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里的世界
早在一两百万年前,人类便在尚蛮荒的地球上繁衍生息,开始了艰难的历史进程。
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人类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用最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着最低的生产力,因此,面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他们瞠目结舌,茫然不知所措,根本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幸而奇特的幻想能力帮了大忙,于是编造出许多美妙而又荒诞可笑的故事,回答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不解的疑问。
这些故事,大多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归结于神的意志和伟力。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他们又比照自己群体中的英雄人物,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是幻想的产物,但它绝不是凭空臆造、毫无根基的,绝大多数神话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情况和我国原始社会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
混沌初开
地球是由星云凝结而成的,人类是由生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的一支古猿进化来的。这些结论,早已成了人们的普通常识。然而,在远古时期,关于这类问题,人们只能借助神话故事来解释了。
虔诚的基督教徒相信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万物,包括人类本身。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则创造了许多关于自然演化、人类起源的故事。
按照他们的想象,天地和人类是同时存在的。据说,那时天地还没有分离,就像一个浑圆的蛋。既有蛋白,又有蛋黄,混混沌沌,不辨东西。这中间孕育着一个名叫盘古氏的巨人。到了某个时候,他忽然操起大斧,劈开了这个混沌的庞然大物。一声霹雳之后,只见那些轻而清的气体,缓缓向上浮动,最后变成了高朗的蓝天;那些重浊的气体,慢慢向下沉降,最后凝结成了厚实的大地。
这位力大无穷的巨人,终于解脱了混沌的枷锁,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从此以后,他头顶苍天,脚踩大地,随着天的不断增高和地的不断加厚,自己的身躯也不断生长着。
盘古氏是远古人类想象中这样一位开天辟地的英雄。据说,当时天地间仅他一人。他凭着自己的勇力,同蛮荒的世界搏斗了1.8万年,天地间的许多自然现象,阴阳晦明、风雨雷电,无一不与他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有关。
尽管他的寿命很长,终有一天还是去世了。死后,他的尸骨堆成了五岳,身上的毛发则化作了旷野里的树木花草。
那么,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山川河岳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自然也与盘古氏开天辟地有关。古人认为,混沌初开时,上浮的轻清之气,1.8万年后变成了天,而天的精华便凝作日月星辰;重浊之气在1.8万年后变成了地,而地的灵气便结为山川河岳。
盘古氏开天辟地的故事虽然荒诞,却说明了一个道理:茫然无序的世界,只有通过人力的改造,才能摆脱混沌状态,使阴阳协调,乾坤定位,为万物的繁衍生息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环境。
瓜瓞绵绵
瓜瓞(dié)绵绵:瓞,小瓜;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好像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样。为祝颂子孙昌盛、兴旺发达之意。
有人说,天地开辟之初,便有了三位领袖,他们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其中人皇兄弟九人,被分配到南北各地,每人占据一块地盘,发展生产,繁衍后代。这就是后来九州的由来。按照这个传说,那么开天辟地之初,这地球上便不止盘古氏一人。
另一个神话又告诉我们,盘古氏死后,天地间空荡荡的,一片沉寂,再也听不见巨人的欢笑声和坎坎的伐木声。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这天地间又出现一个女人,后人将她唤做女娲(wā)氏。有那么一天,支撑天宇的四根大柱子出了毛病,蓝天破损,大地裂陷,引发了洪水,烈火也熊熊燃烧起来。旷野里,到处是鸷鸟猛兽,整个世界面临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后来,法力无边的女娲氏想尽了办法,扑灭了大火,汲干了洪水,重新树起了四极,杀死了鸷鸟猛兽,还炼就了五色石块,补好了蓝天,然后,慢慢地造出了人类和生物来,才有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世界。所以,女娲氏不但是世界的重新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
许多古书中还记载了女娲氏抟(tuán)黄土作人的传说。
据说,天地开辟,直至盘古氏去世后,天地间有一段时间是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女娲氏来到世间后,天地日月,山川河岳,树木花草,已由盘古氏安排得井然有序。她过得尽管悠闲自在,但一个人的生活毕竟太寂寞了。一天,孤孤单单的女娲氏扛起一把镢头,和好一堆黄泥,盘腿坐在地上抟起泥人儿来。说也奇怪,那些捏好的男人、女人,只要吹一口气,便活蹦乱跳的,变作血肉之躯了。
女娲氏看到自己的“杰作”,十分高兴,便加快了制作速度,每天坚持不懈,于是世界上便有了很多男人和女人。这些生命诞生之后,男女之间又互为夫妇,子孙后代便不断地繁衍了下来。
女娲氏重造乾坤、抟土作人等故事虽然荒诞离奇,但它反映了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作为氏族首领的女性,不仅在繁衍后代、保护族人安全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分配中,也担当了重要角色。女娲氏的故事,实际上反映出我国历史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英雄辈出
在我国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关于人类的发明的神话。
露宿在荒野上的古人极易受到毒虫猛兽的伤害,难以抵挡风寒雨露的侵袭,后来,一个叫有巢氏的人,想出了“构木为巢”的办法,先民们按照他的主意,迁居到了树上,在温暖的巢穴里,既舒适,又安全。人们崇敬他,爱戴他,便推举他做了领袖。这便是传说中的“有巢氏”。
原始人类不懂得制作熟食,对于采集到的植物果实、根茎以及渔猎到的动物,他们只会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后来,他们无意中发现,雷电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吓跑野兽,而且能把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烤熟。烤熟后的兽肉吃起来香鲜可口,又容易消化。于是,人们开始学会用火,还派有专人保管火种。后来,人们又发现燧石碰撞或者久钻一块硬木头能迸出火光,从此就学会了钻木取火。人们把最初用燧石取火的人尊奉为自己的首领,他就是传说中的“燧人氏”。
人类在长期的渔猎实践中,学会了制作网罟(gǔ)和弓箭的技术。这些工具,比起先前的木棒、石块来,不知要方便多少。从此,地上的走兽,天空中的飞禽,水里的鱼鳖,山上的瓜果,都成了他们猎获和采集的目标,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物品有了剩余。捕来的活兽便试着圈养起来,留待下次宰杀,对于幼兽,还要加以保护。久而久之,人类又掌握了驯化和饲养的技术。以上这个进程,本来是历史的自然演化,可人们却把它归结为一个人教诲的功劳,这个人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也称“庖牺氏”。传说他为了占卜和记事,还创造了一套原始的图案文字,由8种长短横线组成,可以配出64种图来,这就是“八卦”。
贡献最大的发明家要数“神农氏”了。传说他会播种五谷,还亲尝百草,给人民治病,是我国医药事业的鼻祖。
在神农氏时代,人口增多,仅靠打猎和采集已经难以保证生活的物质需求了,加上随采随用,随猎随吃,采得多时多用,猎得多时多吃,如果空手而归,就得忍饥挨饿了。
先民们期盼着一个救星降临。终于有一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神农氏的出现,为大家带来了希望。据说,神农氏总想找到一种办法,使人们可以定期获得食物。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某些植物枯死以后来年还会生长,扔在地上的瓜籽果核来年又会发芽。这些材料日积月累,成了他最初的农业构想。
神农氏当时并不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种籽以及根、茎、叶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能食用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得亲口去尝。尽管这样做要冒风险,为了大家的幸福,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神农氏品尝的植物和野果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好在他肚子是透明的,连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看得一清二楚,吃下去的东西在体内变化的情况和作用都得到了确切的验证。这样,他留下了那些对身体有益的植物种子,一部分是可供食用的,另一部分虽然不能充饥,但可以用来治病。只将那些有毒的植物弃置一边,并告诫人们提高警惕,以免误食丧身。
据说,神农氏有一次发现了一株低矮的灌木,摘了一片嫩绿的叶子丢进嘴里,嚼碎后吞了下去。这东西把喉咙、胃、肠都洗得干干净净,可以提神醒脑、消食解渴。它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茶”。
神农还发现一种植物味道又酸又苦,虽使他的膝头很快红肿起来,却治好了他的腰膝痹痛。这东西在肚里“顶撞”得厉害,神农立即咽下几片茶叶,很快便得到了缓解。后来人们叫它“牛膝”。
他又发现了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根茎有补气、解毒、润肺、祛痰等功效,这就是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甘草。
相传他一生共品尝了几十万种植物。中毒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他已知道什么植物可以解什么毒,因此,当肚子里有什么不良的反应时,便用某种植物进行治疗。
人们根据他的教导,把种子播在地里,发芽生长,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植物根茎或果实。为了种植方便,经过反复试验,神农氏又设计了一整套适于耕作的器具,其中有耒(lěi)、耜(sì)、犁、镰等。因此,最早的农业便诞生了。
神农氏死后,由于他的伟大功绩,人们尊敬他,怀念他,把他当成像伏羲、女娲一样的人物,把他们并称为“三皇”。
以上这些故事,大都可以同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生产状况相印证。古代的劳动人民,往往用奇特的想象去解释客观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把群众的伟大创造归功于理想中的人物,夸大他的作用,为这些进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不过,透过朦胧的纱幕,人们可以窥察到历史前进的清晰身影。
血沃中原
在我国神话中,还有一批英雄人物,如黄帝、炎帝、蚩尤,他们是古书记载中三个部落的首领。
传说中的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黄帝这个称号是后人加的。
传说他一出生便很聪慧,懂得很多道理,热心为群众办事,加上他的脑袋上长着四副面孔,每副面孔可以监视一方的动静,便被大家拥为领袖。在中原地区,黄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比较高,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黄帝也就成了汉族神话中的祖先。
黄帝在位时,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相传,他发明了用木材构筑宫室,造出了舟车,制定了度量衡。他令仓颉、大挠分别造出了文字、甲子。为了教化人民,黄帝命乐师伶伦造出了律吕,校正各种乐器的音阶。黄帝的妻子嫘祖,相传发明了栽桑养蚕缫丝的方法,教人民学会了这三样本领,使大家穿上了轻柔温暖而又美观的丝绸衣服。先民们十分感激她,尊奉她为“先蚕娘娘”。
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今陕西的北部,后来向东迁徙,沿洛水南下,东渡黄河,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它的后裔主要是姬姓部落。在迁徙过程中,他们的生产由游牧业发展到从事农业,并开始驯养家畜。
西北方另有一个部族,首领叫炎帝,发祥地在陕西岐山东面。他们发展的路线和黄帝不同,路线偏南。大约沿渭水东下,顺黄河向东,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传说中的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这可能是他们最早从事农业的缘故。
东夷族的首领名叫蚩尤,据说也是个本领高强的人物。他人头兽身,铜颈铁颅,长着4只眼睛,6条手臂,9个脚趾,脸上契有各种彩色图案。吃的是砂子和石头,还能造出各种锋利的金属武器,打起仗来勇猛异常。
黄河中游居住的羌人,领袖叫共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羌人“振滔洪水”,危害了下游夷人利益,双方打了起来。蚩尤把共工氏打败了,夷族最早进入我国中部地区。
炎帝东进的时候,蚩尤曾经打败过他,因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根本不把炎黄部落放在眼里。蚩尤领兵西进,想要争夺中原盟主的宝座。黄帝见他野心勃勃,曾多次好言相劝,晓以利害,请他休兵息战。骄横的蚩尤一意孤行,不但不听黄帝的忠告,反而认为他软弱可欺,致使战火终于燃烧起来。在涿鹿地区,两军对阵。炎帝和黄帝以虎豹熊罴为先锋,蚩尤则命令他的81个兄弟打头阵。据古书记载,这场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势均力敌,久久难分胜负。气势汹汹的东夷联军还召来魔怪助战。这些异类能发出种种奇异的叫声,使人听了心惊肉跳,昏迷不醒,从而丧失战斗能力。黄帝见状,便唤来应龙截断江河,引发大水,阻止蚩尤进攻。他还命令部下仿效龙吟虎啸,很快吓退了东夷军中那些请来助战的魔怪。
蚩尤见难以取胜,本想暂时退却,但又不甘心失败,便向雨师、风伯求援。黄帝知道后,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当即宣召女神旱魃(bá)为他作法。刹那间风停雨止,红日生辉,大地一片光明。蚩尤无可奈何,便使出最后一个绝招,命手下妖人作起大雾来。黄帝的军队被困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无法抵挡蚩尤的追杀,损折了不少兵将。
为了摆脱困境,黄帝命令风后连夜赶造出一种能够指示方向的器具。这东西实际上是一辆车子,上面站着一个金属小人,伸出一条胳膊。说也奇怪,这车子不管怎样转动,小人的手臂总是指向南方。有了这件宝贝,黄帝的军队才突出了浓雾,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为彻底战胜蚩尤奠定了基础。
接着,黄帝对蚩尤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应龙唤来了大雨,使得蚩尤的军队抬不起头来。为了鼓舞士气,黄帝还命人制成一种大鼓,敲击起来如春雷乍惊,震天动地,吓得夷兵魂飞魄散,抱头鼠窜。走投无路的蚩尤,只得请来夸父族助战。夸父族势力强大,他们的首领曾经同太阳进行过长跑比赛,但因为口渴,喝干了渭河的水仍然不解渴,终于渴死在天边。可见,这个部族是有相当战斗力的。
黄帝的部落与夸父族刚一交锋,便被打败。这时,九天玄女从天而降,她教黄帝重新调整阵法,终于转败为胜,生擒了蚩尤,并在凶黎之谷将他斩首。东夷的军队见首领被杀,人心涣散,指挥失灵,兵员损失惨重。残部逃到了南海之滨。从此,东夷再也无力和不敢觊觎中原了。
炎黄两帝打败蚩尤后,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大冲突,双方在今河北省怀来县的坂泉接连发生了三次大战。最后炎帝被打败了。
战斗开始后,黄帝驱动了熊、虎、豹、狼等猛兽冲锋陷阵,势如暴风骤雨,不可阻挡。炎帝三战三败,无奈何,只好认输,同意让自己的部族归黄帝领导。从此,黄河流域两大部族合为一家,黄帝成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从联盟走向破裂,起因据说是“炎帝欲侵凌诸侯”,想夺盟主的地位。可是,“诸侯咸归轩辕(诸侯都归附黄帝)”,结果双方诉诸武力。炎帝一败,四方首领便公推黄帝做天子。
传说中黄帝驱动的那些虎豹狼熊,有可能根本不是什么猛兽,而是一些以它们为图腾的部族的武装力量。
上述传说表明,远古时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随着生产的发展,部落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加剧,互不相让,导致了激烈的战争。这正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化和斗争的反映。
后羿射日
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唐尧时代,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这时,我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阶段。也许那时发生过一次或几次持续若干年的特大旱灾,就像古籍上说的“汤有七年之旱”的情况一样,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事过之后,人们便幻想出一个离奇动人的英雄故事来,以反映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美好心愿。
传说,后羿(yì)是东夷族的一个部落首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天上运行着十个太阳。每天清晨,大地刚刚苏醒的时候,它们便迫不及待地从东方跳了出来,穿着大红的衣服,像一盆盆熊熊燃烧的烈火,烤得大地滚烫滚烫。在它们的肆虐下,草木凋零了,庄稼枯萎了,就连山上的石头也变成了赤褐色。更为严重的是,川泽干涸(hé),饮水断绝,人类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
在这个紧要关头,唐尧请来巫祝求雨。谁知这十个太阳不仅不垂怜人间疾苦,反而大发淫威,将作法的女巫活活晒死。
这些情况,后羿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想:长此以往,不仅人间受难,就是高不可及的天穹,有朝一日也会烧得垮下来的。他再三恳求天帝,借给他三件宝物:一件是红色的神弓;一件是银白色的箭袋,里面盛着十支神箭;一件是一条长长的丝绦,系在箭的尾部,这样,箭发出去后还可以收回来。
天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后羿高兴极了,不等天亮,便来到了人间,不声不响地躲在一座大山的背后。等到十个太阳大摇大摆地爬上天边,还没来得及吐出灼人肌肤的烈焰,后羿早已弯弓搭箭,做好了发射的准备。刹那间,只听“嗖”的一声,一支神箭飞了出去,不偏不倚,击中了一个太阳的脑门。一溜闪光过后,它便从天空消失了。紧接着,后羿又连续发出了八支神箭,每一支都命中太阳。这时,大地突然变得凉爽起来。人们高兴极了,一个个载歌载舞,争先恐后拥向后羿,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这时,天上仅存一个太阳了,气候早已不如先前炎热。为了彻底拔除祸根,后羿又把手伸向了挂在肩上的白色箭袋,谁知里面空荡荡的。原来,这最后的一支神箭,已被唐尧悄悄取出。后羿问他为什么,唐尧笑着对他说:“饶了它吧,留下一个没有坏处。要知道,如果全射掉了,大地会变得冰冷严寒,一片漆黑,人们的日子还是不好过的。”后羿听了唐尧的劝告,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后来,百姓们又向后羿举报,说坑害他们的远远不止那些太阳,还有大风、河伯、九婴(长着九个脑袋的妖怪,能喷水吐火)、凿齿、修蛇、猰貐(yàyǔ)、封豨(xī)等九种凶禽猛兽。
后羿听了百姓的诉说,决定杀死这些恶魔,为他们除害。
大风是一种猛禽。所过之处,扇起沙石,吹倒房屋,拔起树木,毁坏庄稼。为了避其锋芒,后羿隐蔽在青丘之泽,静候这东西出现。果然不出所料,大风抖动着翅膀腾空而来,结果被神箭射死。接着,后羿又诛灭了河伯,杀死了凿齿,斩断了修蛇,剪除了猰貐和九婴。最后,只剩下封豨了。封豨,就是大野猪,力大无穷,碗口粗的树木,只要牙齿一咬,便会成为两段。凡是它窜扰过的地方,即使是茂密的森林,也会夷为平地。这东西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后羿决定将它生擒过来,交给百姓驯养。
后羿射日的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和恐惧心情。因为太阳既能给大地带来温暖,又可能造成酷热和干旱,去九留一,正是这种矛盾心情的体现。至于后羿剪除凶禽猛兽的传说,也正是人们渴望消除自然灾害的愿望的反映。
后羿的妻子嫦娥,本是天上的仙女,美貌动人,能歌善舞,丈夫很怜爱她。一天,后羿去昆仑山向西王母娘娘索取来不老仙药。取回后,还没来得及吃,嫦娥便背着丈夫全都吞下肚子。后羿十分生气,无可奈何,只得悻悻离去。
嫦娥躺在床上,忽觉浑身轻飘飘的。刹那间腾空而起,钻出了窗户,径直向月宫飞去。不多时,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殿便展现在她的面前。嫦娥按下云头,站在殿前的白玉台阶上。只见檐宇上方横嵌着一块匾额,上书“广寒宫”三个大字。嫦娥大吃一惊,心想:这地方清冷寂寞,比起人世间还要难耐得多;悔不该偷吃仙药,得到这样的下场。从此,嫦娥只有孤孤单单地在月宫里住下来了,只有一只玉兔与她为伴。
天下为公
相传尧是黄帝的第五代孙,名放勋,号陶唐氏,国号唐,故叫唐尧。帝喾(kù)是他的父亲,为陈锋氏女所生。尧是一个聪明而又仁厚的人,很会治理国家。
尧在位时,任用羲和掌管天地,观测日月星辰,让人们依循天时来耕作,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理四方,号称四岳。他还命人制订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天,分为12个月,4个季节。尧在位98年,活了118岁。到了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之年,他的身体日益衰弱,办起事来力不从心了。一天,他召集四方的头领们开会,希望大家推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唐尧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头领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座中一个叫放齐的臣子说:“您的公子丹朱通情达理,秉性聪慧,是个理想的接班人。”尧说:“他这人心地邪恶,又爱跟人顶撞,不能重用。”听了尧的表态,会场上顿时寂静。沉默好一阵子后,又有一个叫灌兜的人开腔了。他说:“掌管河渠的共工为人挺不错的,而且功劳显赫,可以担此重任。”唐尧连连摇头:“不,共工巧言媚众,貌似恭谨,心地叵测。这种人我不放心。”最后,唐尧分别听取了掌管四岳的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的意见,他们一致推荐鲧(gǔn)为继承人,说他能治好洪水,拯救百姓。提起鲧,尧是再了解不过了,他性情乖张,违背教命,根本不是理想的人选,但大家执意推荐,只得让他试试。但是,鲧治水一治就治了九年,毫无建树,白白耽误了大事。
后来,大家又提到舜的名字。尧高兴地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过这个人的情况,他是一个挺能干的汉子,而且很有修养。”于是,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说起舜的事迹来。
舜,姚姓,名重华,冀州(今河北省一带)人。虞,古地名,传说为舜的后裔封地,所以古书上又称他为虞舜。虞舜的父亲是一个瞎子,人称瞽叟,是个不分好歹、不辨忠奸的糊涂人。重华的生母早逝,后母生性险恶,心眼偏得厉害,经常伙同亲生儿子象加害于舜。瞽叟纵容他们作恶,不加理会。舜不仅不怨恨自己的父亲,反而对他更加孝顺,同后母和弟弟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好。
唐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心里十分高兴,决定让他做未来的接班人,还派人为舜筑了粮仓,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他,派他到各地为群众办事。
舜的发迹,使他的继母和弟弟眼睛发红,嫉妒之心油然而起。他们和瞽叟一起,密谋筹划,伺机害死虞舜,以便霸占他的财产。
一次,瞽叟叫舜去修整粮仓。他爬上仓顶后,瞽叟便在下面放起火来。机警的舜连忙跳了下来,恰巧落在一堆尚未燃烧的茅草上,所以一点也未受伤。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几天以后,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趁舜刚跳下去,瞽叟和象便在上面盖起土来,妄图将舜活埋在井下。谁知舜早有准备,在几天以前,便在井旁挖了一条坑道,于是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卧室,若无其事地弹起琴来。
舜的这些表现,都通过娥皇、女英,传到了唐尧的耳中。而且,舜同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感情去影响群众,使大家变得互谦互助,尊老爱幼,和睦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经过长期的考察,尧终于把管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舜,并委托他代替自己到各地去视察。传说舜摄政八年以后,唐尧便去世了。舜为他守了三年墓,并把行政大权交给尧的儿子丹朱。当时人心归舜,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他还是只好登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宝座。
舜当上领袖以后,更加尽心尽力地工作,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比唐尧时还要好。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要物色一个可靠的接班人。他看到大禹治水有功,能吃苦耐劳,深得群众拥戴,便荐举他作为未来领袖的人选。舜的提议在部落首领会议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这就是被后世史家所称道的“唐虞盛世”和“尧舜禅(shan)让”。这里的“禅让”,就是指帝王把王位让给不同姓的人,而不是让给自己的后代。
虞舜在晚年也到处巡视。最后一次,他到了苍梧地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和湖南省南部一带),一病不起,最后死在那里。为此,娥皇、女英十分悲痛,哭得死去活来,泪水都变成了血色。洒在竹子上的眼泪,凝成了斑斑点点的痕迹,这种竹子,被称为斑竹。传说娥皇、女英死后做了湘水女神,所以这种染上她们血泪的斑竹又叫湘妃竹。
尧舜禅让的故事,显然是一种理想的原始大同社会的生活图景。禅让的传说,反映的是古老的氏族民主制的传统。这些美丽动听的故事,有一定历史的真实性作依据,但并不全面。根据另一些文献记载,尧舜帝位的更替,外表上维持着禅让的形式,实际上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
殛鲧用禹
相传唐尧在位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冲毁了房屋,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逃到深山里的百姓,又遭到毒蛇猛兽的伤害。那真是可怕的灾难。
据说,这洪水是天帝惩罚那些不敬上苍的下民特意安排的。尧的心里非常焦急,便同部落联盟中的头领们商议,想派一个能人去治理洪水。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鲧的身上,可尧对他不够放心,勾来算去,又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强的人来。最后,尧只得勉强同意,便对大家说:“试试看吧!”
鲧是曾经居住在黄河流域一带、经常同洪水作斗争的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传说他受命后,去天庭偷来了一种神土,名叫息壤。据说把息壤丢到哪里,哪里的洪水便会汲干,低地也会变成山陵和堤岸。
不久,天帝察觉了鲧的叛逆行为,不禁大怒,召水神共工重作洪水,并在羽山之下殛(jǐ)杀(杀掉)了这位胆大妄为的治水英雄。
鲧被杀三年之后还没有瞑目,腹内还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后来的“水利专家”——夏后氏夏禹。
天帝没想到鲧被诛后还能生下一个神通广大的儿子,感到十分惊讶,以为他们得了天地间的灵气,便不再追究鲧的责任,索性将息壤赐给了大禹,让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去治理洪水。
大禹接受任命后,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怠慢,恐负天帝厚望。他遇到的第一个劲敌就是共工。为了战胜他,禹在会稽山下大会众神,统一号令,共同作战。开会时间到了,大家都不敢违抗禹的命令,独有防风氏姗姗来迟。为了严明法纪,禹下令杀死了他。
禹驱逐共工后,水源断绝了,但大地上的洪水并没有退。于是,大禹着手治理洪水。他奔赴各地,视察水情,觉得光用息壤堵水的办法不能彻底消除水患,还得开沟挖渠,疏通河道,才能最后将水引到大海中去。这项工程十分浩繁。据说禹的助手应龙测定河道后,便变成一条长龙,游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江河,洪水也就跟着流到哪里,直到注入东海为止。
与此同时,禹又在低洼地段投下息壤,使洼地变成平原,让人民在这里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一次,他同应龙在黄河边上视察,只见一匹龙马,背负着一块刻有图案的石版跃出水面。大禹仔细琢磨,才知道这是一幅精美的“河图”。大禹根据河图疏导洪水,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他们又沿黄河而下,劈开了龙门山。一座高岭挡住了去路。大禹抡起巨斧,连砍三下,将高岭截为三段,河水也分作三股流向下游。这就是传说中“三门峡”的由来。
后来,他又疏通了长江和淮河。从此,洪水再也不敢肆虐大地了,田野里又长满绿油油的庄稼。
据古籍记载:大禹治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背着粮袋,拿着工具,勘察山川形势,足迹遍及九州。他改变了各氏族部落分散治水的办法,动员九州的力量划分治水区域,并把边界上的大树剥掉皮,刻上标记,作为标志。据说九州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他整天同老百姓一道劳动,连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有好几次,他路过家门,都没有时间跨进屋去。有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孩子,婴儿正在哇哇啼哭,这时大禹正好从门前经过,也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他鼻子一酸,义无反顾地继续赶路。
洪水被战胜了,氏族部落之间狭窄的界限也被突破了。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人们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久就反映到社会生活中。
禹治水有功,深得百姓爱戴。尧的继承人虞舜看中了他。虞舜到了晚年,便举荐他当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大禹因为治水的功劳,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和权力。传说他年老的时候到东部地区视察,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去觐见他的人手里都要拿着玉帛,毕恭毕敬,礼仪十分隆重。这时候,大禹已经成了一个名符其实、威严显赫的“大国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