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西瓜·鸡蛋·猪肉之类
列在本文标题中的物品,大体可以归为一类,都叫作副食品。这一类商品,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打交道最频繁,因此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它们的供应状况和价格也往往成为最敏感的问题。人们常说的“从菜篮子看形势”,涉及的也就是这些东西。
“从菜篮子看形势”,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命题。因为只从这样一个角度不足以反映形势的全貌,有时很可能得出某些片面的甚至相当偏颇的结论。但是,菜篮子又毕竟是一个角度。佛家说,从一粒米可以看大千世界。菜篮子里包含的内容当然要丰富得多。问题是如何深入地理解菜篮子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看到菜篮子变化背后的内容。
我不想谈每家每户菜篮子的内容如何日益丰富多彩,这是这几年大家都看到的事实。我想说一点更小一点的事情。这些事虽然不大,却可能牵涉到许多宏观的问题。
让我们从香蕉谈起。1987年香蕉的供应和价格都是北京老百姓比较高兴的。大家记得,1986年香蕉曾经卖到每500克(1市斤)1.30元以上。1987年在物价一片上涨声中,居然可以买到0.70元500克的香蕉,人们当然要说好。
香蕉大概算不得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无论每500克1.30元或者0.70元,都不是政府规定的。那为什么1987年的香蕉会降价呢?回答只有一个,就是生产多了。前几年,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对香蕉之类的水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于是香蕉的价钱年年上升,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农民觉得有利可图,纷纷改种香蕉,货源充足,就为1987年香蕉价格下降奠定了物质基础。街谈巷议,都说这是好事。
可是,可能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些新增加的香蕉田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纯粹是新开的荒地,那自然很好(也有生态平衡问题)。事实上很难做到。它的主要来源是原来的甘蔗田。就是说,那些地方的农民认为种香蕉比种甘蔗上算,于是把甘蔗砍掉,不种了,改种香蕉。不能说农民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市场的需要得到满足,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可是,这样一来,糖的产量就要减少,糖的供应就会紧张。可见,随着众口交赞的好事而来的,也还可能有一些不好的后果。这后一种结果,单从当年的菜篮子就不一定看得出来。
1987年的西瓜,大家也比较满意。虽然没有降价,也没有涨价,大体上保持在每500克0.25元左右,最热的那几天也不过卖到0.35元,人们认为还过得去。1987年西瓜的价钱为什么比较平稳?起作用的因素比较多。总的说来当然还是因为供求大体平衡。1987年北京市西瓜的产量和1986年大体相当,外地调入的瓜大量增加,总的上市量就比1986年多了。如果西瓜种得少,外地瓜调不进来,0.25元的价格就打不住。另外,天时也比较适宜。1987年夏天比较热,有几天甚至是暴热,西瓜销路大增。但是热的天数还不算长,不断有些下雨天,也没有到连阴的程度。如果连续阴雨,造成凉夏,西瓜的价钱就只能下降了。1987年外地来京的流动人口大增,也是使西瓜价格不能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可能大家都看到了。但是还有一个因素可能许多同志没有注意到。这就是市场上冷饮的品种数目很多,吸引了大批购买力,如果没有这么一大批冷饮,一大批购买力会压到西瓜头上,西瓜的价钱肯定要涨到500克0.35元以上。北京市场上的冷饮过去是比较单调的,冰棍、雪糕、橘子水,价格也常年不动,生产者也没有增产的积极性。这几年对冷饮新品种的价格放开了,大批质量较高、比较对消费者口味的冷饮层出不穷,推向市场,虽然贵一点,买的人还是很多。如果对冷饮的新品种也限价,它们肯定出不来,结果就会造成西瓜涨价。事物之间的这种关联,在生活中还有不少,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鸡蛋限量供应也是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件事。最近又发生了猪肉供应偏紧的情况。人们自然会提出疑问:是不是改革搞糟了,形势不好了?其实,如果说有问题,也就是在粮蛋、粮肉比价上掌握得是否合理。老百姓如果觉得养猪养鸡不如卖粮上算,肉蛋供应就会紧张。只要政策上略作调整,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是,根本的问题恐怕不在这里。而是农民富了,对养猪养鸡那一点收入没有兴趣了。有人去参观农民盖的新房,两层小楼,很漂亮,就是看不见鸡。问他为什么不养几只鸡。回答是怕鸡叼了院子里种的花。养鸡尚且不愿,养猪的臭味他当然更受不了。如果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改革搞糟了,恐怕不符合事实。我也问过一些养猪数量并不下降地区的农村干部,保持着养猪头数的奥妙在何处。他们说,当地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如果不养猪没有别的事可做。那么,再过几年,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也发达了,农民也富裕了,还会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吗?
生产力的水平发生变化,生活方式跟着发生变化,生产的结构也会跟着变,这是必然的。前些年,农民还是拿工分的时候,劳动日值在5角钱以下的生产队,几乎家家的妇女都纳鞋底,她们不可能有现钱去买鞋穿。劳动日值在1元以上的生产队,就几乎看不见纳鞋底的了。因为干3天活可以换一双解放鞋,3天的手工却做不成一双鞋。这就是经济规律。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认定:随着农村的进步,城里人就必然面临无蛋无肉的前途。那样估计也太悲观了。办法还是有的,这就是相应地在肉蛋的生产上采用新的技术,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北京的鸡蛋至今能够自给,限量只是为了防止外流,就是因为办了许多大规模的机械化养鸡场,农村的专业户也办了许多中型的相当程度上机械化的养鸡场。效益高了,收入大了,又离开了自家的院子,也就有积极性了。养猪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样的新路呢?当然,困难是会不少的。这样做,要有投资,要有技术,要有充足的饲料等等。但是,无论怎样的困难,经过怎样的曲折,最后总归要把新路走通的。
(《信不信由你》,北京出版社,19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