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红楼梦》怀古诗试释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其中描写了贾宝玉和姊妹们在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薛宝琴当场写出十首怀古绝句,以她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她说:“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大家都说这“自然新巧”,争着去看,看了以后,无不“称奇道妙”。接着就引起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一场争论,又一次暴露了她们两人思想上的根本分歧。曹雪芹在书里并未宣布这些灯谜的答案,只是写道:“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冬日天短,不觉又是前头吃晚饭之时,一齐前来吃饭。”现存的各种脂砚斋评本《石头记》,对怀古诗都未作任何批注。

这十首怀古诗,本身具有双重的特点。它们既是咏怀古迹的诗,又是“暗隐俗物”的灯谜,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曹雪芹在这两方面都有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通过这些诗表现了他的一些进步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世界观。我们应当把它们看作曹雪芹精心之作。书中人物薛宝琴,从小随她父亲游历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又有写诗的才气。作者把怀古诗归在她的名下,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也为作者的真正意图起掩护作用。

我们在分析这些诗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注意研究它们作为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需要考察作者创作灯谜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探索其答案。

清代以来,曾有不少人,如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中、徐凤仪在《红楼梦偶得》中、王希廉在《红楼梦》的批语中,纷纷对这些怀古诗作过探索。他们对灯谜各自做出了解答,其中有许多是错误的,反而造成了一些混乱。他们很少有人注意到曹雪芹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

许多《红楼梦》的读者对这十首怀古诗感兴趣,然苦于不得其解。上面所提到的各家的解释,大都捕风捉影,语焉不详,他们看了也不满意。在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研究的今天,是应该对此做出比较正确的解释了。

笔者试图结合曹雪芹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对这十首怀古诗作一些探索,提出自己的看法。限于学力,必有不少不妥之处和谬误,请读者指正。

下面所引怀古诗的文字,系根据“庚辰本”(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有个别地方依据其他“脂本”作了校改,在诗后注明。采用“庚辰本”,是因它较接近曹雪芹原稿的面貌,未经高鹗等人篡改。

《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诗是咏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在这次战争中因为犯了重大的战略错误,被吴蜀联军以火攻击败,未能统一南方。过去的封建文人大都站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上,对曹操多所贬斥和讥刺。再加上平话小说和戏曲的渲染,曹操被打扮成“奸雄”的角色,其影响甚大。像北宋的苏轼,他不但在《志林》里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而且在那以《赤壁怀古》命题的《念奴娇》词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强虏”一作“狂虏”,或作“樯橹”,疑非)在著名的《前赤壁赋》里,他还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缭,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看来他是为头脑中的封建正统思想所蔽,对曹操的评价有欠公正。

曹雪芹则不然,他对曹操深表同情。在这首《赤壁怀古》的七言绝句中,他惋惜曹操统一大业之未能完成,并且把曹操部下所牺牲的将士一律尊之为“国殇”的英雄。“英魂”一词与苏东坡笔下的“强虏”或“狂虏”形成强烈的对照,恰好表明了两个人立场观点的不同。

怀古诗第二句,有人解释为“白白地留下了许许多多姓名,载着那空空荡荡的一叶孤舟”,似不确。“名姓”是著名之姓,在这里是指主帅之姓,而非“姓名”一语之倒装。“名姓”在这里是单数而非多数,似不能解为许许多多的姓名。“许许多多姓名”和“一叶孤舟”也不相称,殊为费解。其实,这句是用了“曹公船”的典故,而且作者用得很灵活。

《搜神记》有这样一条记载:“濡须口有大船,船覆在水中,水小时便出见。长老云是曹公船。尝有渔人夜宿其旁,以船系之,但闻筝笛弦歌之音,又香气非常。渔人始得眠,梦人驱遣云:‘勿近官妓。’相传云曹公载妓船覆于此,至今在焉。”我们知道,吴国的孙权曾在濡须水一带夹水立坞,以抗魏军;曹操身先士卒,乘船深入敌方前沿阵地,亲自了解情况,指挥作战。这个传说却说他在船上载着女乐,吹吹打打,优哉游哉,无非是讥刺他在“赤壁之战”以后还不接受教训,沉溺声色,往他脸上抹黑。曹雪芹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大胆利用了这个典故,并加以改造。他把“曹公船”从安徽的濡须口搬到了湖北的赤壁,把“载妓船”变成了“战船”,从而使“曹公船”成为曹操麾下的军队在赤壁英勇战斗的见证。由此也可看到曹雪芹气魄雄伟,善于熔铸古人的典故,不为一般封建文人的俗见所束缚限制。

曹雪芹对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是尊敬的。《红楼梦》第二回,他写贾雨村诬蔑曹操,把曹操归于“大恶者”,与王莽、秦桧并列,这是对贾雨村这个典型的反动官僚和虚伪的理学家的真实写照,我们绝不能把贾雨村的谬论看作代表曹雪芹本人的观点。

《赤壁怀古》的谜底似是“法船”。据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印的潘荣陞《帝京岁时纪胜》,其“中元”条下载:“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又据1928年旧吾著《旧京风俗志稿本》,其“中元法船”条下载:“法船系用纸糊扎而成者,船上亦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船头罗列种种鬼形。至夜请真和尚放焰口,然后将此纸法船焚化。”旧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所谓“中元节”或“鬼节”),各个寺庙里设盂兰会,诵经斋醮,并在夜间焚化这种用纸扎糊而成的“法船”,用以“渡幽冥孤独之魂”(《京都风俗志》)。有一首《京都竹枝词》云:“御河桥畔看河灯,法鼓金铙施食能。烧过法船无剩鬼,月明人静水澄澄。”末两句便是描绘焚化法船。

作为灯谜来看,首句“水不流”是指纸糊的法船放在地上,并非真在水中。次句是说法船上“扎列和尚念经之形式”,高搭法台,台前悬有榜文,上书寺庙及主持僧人的名字(《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之丧,“宣坛”前就有大字榜文)。三句是说在真和尚放完焰口之后,鼓钹齐鸣,将此法船焚化。时已入秋,且在夜间,故谓“风冷”。“喧阗”一词,也确和大船有关。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记载当时广州到了海外来船,“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阗。”“喧阗”乃指声音嘈杂喧闹,用来形容万人空巷、倾城出观的盛况。末句系指法船上扎了许多“鬼王、鬼判、鬼官、鬼兵、鬼役”(《民社北京指南》第二编[礼俗]),末了付之一炬,化为青烟和纸灰。看来,作者未必真信纸糊的法船可以“超度鬼魂”,不过是将这种文人学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创作为灯谜,力求打破他们专门歌咏风花雪月、提倡雅人雅事的旧传统而已。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是咏东汉的名将马援。传说马援曾铸铜鼓,许多书上都有此记载。如檀萃《说蛮》云:“马流人常识其处,常击铜鼓祀伏波,盖所祖也。铜鼓与铜船,俱伏波所铸。”陆次云《峒溪纤志》云:“铜鼓多马伏波及武侯所制,故称曰诸葛鼓,大苗峒方能有之。其大如钟,长筩,三十六乳,重百余斤,中空无底。亦有土中掘得如坐墩者,周簇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如鞞鼓。”《西清古鉴》有铜鼓图十四,卷三十七作了解释:“此器,今世多谓之诸葛鼓,盖武侯渡泸后所铸。然考马伏波平交趾,亦铸铜为鼓,则先诸葛有之矣。今岭南一道,廉州有铜鼓塘,钦州有铜鼓村,博白有铜鼓潭,则因以为地名矣。大抵两川所出为诸葛遗制,而流传于百粤群峒者,则皆伏波为之。今未能差别,统名为汉铜鼓云。”

首句中“铜铸”指铜制的大鼓,“金镛”乃钢制的大钟。《诗经·商颂》有《猗那》篇,赞美成汤的功业,其中说道:“庸鼓有斁,万舞有奕”(“庸”通“镛”)。郑玄笺云:“此乐之美,其声钟鼓则斁斁然有次序,其干舞又闲习。”孔颖达疏云:“大钟之镛与所植之鼓,有斁然而盛;执其干戈为万舞者,有奕然而闲习,言其用乐之得宜也。”所以曹雪芹以“铜铸”和“金镛”并提,用以称赞东汉文治武功之盛,颇有中兴气象。

次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以“海外”和“戎羌”并提,是说马援南征北讨,屡建奇功。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曾说过:“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段话慷慨激昂,如今读来,尚觉其人虎虎然有生气。他坚决抵御北方匈奴奴隶主勾结乌桓、西羌的侵扰,在历史上是属于正义的战争。他那种奋不顾身、老当益壮的精神,得到了曹雪芹的赞扬。

三四两句,有人解释作“若是论吹笛弄箫他更有一手,不必再提那精通音律的张良”,似不确切。作者不是在精通音律方面,而是在建立战功方面,来把马援和张良两人进行比较。传说西汉的张良,曾定计派人用铁笛吹奏楚歌,而瓦解了困于垓下的项羽的八千子弟。明代沈采在《千金记》传奇中曾有描写,其中第三十六出《解散》,楚兵合唱道:“听楚歌教人可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那么东汉的马援呢?他也曾在西北的战斗中,采取迂回包抄和夜间奇袭的办法,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他不是用“铁笛”,而是用“铜鼓”,瓦解了对方将士的斗志。《后汉书·马援传》是这样记载的:“自王莽末,西羌寇边,遂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虏有。来歙奏言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建武)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乃发步骑三千人,击破先零羌于临洮……守塞诸羌八千余人诣援降。诸种有数万,屯聚寇钞,拒浩隘(注:县名,属金城郡)。援与扬武将军马成击之。羌因将其妻子辎重移阻于允吾谷,援乃潜行间道,掩赴其营。羌大惊坏,复远徙唐翼谷中,援复追讨之。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曹雪芹认为他的智谋胜过当年运筹帷幄的张良,战功也比张良大,因此后人便无须再去说张良派人吹铁笛的功劳了。

《交趾怀古》的谜底似是“喇叭”。明代名将戚继光在《新书号令篇》里说,喇叭是“军中吹器,所以传号令者也”。

作为灯谜来看,头两句说喇叭是用铜铸成,其声高亢,音量洪大,吹奏起来,可起传达号令、整顿队伍、统一行动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三四句因喇叭在旧时俗名“马上招军”,骑兵集合队伍向敌人发动攻击,每以之为前奏,作者乃赞扬此物建功甚大,比张子房所用的“铁笛”还要好。曹雪芹拿军中的吹奏乐器喇叭来制作灯谜,并且对它加以赞美,这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他很有眼光,深知音乐的战斗作用。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是写南齐时周颙的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边,又名紫金山,周颙早先隐居在此。《南史·周颙传》说他“长于佛理,于钟山西立隐舍,清贫寡欲,终日长蔬,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后来皇帝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他便立即出山,做了海盐令,从此流连官场,得其所哉。看来此人虽以隐士自居,实际名利之心甚重。他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隐士”这块招牌,以便待价而沽,跻身到封建朝廷里去。

当时有个文人孔稚珪写了一篇著名的《北山移文》,假托山神来声讨周颙。这篇文章写得痛快淋漓,揭发了周颙伪装隐士沽名钓誉的丑恶行径,活现了他那副利欲熏心、势利小人的真面目,对他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末了,还号召钟山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要与之决裂,坚决拒绝他再度入境:“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作者使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周颙写得神人共愤、天地不容,是一篇绝妙的讽刺作品。曹雪芹所说的“莫怨他人嘲笑频”,盖即指此。这首怀古诗用意也很明显,就是揭露那些自命清高的“隐士”和“名流”,批判那些“禄蠹”。

《钟山怀古》的谜底似是“拨不倒”。清代康熙年间李声振写的《百戏竹枝词》,有一首《拨不倒》,题下有注云:“泥人也。上轻下重,故以手拨之,恒立而不仆。长安市上售之,以为儿戏。”其诗云:“昂藏僵立最如真,土木形骸长住身。且莫嫌渠拨不倒,世间强项究何人?”(见《北京竹枝词十三种》)这种玩具又叫“不倒翁”,曹雪芹所射的是其中的一种,外形是乌帽猩袍,鼻涂白粉,类似戏台上演唱“跳加官”者。当时的官僚士大夫对此很不满意,曾有人感叹地写出了“是谁作俑到公卿”的诗句。《清稗类钞》里有一条不倒翁,其中记载说:“某相国枋政时,一日,有客报谒,自称门生。既见,即献漆盒一事。启视,乃不倒翁大小百枚也。客去,仆偶检视,见各粘有名字,最大者即相国之名,余则各部院及奔走其门下之人,盖中并有二十四字云:‘头锐能钻,腹空能受。冠带尊严,面和心垢。状似易倒,实立不仆。’”(见第十三册)“冠带尊严,面和心垢”,是对这种玩具的如实描绘,也是对封建朝廷的官僚的绝妙写照。

曹雪芹紧紧抓住了“拨不倒”的“冠带尊严”这一重要特点,创作了这个灯谜。一二句说,土偶是无知之物,本与名利无缘,无端被扮成官的模样,加官晋爵,来到这红尘世界之中。“出凡尘”语义双关,兼指“拨不倒”乃泥人,由凡间之尘土制成。三句写“拨不倒”重心在下,似有物牵连,使之不仆。“难休绝”即难以倒下。四句是说此物鼻涂白粉,实际似一小丑,供人拨弄以逗笑乐。曹雪芹注意到这种北京的民间玩具,并利用它来讽刺封建朝廷的大小官僚,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是咏汉代的韩信,他是淮阴人。乍一看来,首句似说韩信年轻时在淮阴市上为人所欺侮,曾受胯下之辱。此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如加以仔细考察,把一二句联系起来,便可发现“恶犬”并非用来比喻欺侮韩信的少年,实另有所指。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后来回到故乡,“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他称这个少年为“壮士”,还给以官做,可见他并不计较早年当众所受的屈辱,胸襟相当宽广,不是一个睚眦之怨必报的人。“恶犬”之典,盖出于《韩诗外传》。它上面记载了一个巷有恶狗以至酒酸不售的寓言。它是这样说的:“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然至酒酸而不售,问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甚猛,人有持器往者,狗辄迎而啮之,是以酒酸不售也。’士欲白万乘之主,用事者迎而啮之,亦国之恶狗也!”《淮阴怀古》头两句讲的实际是韩信为吕后所诱骗,被害于长乐宫之事。“恶狗”乃指吕后,她乘刘邦不在长安,诬陷韩信谋反,擅自加以诛杀,其凶狠专恣之情状,实与迎面啮人的“恶狗”无异。

“三齐位定盖棺时”与史实略有出入,作者是采用了民间流传的说法。过去在民间流行的戏曲、鼓词、评书,多谓三齐王韩信被吕后斩于未央宫。实际上,韩信虽曾作过齐王,后来已被贬为淮阴侯,被斩之地点为长乐宫而非未央宫,均见《史记》本传。宋代程大昌《雍录》云:“汉都长安,未央宫在城西隅,长乐在东隅。两宫初成,诸侯群臣之朝会,恒在长乐。自惠帝以后,皆居未央,而以长乐居母后。”可见未央宫和长乐宫根本不在一处。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很同情韩信,对他不忘漂母的恩惠,一饭报以千金,特别予以赞扬。看来曹雪芹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我们知道,曹雪芹自“抄家”之后,陷于困顿,在这期间受到了不少人的鄙视和冷遇,特别是他们曹家的那些阔亲戚。这有助于他加深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认识,促成自己思想上的转变。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的友人敦诚曾送了他一首《寄怀曹雪芹》诗,结尾写道:“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四松堂集》卷一)敦诚是知道曹雪芹在这方面感受很深的。

《淮阴怀古》的谜底似是“打狗棒”。它不是一根真正的打狗的棍子,而是人死后一种祭物的俗称。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里记北京的风土人情,其《土俗·丧礼》条下载:“灵前供饭一盂,集秫稭七枝,面裹其头,插盂上,曰‘打狗棒’。”清代也有这种迷信,说人死后魂魄要经过所谓“恶狗村”,有许多恶狗出来扑噬,如果有了以上所说的那种特殊的“打狗棒”,就可以对付过去。首句和末句当系指此。次句明白点出它是放在灵柩之前,似指停灵之时。三句说此物不见“经”“传”,不登“大雅之堂”,为封建士大夫所不屑一提,作者有调侃之意。

徐凤仪《红楼梦偶得》云:“淮阴似指马桶。”今人也有赞同他的说法,谓首句指拉屎须防狗,次句之“盖棺”是指盖马桶,末句是说马桶之屎为饭所化成。他们因不明了清代北京的民间习俗,又不知道北方向来是很少使用马桶的,乱猜一气,所以才有这种“匪夷所思”的解释。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广陵即今之扬州,隋炀帝杨广曾在此建立行宫。据《通鉴·隋纪》载,“大业元年三月;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江苏淮安县)经扬子(江苏仪征市东南)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项运河工程规模宏伟,它引黄入淮,又通长江,使得从洛阳直到扬州,水上交通畅达,大大便利了漕运,对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建设上的巨大贡献,隋炀帝杨广也有一定的创导之功。但因杨广在位后期过于奢侈,又加以是个“亡国之君”,后代文人对他加以贬斥者居多,常称他为“风流天子”,把他与陈后主、宋徽宗并列。他们说他开运河的目的全是为了要到扬州去看那天下独一无二的“琼花”,又说他下江南是用美女挽龙舟,等等。其实这大都是诬蔑的不实之词,他开运河的功绩不能全部抹杀,陈后主和宋徽宗是远不如他的。曹雪芹在这首怀古诗里,由隋堤的风光起兴,想到杨广开运河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他的眼光确不同于流俗,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旧的传统思想的束缚。

《广陵怀古》的谜底似是“牙签”。清代何耳有《燕台竹枝词》,其中一首《柳木牙签》写道:“取材堤畔削纤纤,一束将来市肆筵。好待酒阑宾未散,和盘托与众人拈。”由此可知当时酒席上用的牙签是以柳木制成。怀古诗首句“蝉噪鸦栖”即已点明了“柳”(唐代李商隐的《柳》诗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之句,又《隋宫》诗有“如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之句)。头两句大意是说秋日已尽,杨柳被人伐取,牙签之原料即取之于此。三句指此“牙签”与古代作为藏书标志的“牙签”(如韩愈在《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一诗里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名字完全相同,但实际毫不相干,故谓占得文采风流之号,用一“占”字,妙极。又俗谓柳木可以去风,与“风流”之另一义可解作“风流云散”,亦切。末句指出此物出入口舌之间,专备饭后剔牙之用,当日风行一时。

《桃叶渡怀古》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的地方,相传为东晋王献之的宠妾桃叶渡江之处。王献之曾亲临渡口作歌送她,歌词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据《古今乐录》记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其妹曰桃根”。李商隐在《燕台》一诗里也说:“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曹雪芹在这首怀古诗中将桃叶的姊妹说成是桃枝,未知何所据,可能和谜底所射之物有关。古时的官僚地主,喜给自己的婢妾取这种花花草草的名字,如白居易有一家伎叫杨枝,钱谦益的爱妾叫柳如是,等等。好在桃根不是什么著名的人物,曹雪芹说桃叶另有一个姊妹叫桃枝,即使于史无证,也未尝不可以虚拟。文学作品究竟和史传不同。

这首诗写桃叶渡的萧瑟景色,渡头衰草闲花,祠中唯存小像,它空悬在游人题词的壁上。作者由此想到当年的建康,楼台厅馆如此之多,而今荡然无存,引起了对六朝兴衰的感慨。东晋南渡之后,偏安江左,皇帝和士大夫大都沉溺声色,或者空谈玄理,毫无恢复中原之志。以后的宋、齐、梁、陈,广修佛寺,大造宫殿,歌舞征逐,无尽无休,相继走向灭亡。正如唐代刘禹锡在《台城》一诗里所咏叹的:“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王献之渡桃叶,虽被后代文人美化为“风流韵事”,究竟于国事何补?只不过是士大夫颓废没落的表现而已。王献之是著名的“王谢子弟”,又屡任中书令,尚且如此,东晋的前途也就不问可知了。宋齐梁陈,人才衰靡,又是每况愈下。其结果必然要垮台。树倒猢狲散,雕梁画栋化为断瓦颓垣,埋没于荒烟蔓草之中,正如《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曹雪芹在怀古诗中对六朝兴亡所发出的喟叹,实际上也是针对他所出身的贵族地主阶级。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末世”,他已预感到那个阶级前途黯淡,没有什么希望了。

《桃叶渡怀古》的谜底似是“油灯”,为当时平民日用之物。

首句“衰草”系写灯草色白(灯草是由灯芯草制成,人们取此草之茎心以供燃灯之用),“闲花”写偶尔能结灯花,“浅池”写盛油之灯盏。作者用一“映”字,即写出光和影来。这一句形象优美,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说是警句。次句中“桃”与“陶”谐音,暗示油灯是粗陶器,即瓦器。枝叶分离,指一般民间所用的油灯包括灯盏及灯座两个部分,灯盏常作一花朵形,下面即是灯座,类似根上开花,既无枝,又无叶。我们知道,古代富贵人家所用的灯,争奇斗艳,十分华美。它们大都用金属铸成(多用铜),而且分枝甚多,类似灯树。名目繁多,有所谓“五枝灯”(《西京杂记》:“汉高祖入咸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盈盈焉。”)、“九枝灯”(李商隐《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六曲屏风江雨急,九枝灯檠夜珠圆。”)、“百枝灯”(傅玄《朝会赋》:“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天宝遗事》:“韩国夫人造百枝灯,高八十尺,光照数里。”)等等,上灯之后,明灿如缀珠玉。一般平民家中所用的油灯,根本不能与之相比。曹雪芹为了抓住油灯形状的特点,才把桃根换成桃枝,说“桃枝桃叶总分离”。三句是说灯油与灯草在燃后化为青烟与灰烬,六朝梁栋的命运也大都如此。末句“小照空悬”,写灯盏中灯草吐出灯火之状,白描入神。用一“空”字甚佳。“题”谐音“提”。“壁上题”者,盖谓人们多将油灯置于壁龛之中(即土墙上特别做成的一个凹处,人们放置油灯,可以避风,免使灯光摇曳;同时,放得高些,也照得远些),这也点出是贫穷人家。

曹雪芹并不稀罕那些富贵人家所用的巧立名目的华灯,而对平民日常所用之油灯深有感情,特别为它制作了一个优美的灯谜,我们不能不为他卓越的眼光和精湛的才思而拍案叫绝。作者长期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生活,以“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精神来创作《红楼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夜间还在伏案写作,对着那荧荧孤灯,奋笔疾书;有时,夜已深了,他才上床,脑海不断翻腾,还在继续构思,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情景。这油灯发出它的光辉,不肯向黑暗让步,又何尝不是他的知己呢!正因如此,他才不以油灯为简陋,能够产生美感。

《青冢怀古》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首诗是咏汉代的王嫱,即王昭君。她本是一个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把她赐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后来她死在那里。青冢是她的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归州图经》上说:“胡中多白草,王昭君冢独青,号曰青冢。”历代文人写诗,大都对她的身世表示同情。

曹雪芹先写王昭君被遣送匈奴,在马上弹奏琵琶,曲中充满了忧愁,黑水为之阻塞不流,似也伴人呜咽。继而笔锋一转,提出了究竟是谁之过的问题。在他看来,不是那见钱眼开、勒诈财物的画工毛延寿,也不是汉元帝糊里糊涂地上了毛延寿的当,悔之无及。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汉元帝刘奭为首的统治集团,谴责他们以遣嫁宫女王昭君来达到“边垂长无兵革之事”的目的。诗里把他们比作了大而无当、不成才的“樗栎”,说这些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应该永远感到羞愧。

据《汉书·元帝纪》载,西汉元帝做太子时,“柔仁好儒”,对他父亲的做法不满,提出了批评。宣帝听了,勃然大怒,对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并且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元帝即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外戚史高及宦官弘恭、石显专权,构成贪污腐化极其残暴的统治集团,人民受害很深。贡禹曾经描述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是“大饥死,而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宫廷中所养的马却因饱食粮谷,而“苦其太肥,气盛怒,至乃日步作之(即每天都要‘遛马’)”。

从《青冢怀古》的后两句看来,曹雪芹实际上是把庸懦无能的汉元帝和以前励精图治的汉武帝相比较,感叹两个时期的国势盛衰大有不同,所以如此,元帝及其大臣们不能辞其责。他从遣送昭君这个具体事例出发,得出了重要的结论。他的眼光要比前人敏锐。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里,林黛玉写了首《明妃》诗:“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这首诗表现了林黛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她对那种根据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一手包办儿女终身大事的封建婚姻制度,感到很大的愤懑。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曹雪芹为了表现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而不能认为曹雪芹对王昭君和汉元帝的看法有了改变。

《青冢怀古》的谜底似是“墨斗”。这是木匠师傅在劳动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做木工活,首先要按照预先所规划好的尺寸,用墨斗在木料上做出种种标志,以便动工。首句写斗里盛满了墨汁,用时细细渗出。作者下一“咽”字,甚妙。次句“冰弦”隐喻墨斗之线,“拨尽曲中愁”是语义双关,指弹墨线时务求其直,一点也不能含糊。三句说做木器活,要有一定的尺寸、一定的章法、一定的制度。制度问题很重要,决不能搞乱。如果像汉家制度那样陷于混乱,那么木匠师傅只好摇头叹气,束手无策。因为制度一乱,所制出的部件,尺寸大小不合适,就无法接榫了。末句“樗栎”之典出于《庄子》。其《逍遥游》篇上说:“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又《人间世》篇上说:“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匠伯不顾……曰:‘散木也……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像臭椿之类的“樗”“栎”,大而不材,不中绳墨规矩,仅能供灶下烧火,木匠师傅是弃之不用的。它们见了墨斗,当然要自惭形秽,只好退避三舍了。

这个灯谜打的是一件劳动工具,形象优美,喻义深远,充分表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和才能。

《马嵬怀古》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

(末句“裳”字原作“衾”,据清代蒙古王府旧藏《石头记》抄本及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校改)

这首诗是咏唐代的杨玉环。安禄山攻进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他的妃子杨玉环仓皇出奔,到了马嵬坡(在陕西兴平县西),护从卫队杀杨国忠,又迫使玄宗命杨玉环自尽。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是写此事件。当时有不少逸事传说,刘禹锡在《马嵬行》里曾有记述:“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曹雪芹所写的怀古诗的后两句即本此。看来他是受了前人诗词的影响,对骄奢淫逸的杨玉环还是给予了同情。

《马嵬怀古》的谜底似是“香皂”。《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曾写到此物:“(宝玉)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作为灯谜来看,诗的一、二句是指脂痕汗渍,用皂加以揉搓擦洗,都可用水漂去。“柔”谐音“揉”,“付东洋”,即“付之东流”的意思。三、四句是说日晒风吹,衣服晾干,上面还带有香味,实指皂中加有香料。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是咏《西厢记》中的红娘。红娘是个婢女,身份是奴隶,她很公正,勇敢机智,暗地里帮助了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约束,成其好事。这事发生在蒲州的普救寺(又称蒲东寺,在今山西永济)。崔相国的夫人(即老夫人)发觉她女儿崔莺莺的秘密后,吊打了红娘,拷问其原委。可是红娘一点也不表示屈服,反过来把老夫人狠狠责备了一顿。老夫人理屈词穷,无言可对,只得承认既成事实。

曹雪芹怀古诗的前两句,活现了老夫人的丑恶嘴脸,她恼羞成怒,暴跳如雷,一口一声“小贱人”,骂红娘“轻浮”“卑贱”,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威胁着要“直打死你个贱人,谁着你和小姐半夜花园里去来!”后两句写老夫人虽然吊打了红娘(这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奴隶所经常使用的迫害手段),但是生米已煮成了熟饭,其奈她何!老夫人色厉内荏,终于败下阵来。作者热烈地赞美了红娘无所畏惧敢于和老夫人斗争的精神。

《蒲东寺怀古》的谜底似是“鞭炮”,即小型的炮竹,俗名“小鞭”。作为灯谜来看,首句“小红”是说它体积甚小,颜色鲜红。“骨贱”是指炮壳用废纸制成,其值甚贱。旧时制作鞭炮是收集各种废旧纸碎,舂烂浸沤,抄出纸浆晒干,然后切叠卷筒,内填火药少许,插上药引,再压药、封口。做成的小鞭,分量都很轻,所以说它“最身轻”。次句“掖”字本有两义:一作“扶持”解,即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一作“藏掖”解,有夹带或藏匿之意,即把东西塞在衣袋和夹缝里。曹雪芹讲红娘见义勇为时是取第一义,作灯谜是取第二义。向炮壳之中塞入火药,外有层层纸卷,且包裹甚紧,类似挟带违禁之物,最后还要压药、封口,所以说是“私掖偷携强撮成”。三句写它燃放时被人用竹竿吊起。“夫人”语义双关,一方面既可解作“此人”(如《论语·先进》上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人”即作“此人”解);另一方面又暗示用来吊起之物乃是竹子(盖自“竹夫人”一词而来。宋代张耒写了一篇《竹夫人传》,开头即说:“夫人竹氏,其族本出于渭川,往往散居南山中,后见灭于匠氏。武帝时,因缘得食上林中,以高节闻。”)末句说许多小鞭是用药线串在一起,引燃后,接二连三,牵五挂六,噼啪之声不断,直至燃尽才罢。“勾引”二字甚妙。“彼”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此处相当于“他们”,曹雪芹是把成串的鞭炮加以拟人化。

每逢喜庆节日燃放鞭炮,本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它能表达人们欢乐的热烈情绪。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描述说:“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直到现在,我们庆祝节日及喜庆大事还用它。曹雪芹为这个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物创作了灯谜,以《西厢记》中富有斗争精神的红娘与之相比,制成谜面,构思是很巧妙的。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是咏《牡丹亭》故事。南宋时,南安(治所在今江西大庾)太守杜宝有一女儿,名杜丽娘,她春日游园,困倦入睡,梦中和一书生在牡丹亭畔相见,折柳定情。醒后恍惚若失,郁郁成疾。她对镜画了一幅自己的小照,并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临终时嘱咐母亲将她葬在后花园的老梅树下,并且委托丫鬟春香把画像藏在太湖石边。死后,她父亲调任,在后花园建了一所梅花观,命一道姑看守。有个穷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暂住梅花观。他在后花园拾得了那幅画像,对画中人十分倾慕。杜丽娘的鬼魂来与他相会,终因真情所感而复活。后来杜宝做了宰相,柳梦梅前去拜见,他勃然大怒,认为女儿已死多年,何来如此穷酸女婿,况且儿女婚姻须父母做主,不得私自行动,便将柳梦梅吊打。只因柳梦梅中了状元,在皇帝面前与杜宝辩论,又有杜丽娘前来作证,杜丽娘的母亲也赶到相认(四人在金殿相逢时春香未在场),于是奉旨成亲,合家大团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写的这个剧本,情节曲折离奇,幻想色彩颇浓,表现了作者的反封建礼教和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曹雪芹对它很是推崇。

《梅花观怀古》的谜底似是“纨扇”。首句是说纨扇之上的花木衬景,多画杨柳,而不画梅花。因为梅花是冬景,与纨扇不大协调,所以如此。次句是说其中又往往绘有仕女美人。“个中”犹云“此中”。“拾”在这里作“收”解。三句“团圆莫忆”是说到了中秋,天气已凉,人们不用扇子,早已放入箱里。《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对贾雨村说:“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春香到”是说百花吐艳,春光明媚,它又回到人们的手中。旧时纨扇是一种装饰品,妇女拿在手中,不限于夏日炎热之时。末句紧承上句,意谓西风萧瑟,秋扇见捐,待得春日重新取用,又是新的一年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这十首怀古诗是精心创作的,很富有特色。作者表现了他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敢于冲破旧的传统思想的樊笼,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同于流俗的看法。他充分掌握了高超的技巧,纯熟自如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隐喻、谐音、双关、转义等),制出了这些独具一格的灯谜。怀古诗和灯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确正如他在《红楼梦》里通过众姊妹口中所下的评语:“自然新巧。”

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雪芹是重视艺术作品思想性的。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就描写了薛宝钗和林黛玉就怀古诗所引起的一场争论。

薛宝琴把这十首怀古绝句写了出来,“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只有薛宝钗一人的反应和大家迥然不同。她摆出了一副俨然正人君子的面孔,装腔作势地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看来她和胡适一样,颇有历史考据癖,其目的是要矫正薛宝琴一类青年人的思想,以免她们走到反封建的“邪路”上去。她说“不大懂得”,全是虚伪做作。其实她心里很清楚,《蒲东寺怀古》出于《西厢记》,《梅花观怀古》出于《牡丹亭》,这两部书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歌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这两首怀古诗也是热烈同情红娘和杜丽娘的。这就刺痛了她。

薛宝钗十分仇视《西厢记》和《牡丹亭》,攻击它们已不止一次了。第四十二回里,她抓住林黛玉在一次宴会上行酒令时引用《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词句,进行了审问。她向林黛玉进行了一番说教:“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五十一回,她又出来表演了,抓住了薛宝琴出的灯谜来大做文章。这一次,她的战略颇为巧妙。一是拿出历代官修的正史和《御批通鉴辑览》来作为立论的根据,仿佛她很尊重历史。二是以“我们”自居,自封是公众舆论的代表。

林黛玉没有表示沉默,她挺身出来反击了。她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驳得宝钗无言可对。探春出来支持林黛玉,她说:“这话正是了。”李纨也说:“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诗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她主张:“这竟无妨,只管留着!”没有人赞成薛宝钗的意见,她孤立了,只得偃旗息鼓,悻悻而去。

宝钗和黛玉的争论,表明了她们的思想有着根本分歧。一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一个是封建礼教思想的叛逆者。曹雪芹的立场是鲜明的。他绝不掩盖她们之间的分歧,绝不调和她们之间的冲突,使钗黛合一,而是予以尖锐的揭露,让她们两人交锋,让薛宝钗在这次争论中理屈词穷,败下阵来。

由此也可以看到,曹雪芹把他所创作的怀古诗与《红楼梦》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思想内容业已融成一体,并使之成为《红楼梦》的整个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1975年5月初稿

1978年4月修改

(原载《红楼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