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波 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夜,登高兴亭[1],望长安南山[2]。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3]。悲歌击筑[4],凭高酹酒[5],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6],曲江池馆[7],应待人来。
【注释】
[1]高兴亭:陆游《重九无酒有感》诗自注云:“高兴亭在南郑子城西北,正对南山。”南郑,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邻接四川省。[2]南山:即终南山,主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3]烽火:古代边境筑高台,烧柴草或狼粪作为报警的信号,称为烽火。边情紧急时连举三火;平安无事时只举一火,称为“平安火”。这里指后者。[4]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其形似筝,有五弦、十三弦等多种,演奏时,左手按弦一端,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5]酹(lèi类)酒:以酒浇地,表示祭奠。[6]灞桥:在长安城东,灞水之上,汉唐时代人们多在此折柳送别。[7]曲江:池名。唐以来为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城东南。
【品读】
陆游是个知晓军事谋略、秉具侠肝义胆、满怀抗战壮志的爱国词人,这在以文弱儒雅而著称的宋代文人中是颇为难得的。陆游总希望能深入边镇前线,一试身手,实现杀敌报国之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四川夔州来到陕西南郑,担任“左承义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是当时西北边境重镇,而陆游的职责也正好是协助王炎守边备战,筹划北伐,这可以说是恰称陆游心意。这首词就是陆游此时所作。时值七月十六日的夜晚,正当初秋时节,陆游与几位同僚幕友一起登上南郑内城西北角的高兴亭,为的不是寻欢作乐,而是借以抒发志在抗战恢复的豪情壮志,表达渴望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愿望。词的上片描写边城秋声秋色,抒发登台凭高的悲歌豪兴,悲在国耻未雪,豪在有志恢复。下片则驰骋想象,描写南山风月、灞桥烟柳、曲江池馆,似乎都在多情多意地等待宋朝大军的到来。全词虚实结合,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借登高凭望寄托爱国情志,含蓄深厚,情感真挚,非一般登高游乐之作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