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前言
《道德经》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实,在汉朝之前,它的地位并不算经典。至汉初,全国范围内战创未愈,民不聊生,统治者只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主张“无为”的《老子》地位日隆,传世本《道德经》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虽然《道德经》大部分是老子的原话,但它更是一部道家思想的总集,且成书于老子去世之后,这一点与《论语》相同。此说是有根据的,本书依从冯友兰观点,但为了便于表述,仍会默认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
老子的身世是个谜,其生卒年、身份和事迹并无明确记载。现在普遍认可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活在春秋时期,诞生地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曾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老子的传言有:他是周朝贵族,一出生就显老,孔子曾向他求学并称其为龙,晚年写成《老子》,最后出关成仙。
在今天,《道德经》有上千个版本。截至2014年,学界普遍认可的是魏晋学者王弼的版本,本书采用这一版本。在注释和解读时,本书吸纳了很多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想法和语言习惯更容易被当代读者所接受;而孔子、韩非、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与老子生活年代更为接近,更能体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本书某些地方会援引他们的语句。
虽然个别文字生涩且有歧义,但整体来看,《道德经》全书风格简朴、语言平实。老子论述道理时,看似玄而又玄,实则平和亲切。全书共八十一章,阐述了“道”“德”的性质和作用,表达了老子在修身、养生、军事、治国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道”与“德”是一体的,没有“道”就没有“德”,没有“德”也看不清“道”。
“道”是全书的核心。学术界对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认识是:“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万物在本原中衍生,又在其支配下运行。作为本原的“道”,它无形、无色、无声,无限大又无限小;作为基本规律的“道”,它自然而然、永不终止。“道”是一个超经验的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老子把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行为称为“有为”;与之相对的是“无为”,就是顺自然而为。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做。
“道”是唯一的、完整的。但“德”是有等差的。“道”“德”和“无为”的关系是:“德”是“道”在万物身上各自独特的体现;体现“道”的程度不同,“德”的等级就不同,“无为”是最上等的“德”。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许你在品读之后,会体悟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