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少年的许多往事如烟而逝,然而那时对春节的记忆却随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清晰。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纷纷将红纸放在家中,等着我这个写字好的小“书生”为各家书写春联。那本不知来源的旧式版本楹联,成为我习联、识字的启蒙老师。以至于到中央民族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都选择离不开繁体字的历史专业。30多年以来,养成了到文物古迹考察、到名山大川游览总要寻访古匾、探究楹联的习惯。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匾额或以石雕镶嵌或以木制悬挂;有石、木、铜等材质之分,也有浮雕、减地雕、板书等工艺之别,更有榜书、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之异,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已故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在《中华名匾》一书中指出:“匾额既是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的点睛之处;风景名胜也因有了大学者、大文豪、大书法家和大政治家题写标名而增色、而传名。匾额与名胜风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集建筑、文学、雕塑和书法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脚下行程千里路,腹中贮书万卷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北京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中和殿“允执厥中”、保和殿“皇建有极”匾,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匾,沈阳故宫凤凰楼“紫气东来”匾,苏州狮子林内真趣亭“真趣”匾,均出自乾隆皇帝御笔;北京孔庙大成殿“万世师表”匾,故宫交泰殿“无为”匾,北京恭王府花园“福”字碑,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匾,又是名扬天下的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山东孔府“生民未有”匾、故宫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帝的御笔。其他名胜古迹,诸如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北京房山云居寺“宝藏”、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广西桂林“逍遥楼”、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天津蓟县“观音之阁”、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应县“释迦塔”、重庆大足“宝顶山”和“毗卢庵”、北京文丞相祠“教忠坊”、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福建泉州“乡贤名宦”、甘肃天水“小有洞天”、浙江宁波“宝书楼”、上海“豫园”、江西大余“岭南第一关”、云南大理“永镇山川”、北京颐和园“颐和园”等匾额,虽非皇帝御笔,但都是故事多多、声名显赫的神圣名物。
北京东岳庙瞻岱门上悬挂着“东岳大帝宝训”匾: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运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做。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自速。谛听吾言,神人监服。“东岳大帝宝训”匾下,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于此,品味其“善”的初心、“福”的远报、“德”的戒律、“训”的敬畏。北京高碑店科举匾额博物馆珍存着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圣御匾“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可谓明初妇孺皆知的治家名言、立身之本,也是国家对小家庭量体裁衣的道德标准。
楹联亦称楹贴、对子、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由上、下联组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或挂或贴在木头上、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字的多少没有定规,对仗工整即可。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因此,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中国最早的楹联是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卧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楹联或励志、或警示、或怡情、或祝福、或修身,文字隽永干练、内涵丰厚深邃,往往由社会贤达或书法名家书丹,由木雕名工细雕慢琢,堪称“联海无涯,博大精深”。楹联书写所用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雅琳琅、文采华章,字字珠玑、风韵神致,历久不衰。
老北京流行最广的大众楹联,莫过于胡同门板上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最能警醒世人、劝人为善、心存敬畏的楹联,莫过于北京东岳庙瞻岱门及东西侧门前的三幅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倚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瞒天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全国各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有影响的楹联数量众多。笔者在2017年7月慕名探访福建漳州岳口东岳庙时,不经意间在“月老公婆”殿看到丝绣楹联“来之前有一无二,到来后无独有偶”,横批“姻缘一线”。诙谐而不乏雅致,令人击掌叫绝。
为了加强对匾额文化的展示、挖掘与研究,促进匾额保护,探究匾额文化,唤起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进一步发挥匾额文化中的正能量,进而达到保护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传承中华灿烂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2016年11月10日,首次中国匾额文化保护与传承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九天宫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美术馆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孔庙国子监博物馆、颐和园公园、北海公园等匾额聚集地的代表,以及来自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辽宁、宁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四川、福建的匾额聚集地领导、民间匾额博物馆负责人、著名匾额收藏家等约70人,研究探讨匾额保护与传承问题。与会专家、学者与收藏家一致认为,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保护匾额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本活动旨在呼吁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与收藏家们齐心协力,为传承、发扬中国匾额文化贡献力量。会上宣布编辑出版《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如今,呈现在您面前的《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就是历时一年多反复修改后的研究成果。匾额楹联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北京民俗博物馆组织全国性的匾额专题文化交流活动,旨意也是抛砖引玉,倡议收藏界的保护重视、学界的研究重视、教育界的启蒙重视、社会各界的古为今用及文创开发重视,唯有此,匾额楹联才能文脉承绪,薪火相传。
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 曹彦生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立冬日写于北京东岳庙荣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