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有待开拓和深化的领域
作为中国封建选官取士制度的产物,士人求仕,历代有之。但历代士人求仕的深度、力度、强度似乎都不及盛唐士人来得丰富和深沉,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求仕热潮,犹如一面多棱镜。棱面之一:多变的政治制度层面;棱面之二:受时代空气的感召和激发,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心态为之一振;棱面之三:与文学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它一方面内在地制约决定盛唐文学的发展走向,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一代士人的人格、生活、审美理想。所有士人都在求仕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做了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的表演,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之一笔。由此为研究切入点,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某些原生状态,加深对唐代文学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重建,亦不无借鉴意义。
唐诗,从分类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界对盛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的研究成果巨大,而对盛唐出现的文人求仕热潮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求仕文学现象却无多关注。虽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韵,但由于人们找不到合适的阐述角度,找不到合适的心理结构来容纳它们,则相对地被忽视了。据笔者涉猎范围,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葛晓音《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赵昌平《开元十五年前后》、《赵昌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陈伯海《唐诗学引论》均不同程度地涉及文人求仕这一问题。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有将求仕与文学的关系作为一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的专著问世。尤其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笔者认为:盛唐文人与求仕这一文学现象应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盛唐文人与求仕课题,是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有待开拓和深化的领域。本书所指盛唐:即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不包括安史之乱时期。求仕的诗人(见附录表一、二),一是指进士及第者,二是指有诗文流传者,其余视具体情况而定。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1页。(以下版本号略)
[2]参见王子今《秦汉区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3](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84—1385页。(以下版本号略)
[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39页。(以下版本号略)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页。
[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7](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98页。
[8](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4页。
[9]陈子展:《诗经译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2页。
[1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1—782页。
[11](唐)魏征:《隋书•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16—817页。
[12]参见胡大浚主编《陇右文化丛谈》,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13](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68页。(以下版本号略)
[1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15](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8页。
[16]姜书阁、姜逸波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72页。(以下版本号略)
[17](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14页。
[18](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唐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77页。
[19]尚永亮:《贬谪与唐诗》,《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20](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页。(以下版本号略)
[21](清)仇兆鰲:《杜诗详注》卷四,第264页。
[22]同上书,第269页。
[23]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24](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一一一,第3331页。
[25]刘开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81年版,第653页。
[26](清)徐松编,孙映逵点校:《全唐文》卷一七九,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2页。(以下版本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