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慈善
依赖的原因:依赖和穷困的原因,有可能是个人导致的。一个人如果面对的是先天的缺陷,比如父母遗弃、先天畸形、心智退化,就不应该对自身的不幸承担责任,因为这些原因完全不由他掌控。道理上类似,针对程度稍弱一些的情况,由于自然、事故和社会原因而导致一个人对外界产生依赖,也不应该由个人承担责任,比如老龄、疾病、事故导致的工作能力丧失、失业和不平等。社会不公指的是诸如传统思维习惯阻碍女性在经济世界中谋求工作养活自己的情况。另有一些导致穷困的原因,被归于个人的和道德的范畴,从而区别于上述原因,比如懒惰、坏习惯、自我陶醉等。这些原因是个人应该承担责任的。然而,持有开明思想的个人越来越多认为这些所谓的个人原因其实也是基于非个人的因素和情形。
对穷人的照顾:不管有没有意识到,站在社会团结的层面上,整个社区需要解决社区成员个体的贫困负担。传统上,中国有四种人被认为是值得可怜的穷人,而且慈善的实施也主要是出于对他们的考虑。他们分别是老人、孤儿、寡妇和病人。优先考虑这四类人作为公共慈善和关爱的目标(而非其他)的原因,根植于特定的社会价值判断。对老人的照顾,不仅是受到人道主义思想的启发,也是由于在中国家长制的深远影响下,社会习惯性地给予老人更多关注。对孤儿的照顾,不仅是因为考虑到了他们的无助,同时也是因为祖先崇拜的文化对儿童价值的认可。对寡妇的照顾,不仅是出于纯骑士精神,也是因为社会伦理禁止寡妇重婚或独立地谋求工作养活自己。
中国慈善当前的阶段:在救济弱势群体方面,中国慈善体系能够系统化和机构化地提供足够救济,但在科学防范穷困方面还不够充分。比如,慈善行业时刻准备好接纳弃婴或弃儿,并花大量精力养育他们成人,但并没有试图把弃婴的社会现象同包括收成丰歉在内的其他社会现象关联起来,分析因果。慈善业试图缓解病人的痛苦,但在消除致病原因方面做得不多。当然,科学的阶段总会实现,因为充分救济的原则必然指向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