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全集 全译图解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十二经脉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经脉的图谱已经开始出现。《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经络的论述。其中十二经脉即经络系统的主体,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A 中府:本穴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

B 列缺: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

C 少商: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

D 太渊: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太肠经上的保健穴

A 合谷: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其功能为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

B 曲池:本穴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C 迎香: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足阳阴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

A 三阴交: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B 血海: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A 神门: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

B 通里: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暴喑、舌强不语、失眠、腕臂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A 后溪: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

B 听宫: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

A 太溪:能壮腰健骨、益肾,是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小便频数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

A 至阴: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

B 胃俞: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增强后天之本—胃气的保健穴,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C 肾俞: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D 脾俞: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症。

E 肝俞: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

F 心俞:本穴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梦遗、盗汗、癫狂有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

G 肺俞: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

A 内关: 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诸多心经病症皆有较好防治作用。

B 中冲:是常用的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心胸烦闷、热病中暑、小儿惊厥有一定的效果。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保健穴

A 阳池: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较好。

B 支沟:本穴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地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上的保健穴

A 环跳: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诸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上的保健穴

A 章门:本穴既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