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冥想:无法伪装的自性
心理学范畴的冥想,其理论基础是近年来尤为受关注的潜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或超意识理论。它从人的潜意识深层解释冥想,重视对冥想心理治疗的作用的研究。
冥想通向人潜在意识的世界
潜意识指人的深层意识,是潜藏在人们一般意识下面的神秘力量,或人对未知事物的朦胧状态和对生存世界、未知世界的模糊感觉。现在看来,它是一股存在但却未被开发利用的能力。要进入潜意识状态去思考,必须首先做到身心宁静,再闭目冥想。
冥想渗透到潜意识的工作原理中,即通过直觉、感知超视力和超听力甚至来自他人、自然、祖先等的各种信息,并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帮助意识做出判断和深层次的分析。潜意识一经开启,将和宇宙意识产生共鸣,宇宙信息就会以图像方式浮现出来,ESP能力(又称超感官知觉,即心灵感应、透视力、触知力、预知力等的总称)也将一一出现。
潜意识显现冥想者本来的自性
心理学家荣格解释自性是心、性或本性,是心灵的中心。冥想是意念和意境的结合:观想境界中,出现无界限的宁静、安详的佛国,位于佛国中心的浑圆的八叶莲花上,佛陀结跏趺静坐其间。这种由内在本质显现的佛陀就是悉达多王子(即释迦牟尼)的自性,也就是冥想者本来的自己。
潜意识中的图像都是种族文化、宗族宗教、人自身欲望和企图等意识的镜像映照,这些潜藏在最底端的,构成我们最隐秘的“自己”,随着“出生”和“经验”就携带着。当我们的意识混乱或行动错误时,可能就是自性黯淡不清,被经表象意识伪装的“自我”迷惑,因此无法正确判断。
禅修者或瑜伽士在冥想的初级阶段,都还徘徊在那过去时、有局限性的经验世界,思想仍黏着于意识内容,尚无法成为拥有单纯、空寂心灵的主体。但经过反复的放松和集中意识的训练,或通过催眠、梦幻沉醉和自由联想的心理学方法,就能探索自性、实相,看到自己和宇宙世界的本来面目。
冥想的内心机制
冥想的三重目标
激发潜意识的冥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