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大禹:综合治水
我国夏朝以前是原始部落时期,从夏朝开始逐渐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在社会过渡阶段,夏朝尧舜禹时,尚保留着禅让制,从启开始改为世袭制。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在长达近500年的历史中,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水患,“洪水猛于虎”,百姓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江河湖泊没有一定的水道,江河逆流、海水倒灌,人们只能住在丘陵地带。在夏朝那个时代,治理洪水谈何容易。
大禹的父亲鲧(gǔn),被尧封到崇(今嵩山附近),成了一名部落首领,称崇伯。后来,鲧接到舜帝的圣旨,去治理洪水。他采取筑堤防堵的方法,花费了九年的时间,未治理住洪水。被舜帝以“治水无功”处死。舜帝任用大禹继续治理洪水。禹不但没有怨恨舜帝,而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志继承父业,坚决治服洪水。他采取的方法是综合治理。
要治水必须弄清夏朝的地理位置。夏朝统治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个别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和江浙一带。在这些地区,有多少高山、多少江河,要进行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当时没有道路,山河没有名字,行路经常迷失方向。每到一地都要立木桩作为标志。视察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劳动。司马迁说,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niǎn)。大禹不仅视察国土,还体察民情,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让富裕的地方,贡献一点给贫困的地方。大禹继承了尧帝时的民主作风,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出行时,如果看到农民耕田,人手不够,就下车帮助农民拉犁。
大禹定九州,是将统治地区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他在冀州首先完成壶口的治理,又治理了梁山和岐山,平整了从太原到太岳山以南的地区,疏通了衡水和漳水,理顺了恒水和卫水,连大陆泽地也整治一新。洛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这里有九条河都得到疏通。雷夏泽成了大湖,雍水和沮水汇流其中。土地种上桑树,就可以养蚕。民众纷纷从山上搬下来,安居在平原上。兖州的黑土非常肥沃,草木生长茂盛,充满了生机。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这里的堣夷得到整治,淮水、淄水畅通无阻。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这里的淮水、沂水治理以后,蒙山和羽山一带便可以种植农作物了。大野泽成了蓄水湖,原来的洪水自然全部退去。淮河到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汇聚成河,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这里入海,震泽地区终于平静下来了。荆山和黄河之间是豫州,经过治理,伊水、洛水、涧水已经流入黄河,荥播也汇成湖泊,河泽得到疏浚,明都泽修筑了牢固的堤防。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山、嶓(bō)冢山可以耕种了,沱水、涔(cén)水得到疏通,葵山、蒙山的道路也修好了。黑水与黄河两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过治理,已经向西流去,泾水、漆水、沮水全部流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修通。就这样,大禹总共治理了汧(qiān)山、壶口山、砥柱山、太行山、西顷山、熊耳山、嶓冢山、内方山、汶山等九条山脉,疏导了羽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流水、淮水、渭水、洛水等九大水系。大禹按人的意愿,改变河道,以便把洪水导入东海,导弱水入沙河,导黑水入南海。大禹为了堵住水流,改变水的流向,要找没有石头的土山,在高处使之崩塌来阻断洪水,以使水按照人的意志流动。据《皋陶谟》、《淮南·修务训》最早记载:“禹沐浴澐(yún)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劈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堕山刊木,平治水上定千八百国。”传说大禹在黄河龙门山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处,将龙门凿开劈为两半,让水流过,于是有了龙门,也叫禹门。
传说大禹还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地理图作——括象图。为括象图作解释的就是著名的《山海经》。
大禹走遍了黄河两岸,每日雨淋日晒,风餐露宿,穿山越岭,脚趾都磨光了。年过三十岁,刚刚结婚,婚后第四天大禹又去治水。《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大禹外出治水,十三年曾三次经过嵩山,但都没有进家看看母亲和妻子。据说,他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妻子已身怀六甲,还在推磨,边推边骂大禹是个不顾家的死鬼;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妻子正把儿子启逗得咯咯笑;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大禹抚摸着正在门外玩耍的夏启,让他给奶奶、妈妈捎信,说我一治完洪水就回家。现在嵩山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
大禹治水,不单单是治洪水,要用科学方法综合治理。禹时代,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陆地。这是千年一遇的洪水泛滥,全世界都是这样。在两河流域,据《圣经·创世记》记载:洪水泛滥,上帝命诺亚造方舟。诺亚做个大方舟,把百姓的家畜、家禽都装上船,待洪水退落后,放出和平鸽,和平鸽衔回橄榄枝。人们下船,各回到家中。这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海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于耕种。大禹还要进行这种田间水渠管理。
大禹为了政治、军事、礼仪、农事的需要,统一编制了历法《夏小正》。《夏小正》依据北斗星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每十二个月为一年。以斗柄指正东偏北方向“建寅”,作为一年的开始。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物象、气象及所应从事的政事和农事,以指导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做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并以此来筹划农事。直到今天我们还叫农历为夏历。
舜看到禹治水有功,让禹摄政十六年,舜想把王位让给禹,禹三辞而不受。舜死后,禹推荐舜的儿子商均即位,自己躲到封地小城镇邑阳三年。这时,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反而跑到邑阳来朝拜禹。又过了三年,禹这才在天下诸侯的拥护下登上王位。
大禹的丰功伟绩,大大超过改革的内容,是远古帝王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