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与乡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宋贵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晨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都市与乡愁”——首届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都市里有乡愁,母校也有乡愁。来到母校,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母校情与乡愁一样,让人永远思念和难忘。今天我要说,我对北师大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充满感情,对今天论坛的主题充满兴趣,对论坛的成果充满期待。

首先,我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充满感情。因为,我是这个研究院成立的最早倡导者、有关工作的参与者和长期关注者。这个研究院成立于14年前的2002年。那年是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我作为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很想在母校百年校庆时做点贡献,也希望借助母校的优势推动一下北京文化发展工作。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建议:整合各方资源,共建一个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这个建议,得到了上下左右的响应。这个研究院,作为北师大百年校庆项目,由北京市委、教育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名誉院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启功先生等一批文化大师是学术顾问,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是院长,我和北京市宣传文化部门许多负责人兼任副院长。今天主持会的沈湘平教授是继刘利副校长、刘勇教授之后的第三任执行副院长。刘利院长是创建者,刘勇院长是13年的坚持者,沈湘平院长而今迈步从头越。14年来,在校领导的重视下,在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任常务副院长、执行副院长主持之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两点令我印象极其深刻:一是每年一大本《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质量非常高;二是该报告每年和其他成果都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北京城市文化发展进行研究。这个研究院,为北师大文化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大平台,促进了北京文化新的大发展。今天,我要借此机会,向14年来支持参与研究院工作、推动北京文化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其次,我对今天论坛的主题充满兴趣。许嘉璐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文化在街道里、在家庭里。对此观点我非常赞同。我一直认为,文化有三个层面,或者说有三种形态:一是政治文化;二是经济文化;三是社会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政治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就像果核一样。经济文化,也就是这些年火爆起来的文化产业,是外壳,就像果皮和包装。社会文化,是指人文文化,包括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乃至街道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就像果实、果肉一样。这些年,我们对于政治文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断完善,对文化产业推动也很快,但对社会文化我认为重视是不够的。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三个层面都很重要。政治文化作为核心,是根本,是种子。文化产业作为载体和外包装,也很重要,能提升文化价值。但果实决定了果品的品质。高品质的果实,使优质的种子得以流传推广,使优美的外表有真正的意义。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时代,已融入社会全球化时代。全国城镇化率到2015年底已经达到56%以上。我国已经从农业化国家进入城市化国家。研究中国文化,我认为今后应当更多地研究城市文化,更准确地说,是城市社会文化。文化在社会里。文学是人学。文化学是人文学。研究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要特别注重研究包括社区文化、社会组织文化、社会企业文化等在内的城市社会文化。除了对母校的感情,除了对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的感情之外,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是我这个社会建设工作者的极大兴趣,也是我今天挤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的重要原因。

再次,我对今天论坛的成果充满期待。有这么多学术大家来参加活动,并将发表高见,使我充满期待。我刚才粗粗看了一下论文集,发现有许多新观点、新材料。我非常希望也相信,今天的论坛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我热情期待着。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宋贵伦,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此为其在“都市与乡愁”——首届城市文化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