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知觉的首要性和知觉理论
根据梅洛-庞蒂,我们并非意识到如其所是的、独立于心灵的世界,而是仅当我们知觉到世界时,才会对其具有意识。既然从知觉的角度看,世界的意识和世界本身都产生于知觉,被知觉的世界就不会预先存在,不如说,它与知觉一同产生。
梅洛-庞蒂接受了康德的观点,即认为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但却进一步拒绝把客体的统一性归为主体。他运用一个宽泛的意向性概念,将现象学描述和传统思维区别开来。他的理性学说并不独立于关于预先存在的世界的经验,而恰恰依赖于后者。
他关于知觉首要性的论题可以通过与其他知觉理论的比较和对比加以澄清。17世纪伽利略、笛卡尔以及其他人对第一性质的探寻,导致了20世纪经验论。这些经验论主张建立在诸如感觉材料、描述和习得,以及记录陈述的基础上。对于直接知觉世界中事物的论题来说,认识第一性质的要求只是它的一个变种。感觉材料理论的发明导致了与下述认识有关的各种表述。这种认识一般认为,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对象,我们直接在知觉中觉知到它们,而它们确实具有表现出来的诸多性质。罗素是这种认识的倡导者,他要求人们关注直接习得的知识和间接描述的知识的区别。根据罗素的观点,在人以及人所知觉到的对象之间存在着(以经验为基础的)直接的因果相互作用,人们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习得知识。像洛克一样,罗素认为,我们直接获得感觉材料,而不是它们所指称的物理对象。
罗素最终依赖因果性,但梅洛-庞蒂像胡塞尔或者还有海德格尔一样,拒斥因果性而支持描述,虽然对其相关立场的解释是复杂的。他一边赞成直接的关于现象的知识,一边拒绝对于世界的因果关系。他的立场更接近于艾耶尔早期的现象主义。这种现象主义被界定为“把事物的存在方式还原为事物的显现方式”。对于一个现象主义者来说,谈论证实最终就是谈论感觉材料,因此也就是谈论私人经验。现象学家们经常把对存在的要求限定于知觉经验,而现象主义者们却支持如下要求,即未被知觉的物理对象持续存在着。
现象主义和现象学之间的相似性表明了后者在知识论上的基本困难。现象主义提出了所谓的可译性条件(translatability requirement),或者说关于物理对象的陈述原则上总可以翻译成关于感觉材料的陈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失败了。艾耶尔认为,现象主义要想成功,对象的存在必须进入到对感觉材料的演绎关系中,但反过来,这些条件却得不到满足。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类似困难。如果他把知识建立在现象学的知觉基础上,那么他需要说明直接的经验如何导致客观的知识。这被胡塞尔称为主观体验(Erlebnisse)对客观性之间关系的困难。随后我将返回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