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竞争和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外国商业“大片”作为大众文化和跨国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业已成为一大景观。单从我国每年引进的好莱坞影片的情况看,其影响力(包括票房及其连带的广告与宣传效应、价值与思想渗透)就不可小觑。对这样一种文化产品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守护民族文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将大有裨益。
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文艺的功用。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以审美的方式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随着跨国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意识形态的淡化”(其实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强化)导致了文化(社会)相对主义的泛滥,于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资本如鱼得水。学者克拉考尔认为,共同信仰的丧失和科学威信的稳定发展,使现代人普遍采用抽象的态度和方式看待世界,从而相对丧失了对世界的感性观照和把握能力;现代人面临的深刻挑战就是怎样重新找回世界的具体存在,“电影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在电影发明以前没有或甚至未能看到的东西”,[12]它为现代人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的精神范式。但因这一媒体及其评价体系主要掌握在西方资本家的手中,重构的认同也主要指向西方跨国资本主义的所谓“普世价值”,其实现方式则如另一位电影评论家巴赞所说的那样,“是从萦绕在这些人脑际的共同念头之中,即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13]所谓“完整电影”的神话,就是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的神话。换言之,巴赞认为,电影追求的是一种反现代艺术抽象化运动的“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神话”。但是,“完整的现实主义”不仅是关于再现“我们的世界”的物质真实,而且是关于“我们的世界”的精神建构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故事片无疑又是电影的主体。大众很容易受其润物无声的价值与情感功能的影响,却浑然不觉。
总之,商业“大片”是“完整电影”、“完整艺术”神话的文化实践,它的目标所指是关于“我们的世界”的神话的经典化建构。关于“我们的世界”,商业“大片”承担着双重功能:第一,把“我们的世界”再现为具有“奇迹”意义的世界,这个世界尽管充满矛盾甚至敌对,但它仍然呈现出一种深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第二,建构和表述“我们的世界”的内在价值和稳定观念,为人们提供共同生活的信念和价值。前者是商业“大片”的形式功能,后者是思想功能。商业“大片”的形式和思想归根到底是要构成一个具有现代神话建构功能和明确价值导向的强“指意”。
如今,由于网络的普及,影视作品成了人们“接触外界”、接受价值的重要载体,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仅从流行的电影电视作品(主要是网络影视)就能触摸到时代变化,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商业大片所灌输的价值、情感和“美”。
顺便说一句,近年来美国主流类型电影中的英雄不少是救世神话英雄的原型再现,这多少与美国的全球野心有关。同时,那些表现人性的影片则坚持了西方一以贯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形之下,我国大片却明显表现出价值缺失、题材匮乏、立场模糊、传统荡然无存等诸多问题,遑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需要说明的是,影视作品作为当今重要大众文化消费产品,其与文学的关系既难分难舍,又若即若离。正因为如此,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新形势下的影视文化,业已成为外国文学研究乃至狭义外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放眼当下文化界及文学批评界,国内影视批评和文学批评相仿,基本是红包吹捧式批评和“恶搞”谩骂式批评,中肯的、学理的批评比较少见,对外国商业大片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也少有扎实的调研与深度的分析。有鉴于此,我所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近一个时期外国商业大片进行了一次并不完整的分析研究。
条件及时间所限,且参与者多为文学研究者,这种“僭越式跨界”批评一定有诸多疏漏,是谓抛砖引玉,敬请方家读者不吝指正。但该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外国商业大片所体现的价值、审美、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意在对我国电影业和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推动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并为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谋献策。
在此,我谨代表课题组对李慎民同志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多年前,他曾提醒我们关注好莱坞,这与我们有意就外国“大片”和畅销书开展调研的心志不谋而合。同时,我诚挚地感佩外文所同事对此次调研工作的支持,没有你们的积极参与,如期完成这项调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我也由衷地感谢唐郗汝和孙立峰两位同道的鼎力帮助。谢谢大家!
[1]贾磊磊:《电影语言的文化释义与文本辨读》,《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618页。
[2]Barnes,Joseph:“Fighting with Information: OWI Oversea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7,Spring 1943,p.35.
[3]Thompson,Kristin: Exporting Entertaniment: America in World Film Market 1907—1934,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1985,p.94.
[4]Grantham,Bil:l“America the Menace: France’s Feud with Hollywood”,World Policy Joural,Vol.15,Summer 1998,p.61.
[5]Mayer,Gerald:“American Motion Pictures in World Trade”,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254,November 1947,pp.31—34.
[6]王晓德:《文化的帝国: 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4页。
[7]参见博尔坦斯基等《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8]转引自王晓德《文化的帝国: 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9]李希凡等:《外国艺术精粹赏析》,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1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1]费克斯:《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2]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13]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