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改革家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商鞅的生平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因封在商,称商鞅,原封在卫国,也叫卫鞅。商鞅的祖先可以上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周武王分封到朝歌之地,建立了卫国。卫国在春秋时期,还有一定的实力,后因大国争霸越来越衰弱,到战国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了。公孙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渐衰败的王族中。他不是嫡长子,只能以公子的身份生活在魏人与卫人的夹缝里。国运的衰微与家道的沦落,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而发愤读书。公孙鞅从小就受法家思想影响。魏国从魏文侯到魏惠王时一直是个军事强国。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商鞅到了魏国国都安邑(今山西北禹王城),在魏国被认为年轻而有作为、有奇才。魏国实权掌握在公孙痤手里,商鞅先拜在公孙痤门下担任中庶子。公孙痤逐渐了解了商鞅的才华,但还未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就得了重病。魏惠王担心公孙痤倘有不测,国家怎么办?公孙痤也考虑到这一点,对魏惠王说:“我门下有个商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大王可把国政托付给他,由他去治理。”魏王认为一个无名小辈不可能治理国政,公孙痤看出魏王不想任用商鞅,便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惠王不明白,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要杀他,认为公孙痤病糊涂了。后来,既未任用,也未杀他。公元前361年,在魏国久未见擢的公孙鞅,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桑梓之邦,带着自己经常研读的《法经》赴秦国去了。此时的秦国,献公刚刚去世,新即位的孝公年轻气盛,他目睹一些重臣权贵,终日声色犬马无所事事。自己的父亲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变革,但还是没有能彻底改变贫穷积弱的状况,在争霸的形势下,魏、赵、楚等国又一个个虎视眈眈。自己的先祖不也曾立过撼世的霸业吗?今日的秦国为什么不能恢复穆公时期那种称霸西戎、一匡诸侯的气势呢?这位新即位的国君感到再也不能坐视这种局面,人才乃强国之要,于是孝公下了一道求贤令,广招天下的贤士英才。公孙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秦国的。在秦孝公招募贤能时,他来到秦国进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