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汉语历史语法问题

试论上古单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

叹词是一个很小的比较特殊的词类。一般认为叹词的特点是:表示强烈感情,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独立成句,不与其他成分发生组合关系,不能充当一般的句子成分。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忽视对叹词的研究。与其他许多词类相比,关于叹词的论述太少,而且所用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如关于古汉语叹词的探讨基本上只注重其用法,即在具体文中表示何种感情,对于这些看似纷繁的叹词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叹词系统内部的消长情况极少论及。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来研究先秦叹词的特点及其发展,即从语音、使用者、使用场合、话语中与叹词表达情绪密切相关的语句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调查了甲骨文材料和《尚书》(今文)、《诗经》、《楚辞》等21部典范的先秦文献,发现除了《老子本义》、《孙子》、《吴子》、《尹文子》、《商君书》等5部书中未记录叹词外,其他材料中叹词非常活跃,种类很多,这可能与当时思想论辩激烈以及方言的掺入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的考察对象是单音叹词,因为单音叹词是当时的主流,其种类超过了双音叹词或多音节叹词[1],使用频率也很高。我们把所调查单音叹词的情况列为下表。

表1

续表

为便于把先秦单音叹词的情况与汉以后作一个比较,以展现单音叹词从先秦到汉以后的发展脉络,我们调查了汉以后较具代表性的7部文献中的叹词。其中,《新语》中未记录叹词,表中没有列出,另6部书中单音叹词的情况如下表。

表2

首先,我们来看先秦单音叹词的语音特点及发展。先秦单音叹词声母以喉音居多(各叹词语音情况据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先秦音系》和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还有舌上音、舌头音和齿头音。韵母以阴声韵居多,其中又以属于鱼部的叹词最多,还有属于入声韵的,其中以铎部的叹词为最多。韵母所属的韵部排列得较整齐,入声韵职、铎、质分别与阴声韵之、鱼、脂对应。汉以后“俞、都、咨、皋、猗、嚇、懿、叱”等都很少见到,个别如“俞、吁、咨”等后代文献中虽有用例,但都是引用古人原话或刻意仿古。新的单音叹词“嚄、咄”在汉以后出现了。特别是叹词“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化较高的《世说新语》和《百喻经》中出现较多。汉以后的单音叹词与先秦时期有个共同的语音特点,即声母仍以喉音为多,还有舌头音、齿头音。新的叹词“嚄、咄”分别是喉音和舌头音;韵母方面看不出哪一韵部有明显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使用者、使用场合、话语中与叹词表达情绪密切相关的语句等方面分别考察各单音叹词的特点。用法相似的叹词我们列为一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