。

e只要把自己的幸福完完全全地寄托在享受上,就免不了很让人难过的失望。

(41)a全世界震级在里氏六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就发生在日本。

b要知道,在所有的不幸中,最不幸的是曾经幸福过。

c在中国菜里面,我最喜欢吃的是青椒肉丝。

d在那七天内,我们做了很多事。

e在1月1日至7日的新年期间,在日本全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表示条件的“在1d”共有86例输出,其中36例属于“在……情况下”,50例属于“在……的VP下”。例如:

(42)a在这个情况下,我怎么不要学中文呢?

b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需要精神支柱,就是父母的提醒。

c这些人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什么都不怕。

d我们要为自己创造一个“与狼共舞”的机会,在那样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43)a我刚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在她的帮助下学习汉语。

b在她的影响下,我不但对英语有了兴趣,而且对别的外语也有了兴趣。

c小学生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每个星期打羽毛球两三次。

d在我们的训练之下,它又讲卫生、对客人又友好,成了一只完美的狗。

表示主体看法的“在1e”共有输出用例23个,全部为“在……看来”,例如:

(44)a在我看来,广告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b至于内部政策,在我看来最有待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c在中国人看来,吃饭很重要。

d在很多人看来,留学是件很辛苦的事。

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在2a”共有输出用例229个。例如:

(45)a我在学习汉语,学习已经差不多三年了。

b既然很冷,又在下雨,我们还出去,导游带我们去一个老街逛逛。

c我觉得我很幸福,有这么好的妈妈一直在支持我。

d我感到她还没有离开,在忙着什么,但我没力气睁开眼睛。

跟“正”连用、表示动作进行的“在2b”共有76个输出用例。如:

(46)a我想他,所以我正在写呢。

b认识她时她正在读博士,生活较辛苦。

c她有一天跟着表哥去那个公司,因为那个公司正在选着新人。

d所以这个男人未来的命运在他正在追求的女人的手上。

从绝对输出的角度看,“在1”的习得情况明显好于“在2”。具体到小类来说,“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输出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在1a>在1b>在1c>在2a>在1d>在2b>在1e,如果分别以输出数量达到和超过百位数分级的话,“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绝对输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即:

1a>在1b/在1c/在2a>在1d/在1e/在2b

绝对输出数量的多少只是判断某一语言项目输出情况好坏的依据之一,要全面地进行评判,还必须结合本族语相应用法的使用情况即相对输出。因此,我们按照同样的程序对100万字的本族语语料中的“在”进行了穷尽性的检索分类,并把统计结果与中介语料中的输出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得到表3—1:

表3-1 “在”的输出/使用情况比较

img

说明:各小类用法的百分比计算方法为“小类数量/大类总数×100%”。

从表3-1中可以看出,在12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中,本章讨论的“在”共有7917个输出用例,字频为6.6‰,这一频次略低于本族语料的7.5‰,说明中介语中“在”的输出总体上稍显不足。就大类用法来说,中介语语料中“在1”的输出总量远远超过“在2”,后者只占到了全部输出的3.9%;本族语料中虽然也是“在1”远多于“在2”,但后者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为中介语中“在2”的4倍。这表明,从输出的角度看,“在1”的习得情况良好,而“在2”的习得情况只能说较差。具体到各个小类用法来说,中介语料中相对输出好于本族语料的只有“在1a”和“在2b”,两者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输出过度的倾向;相对输出明显不足的用法是“在1c”和“在2a”,两者的相对输出比例差都在10%以上;“在1d”和“在1e”的比例差虽小,但在大类用法中的比例分别只有本族语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在1b”的相对输出稍显不足,但5%左右的比例差尚在正常范围之内。

无论是绝对输出还是相对输出,“在1”都明显好于“在2”,因此从输出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习得顺序应该是“在1>在2”。具体到小类来说,“在1a”的绝对输出和相对输出都名列前茅,其习得情况应该是最好的。“在1b”的绝对输出位居第三,相对输出也只是略显不足,其习得情况可视为中等。“在1c”的绝对输出略高于“在1b”,但相对输出明显不足;“在1d”和“在1e”的绝对输出都不多,相对输出也不够。因此,可以认为“在1”内部各个小类的习得情况等级顺序是:

1a>在1b>在1c/在1d/在1e

至于“在2”内部,“在2a”的绝对输出明显多于“在2b”,但相对输出明显不足;“在2b”的情况则恰好相反。综合评判的话,可以认为两者的习得情况在伯仲之间。如果要把它们和“在1”的小类用法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可以认为它们和“在1c”等三个用法在一个等级之上。这样,我们从输出的角度就可以得到以下两个习得情况等级顺序:

顺序1A:在1>在2

顺序1B:在1a>在1b/在2b>在1c/在1d/在1e/在2a

再看正确率情况。我们结合上下文对中介语全部7917条输出用例进行了人工分析,共发现395个用例存在与“在”相关的偏误,其总正确率为95% (7522/7917)。其中“在1”的7612个用例中有362例存在偏误,正确率为95.2% (7250/7612);“在2”的305个用例中有32例存在偏误,正确率为89.5% (273/305)。

具体到小类来说,“在1a”的6105个输出用例中有248例存在偏误,正确率95.9% (5857/6105)。其偏误突出表现在语序方面,即把“在+处所”放在动词的后面。例如:

(47)a我愿意学习汉语在中国。

b三年以前我来到中国,因为我爸爸要工作在南京。

c我跟我的朋友一起预习在宿舍里。

d可以把饼自己做,也可以买在超市。

e我们住了在哈尔滨三个天,然后回来了北京。f他跟家人一起住过在俄罗斯7年。

汉语中的“在+处所”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放在动词前面,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会输出较多的类似(47)的偏误。当然,汉语的少数动词如“躺”“住”等的处所可以出现在动词后,但当有“着”的时候,“在+处所”需要前移,学习者不清楚这一点,往往会输出下面这种偏误句。例如:

(48)a我躺着在床上看电视,读书什么的。

b他的旁边只有一个病人卧着在床上。

c宿舍有二十楼,但是只八楼住在韩国人。

“在1a”偏误的另一个明显的表现是“不当用而用”,即误加。例如:

(49)a火山位于岛中央地区,是在韩国最高的山峰之一。

b不过学生最喜爱的书在书架上连一本也没有。

c人家常说二儿子是在家里最可怜的。

d十天以后需要回去机场,但是我住在的地方离机场远着呢。

e第一个和尚看到第二个和尚喝水在盆里的。

汉语的某些处所词语在充当话题(主语)和领有者(定语)的时候不用“在”来引介,学习者不清楚什么时候“不用”,因此一般会倾向使用,这也是“在1a”过度输出的一个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在分析语料时发现,中介语料中存在不少“在1a”和介词“从”误代使用的偏误,有时甚至是同时使用“在”和“从”。例如:

(50)a在这儿到家乡4个小时。

b你们很奇怪,酒在哪儿出来的?

c从在仁川坐船到了青岛,然后坐汽车去北京。

d我回答:“我吃过了葡萄,偷了从在妈妈的篮子。”

还有一些偏误属于“在”和方位词的配合使用问题。汉语的某些处所不能由“在”直接引介,需要用“在+处所+方位词”形式,但中介语料中存在少量忘记使用方位词的用例,这也与学习者没有很好地了解“在1a”引介处所的限制有关,我们也认为它们属于与“在1a”有关的偏误。例如:

(51)a只是坐在旅行车,导游叫我们下车就下,叫我们上车就上。

b在火车跟中国人聊天,开玩笑,太有意思了。

c学生在桥站着。

“在1b”的729个输出用例中有35个用例存在与之有关的偏误,正确率为95.2% (694/729)。其偏误主要表现为误加,即“不当用而用”。例如:

(52)a在中午我不睡觉,常常我和朋友们一起去玩儿。

b美国人在早上喜欢吃面包,中国人在早上喜欢吃粥。

c在夏天绿油油的叶子,在秋天开始变化颜色。

d我最烦在冬天去外边,连一天也不敢出去。

e假如在将来有机会去英国,我要先到披头士四个人的故乡玩儿。

f在第二天下午,我们去石林。

汉语的很多时间词不需要介词“在”引介,但学习者不清楚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因此(52)各例中的“在”都属于误加使用。

也有一些偏误属于语序错误,因为现代汉语的时间词应该在动词之前。例如:

(53)a我们常常吃这道菜在冬天的时候。

b他来南京在二月十六号。

c这春游一般搞在四月份,因为那时候的天气特别好。

d如果你想要听首选说一个演进,你就来到wee waa在二月的时候。

还有少量偏误属于“在”和书面语介词“于”的重复使用。例如:

(54)a本人在于六月十五日下午五时左右遗失了一个女士钱包。

b中秋节过在于用月历8月的中间。

“在1c”的669个输出用例中有66例存在与之有关的偏误,正确率为90.1% (603/669)。其偏误有少量和“在”字直接相关。例如:

(55)a有什么困难在生活,他也了解给我。

b一般忌日只举行在一天内,但南方人和比较富有的家庭常常举行在三天内。

c中国的发展我觉得也带了好多问题在表面上。

d这一切结合起来共响造成一场交响乐音响着在我心中。

(56)a婚姻是在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b万里长城是在中国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

例(55)属于“在”字短语的语序错误,例(56)属于“在”的误加使用。

“在1c”更多的偏误则表现为“在”和方位词的配合使用上。例如:

(57)a我们在日常生活能发现幸福,可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

b所谓弁当是在日语方便的意思。

c在课的安排,有几个班的课表不太合适。

d这两座教堂都在国家的历史起很重的作用。

e我们异口同声说在我们的生活,父母是最重要的人。

(58)a可我再也不能跟童年一样玩了,我已经成人了,只能在回忆上玩味着。

b年轻人在口头中说得厉害、很啰唆,我们不要冲动。

(59)a在恋爱方面上她是我的前辈,而是我的好指导。

b很多大学生大学毕业了以后,在工作方面上用不上自己的专业。

c在生活中的方面,我有很多要达到的。

d在法律方面上,每个国家也有规矩。

e但是在那四年间中,那样的麻烦的感觉我一次也没有。

f在今年的甲子园大会期间中,我母亲和妹妹去甲子园球场声援了我母校棒球队。(60)a如果在这种条件,你要治病的话——发生治病不成反而害人的事故!

“在”引介抽象的空间或者表示范围时,往往需要和方位词“上”“中”或者“方面”“期间”等配合使用,两者共同介词框架“在……上/中/方面”等。学习者或者对此规则掌握不好,造成方位词的遗漏,如例(57);或者知道应该使用方位词,但不知道该使用哪一个,结果造成方位词的误代使用,如例(58);甚至经常会矫枉过正,同时使用两个,造成方位词的冗余,如例(59)。这类偏误虽然主要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方位词的使用规则造成的,但考虑到“在1c”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和方位词构成介词框架,所以我们把它看作跟“在1c”间接相关的偏误。

在表示条件的“在1d”的86个输出用例中,有9例存在与之有关的偏误,其正确率为89.5% (77/86)。其偏误主要表现在方位词的使用上。例如:

b在对中国没什么了解的状态,我没有把握坚持下去我的学业。

c我在朋友的劝说,就买了两只小鸡。

d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能看到人怎么能反应在这样的情况。

e在那个情况上,弟弟觉得不好意思就走了。

(60a~c)都遗漏了方位词“下”,(60d)不仅遗漏了方位词,语序也存在错误。(60e)则是方位词“上”和“下”的误代使用。

表示主体的“在1e”的23个输出用例中有4例存在偏误,正确率为82.6% (19/23)。偏误句如下:

(61)a在我看,虽然学中文可能很难,但是非常有意思。

b如果你想学习外语,你只要背下来它的字或者跟本地人聊天;在我的看来,这几个办法就够了。

c拿马德里来说,在历史上看来是欧洲最重要的首都之一。

d但是,在我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巨大的问题是找到信息。

在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在2a”的229个输出用例中,有26例存在偏误,正确率为88.6% (203/229)。其偏误类型较多。一种情况是在句子表达某种惯常行为或状态时误加“在”,例如:

(62)a他常常去操场在打篮球。

b我为了健康和压力,每到有事件的时候在学校附近五台山体育馆在做瑜伽。

c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在静默着。

d可是我平时没有看见她在看书,所以觉得有一点奇怪。

另一种情况是动词后面有表示终结的“了”或“下”,此时不能用“在2a”,因为两者语义上不相容。但学习者对这一规则并没有充分掌握。例如:

(63)a孩子一直在看了埋的葡萄。

b我看到刘老师在掉下眼泪,很奇怪。

还有一些语序等其他偏误。例如:

(64)a下火车时在青岛下雨。

b我觉得大概在晚上8点一个人敲在家门。

c可她一直都在笑脸。

(65)a他在工作中,他女朋友打给他电话。

b人人想问题的话,找不到他,因为他一直在试新的衣服中。

例(64a)和(64b)属于语序偏误,(64c)中的“笑脸”不是动词。例(65)很有特点,尽管现代汉语近年来发展出用“VP中”表示进行的用法,但一般并不和“在”配合使用,因此我们把它看作偏误。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法化和一语的语法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甚至可能出现不谋而合的现象。

“正在”的76个输出用例中有6例存在偏误,正确率为92.1% (70/ 76)。偏误句如下:

(66)a正在我一边怀念周庄,一边写信。

b我一边想我妈妈,一边写文章,正在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她说:“我想你,祝你生日快乐。”

c最糟糕,一辆车正在经过他,在一个水坑里开了。

d我妹妹正在回国放假,我也在不久要回国了相看我家的亲人。

e住在上海这些月,正在想一想那多的人,一般的有工作,有住的地方。

f因为他的表情是急忙的样子,而且我奶奶正在病患中,所以我就相信他了。

(66a)和(66b)都属于语序偏误,(66c)“车”经过他的时间非常短暂,本族人不会选择用“正在”表达,(66d)的“正在放假”语义上存在问题,(66e)则是由于“想一想”这种短时/尝试体和“正在”不相容。(66f)的问题和(65)属于一类。

前面我们对“在”各个意义和用法的输出用例的正确率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大致分析了每种用法的偏误表现。结果发现,“在1”的平均正确率为95.2%,“在2”的平均正确率为89.5%。具体到小类来说,从“在1a”到“在1e”这5个小类用法的正确率分别为95.9%、95.2%、90.1%、89.5%和82.6%,“在2a”和“在2b”的正确率分别为88.6%和 92.1%。如果我们把达到95%看作良好,达到90%看作中等,90%以下看作一般,那么从正确率的角度看,“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习得情况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顺序如下:

顺序2A:在1>在2

顺序2B:在1a/在1b>在2b/在1c>在1d/在2a/在1e

最后来看初现情况。我们对本研究使用的两个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进行了分级检索分类,下表是40万字的初级语料(南师大语料库和复旦语料库各20万字)和40万字的中级语料(南师大语料和复旦语料各20万字)中“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输出情况(以下各章在讨论初现情况时,所使用语料均与此处相同,一般不另行说明):

表3-2 “在”的初现情况 (单位:例)

img

从表3-2中可以看出,在两个子语料库的初级部分中,“在1”的输出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在2”的输出也达到了初现标准。具体到小类来说,除了“在1d”和“在1e”只能勉强算是达到初现标准外,其他的5个小类用法都完全达到了初现标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没办法判断“在1”和“在2”孰先孰后,也很难判断其他几个小类(除“在1d”“在1e”外)的初现先后。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在”的大部分用法都是在初级阶段习得的,时间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其二,我们的语料库分级不够细致,初级、中级和高级是按年划分的,没有细化到以两个月或者半年为单位,不能清楚地反映各个用法的初现时间。

不过,我们可以从数量的多寡方面看出一些端倪。从总体上看,初级语料中“在1”的输出远多于“在2”,尤其是“在1a”,该用法在初级阶段占绝对优势,到中级阶段是输出数量唯一下降的一个,说明它的习得时间应该是最早的。“在1d”和“在1e”在初级阶段的输出偏少,到中级阶段后输出明显增加。说明它们的习得时间应该是最晚的两个。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初现顺序:

顺序3A:在1>在2

顺序3B:在1a/在1b/在1c/在2a/在2b>在1d/在1e

3.4 讨论

本章3.3节分别从输出、正确率和初现三个方面对120万字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兼类虚词“在”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得出了三组不尽相同的习得情况等级顺序。现在把它们综合起来,对“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习得情况等级顺序做一个全面的评判。

先看大类用法。3.3节得出的三个习得情况等级顺序如下:

顺序1A:在1>在2

顺序2A:在1>在2

顺序3A:在1>在2

这三个顺序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无论输出、正确率还是初现,“在1”的习得情况都好于“在2”。因此,两者之间的客观习得顺序无疑就是“在1>在2”。这一顺序跟我们在3.2.3小节中根据语法化顺序构拟出来的习得顺序是一致的。

再看小类用法。3.3节得出的三个习得等级顺序分别是:

顺序1B:在1a>在1b/在2b>在1c/在1d/在1e/在2a

顺序2B:在1a/在1b>在2b/在1c>在1d/在2a/在1e

顺序3B:在1a/在1b/在1c/在2a/在2b>在1d/在1e

比较以后可以发现,“在1a”在三个顺序中都处于序列的前端,其习得情况应该是最好的;“在1b”的正确率和“在1a”接近,初现时间也相同,只是在输出方面不及“在1a”,其总体习得情况应该视为良好;“在1c”的正确率居于中等水平,输出则明显不足,其习得情况应该比“在1b”低一个等级;“在1d”和“在1e”在三个序列中都居于末端,它们的习得情况都只能视为较差。“在2a”的输出不足,正确率偏低,仅初现时间比“在1d”和“在1e”要早一些,其习得情况可视为中等偏下;“在2b”在输出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表现都好于“在2a”,其习得情况应视为好于后者。因此,综合三方面的表现来看,兼类虚词“在”的各个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客观习得顺序应该是:

1a/在1b(在1a>在1b)>在1c/在2b>在2a>在1d/在1e

我们在3.2.3小节中根据语法化顺序构拟出来的习得顺序是:

1a/在1b>在2 b>在2a>在1c>在1d/在1e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两个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在1c”的位置。根据历时发展顺序,其语法化程度本来应该低于“在2a”,但我们考虑到汉语方位词的特殊性,认为它的习得难度会比较大,因此在构拟习得顺序时专门把它调整到“在2a”之后,但在客观习得顺序中,它在输出和正确率两个方面的表现都好于“在2a”。换句话说,客观习得顺序反映的正是语法化顺序的原貌。

当然,由于“在”是一个高频常用词,其主要介词用法和它的时间副词用法在初等阶段都已经习得,由于我们的中介语语料库分级不够细,所以“在”的各个意义(除“在1d”和“在1e”外)在初现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并没有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但从总体上看,“在1a”先于“在2”习得是很清楚的,特别是引介处所的“在1a”在输出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表现要远远好于由它发展出来的“在2a”。因此,本章的研究通过兼类虚词“在”这一个案证明了语法化顺序和习得顺序之间的一致性或称作正相关性。此外,“在2b”的习得情况好于“在2a”(特别是相对输出和正确率方面)这一事实说明词汇形式会先于具有一定形态性质的成分习得,反过来推理,这种习得顺序上的差异很可能就是“正在”和“在”之间的语法化程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