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摘要
“空间生产”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象形态批判的一个新视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由传统的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的生产,集中表现为城市化运动的加速进行。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经济、政治及生态问题。如何理解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生产机制及其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用社会批判的思维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机制和过程做了解读,形成了社会批判研究的“空间转向”。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通过批判传统的容器空间观出场,并凭借社会空间辩证法渗透进发达工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等研究。
本书注重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考察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并采用多重视角考察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形成轨迹,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空间生产”;以列斐伏尔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划分“空间生产”各阶段的依据,探索列斐伏尔在不同思想阶段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理解及其“空间生产”理论的产生、发展;从理论形态的视角,在解读《空间的生产》等文本的基础上,解析“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理论逻辑和主体结构。
首先,本书对相关基本范畴进行了解析,其中包括列斐伏尔生平及其关于空间与空间生产及属性的厘定;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形态界定,如将理论主题的变更、理论方法的革新和理论功能的展现这三种理论要素的有机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划分依据,并据此初步界定了“空间生产”理论形态的理论主题、理论方法及其功能特征。
其次,探索了“空间生产”的历史演进,其中包括“空间生产”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既有全球化、城市化的影响,又有马克思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及他人思想的影响;本书还考察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生成历程,其中包括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奠基,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生产转向;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空间生产”的内在演进: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从抽象空间到差异空间的生产、从差异空间到差异正义。
再者,分析与解读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三种具体理论形态,即“空间生产”的资本批判理论形态、政治批判理论形态和生态批判理论形态。就解析列斐伏尔资本批判理论形态而言,本书不仅考察了列斐伏尔所揭示的空间生产与资本的紧密关系,而且考察了其对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悖论及其克服的探讨,尤其是考察了其对空间拜物教这种空间生产资本化的极致现象形态的揭示,从而突出了其对资本增殖逻辑的批判;再就解析列斐伏尔的政治批判理论形态而言,本书十分注重探索列斐伏尔所阐述的空间生产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空间生产政治化的悖论及其克服所做的探讨,尤其是其对城市空间生产、国家空间生产、全球空间生产这三种具体的空间生产政治化现象形态依次做的分析,从而彰显了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还有就解析列斐伏尔的生态批判理论形态而言,本书考察了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生产与生态的二维关系和对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悖论及其克服所做的探讨,尤其是其对空间生产如何实现生态化所做的集中阐述,从而凸显了其对全球化时代空间生产关系及其生态危机的批判。
最后,本书对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形态蕴含的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空间生产”既是对马克思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原则和精神的继承,又是空间批判理论论域的当代出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学研究内容。在对空间生产进行批判时,列斐伏尔着重考察日常生活空间的各类关系,厘清空间生产与资本增殖、政治统治、生态危机等的关联,探究社会空间发展演化现象,其宗旨就是要规范空间生产中的无限逐利行为,而寻求空间的和谐秩序和公正使用,以实现空间正义。这表明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居民空间利益的深切关注。他要求建立差异空间,打破资本僵化的空间形态,这是对马克思“改变世界”旨趣的继承。“空间生产”对当代中国空间生产建设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需要避免发达工业社会空间生产的曲折道路,进展到一个新的空间生产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空间生产”追求“空间正义”的旨趣。
关键词:列斐伏尔 空间生产 理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