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电影的发明
电影的发明和诞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象征,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电影的发明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是无数科学家科学实验的结果。19世纪初期照相术的发明,为后来电影的诞生提供了可能。19世纪末期,爱德华·幕布里奇、马莱、爱迪生等人将照相术运用于连续的活动影像,电影的雏形开始形成。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放映机”,并拍摄了一系列纪实类短片,于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咖啡店里放映,这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从根本上说,所有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心理愿望和生活需求,电影也不例外。电影的发明源自人类亘古以来试图超越时空局限的强烈愿望,科技使人类终于获得了征服时空的这种物质手段。电影的发明不但是一门艺术形式的诞生,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电影之所以能够产生,除了科技进步的因素外,还与人类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人类生理上的“视觉暂留原理”,使静止的前后画面连接起来、活动起来,产生了似动的幻觉。这种似动幻觉的产生还来源于人类“心理认同”的本能机制,由于电影运动最基础的幻觉吻合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的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觉感知产生十分独特的作用。观众根据他的生活经验,承认连续出现的姿势不断在变化的影像是同一个被摄体。而两个画面之间所断掉的部分,则由观众自己根据生活中的感知经验作了心理补偿。所以,银幕上的视觉形象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而是在观众的脑海中完成。“视觉暂留原理”使观众面对连续静止的画面产生似动的幻觉,“心理认同”原理可以让原本非连续的运动变得更为流畅连贯,更加真实可信。
二、电影成为艺术
电影被发明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生活片段的简单记录和马戏团杂耍的粗糙复制,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后来,人们对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所拍摄的短片逐渐习以为常,失去了兴趣,电影制作者不得不寻找新的方法和技巧来维持电影的生存。法国人梅里爱最早将戏剧元素引入电影,使用舞台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场面调度等手段,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为许多场景,逐个拍摄,再连接在一起连续放映。梅里爱还对电影表现技巧进行了大量成功的探索,比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叠印等,梅里爱将电影与魔术、戏剧、神话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娱乐性和艺术魅力。但梅里爱的电影观念依然停留在戏剧的美学传统之上,其摄影机如同剧场中的观众一样静止不动,这种“乐队指挥的视点”使电影与自然界和生活完全隔离开来,银幕等同于舞台。这种创作观念显然没有脱离戏剧创作的思维,必然要被更先进、更符合电影特性的创作思维所替代。
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是在电影流派开始出现、电影实践成熟完善、电影理论开始成型的20世纪20年代。在前面很多电影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下,电影手法不断丰富、电影表现力不断增强、电影思维开始形成。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在1902年拍摄了《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将剪辑观念引入电影,形成了时空的跳跃与转换,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的省略和时空结构的独特连贯性。鲍特开始自觉地结合观众心理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处理,自由地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电影中出现了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变化,对时空进行切割和连接,也就是后来的蒙太奇技巧的使用。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鲍特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的电影叙事规则和表现手法,从而奠定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基础。格里菲斯创造性地将前人使用的技巧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连贯有力的讲故事的方式。他在1915年所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标志着世界电影由供人杂耍的科技游戏成长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划时代的作品。格里菲斯认为,一部影片的结构基础不再是场面,而是一个个的镜头。单个镜头组合成场面,场面组合成叙事段落,段落组合成整部影片的情节。电影最小的表现单位变成了具有独立叙事含义的镜头,电影具有了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的独特的“文法修辞”。在叙事方面,格里菲斯使用平行交叉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情节进行对比呼应,来讲述复杂多面的故事,给观众不同的心理感受。他还利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强烈的悬念和尖锐的戏剧冲突,形成特定的气氛和鲜明的节奏。自格里菲斯开始,电影逐渐被当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关注。
格里菲斯的创作实践被当做电影艺术的开始,而电影真正能够和传统艺术并驾齐驱,还得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和欧洲先锋派运动的兴起。前苏联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将格里菲斯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现蒙太奇的创作理念,丰富和完善了电影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思维方式。其所倡导的“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使电影摆脱了单纯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的模式,开始注重挖掘电影表达情感和揭示深刻哲理内涵的价值和方法,具备了与传统艺术一样的社会学价值和作用,提升了电影艺术的地位。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与“苏联蒙太奇学派”相呼应,强调电影的视觉特性,利用光影、色彩、构图、运动等手段来表现抽象的哲理和人类深层的精神意识,注重人类内心的展现和剖析,使电影具备了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独特手段,从而开创了电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到此为止,电影开始被确立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形式。
三、“二战”前的传统电影
根据社会背景和电影所呈现出的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征,我们可以把电影艺术的发展史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二战”前的传统电影和“二战”后的现代电影。“二战”前的传统电影是指以好莱坞电影为主导的电影表现美学。它以技术为手段,以表现为目的,强调艺术的假定性。相信电影蒙太奇万能,主张对原始素材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人为的加工,让观众始终在导演编造的梦幻中度过良宵。美国好莱坞电影是这一时期的主导,建立起了以追求电影商业性和娱乐性为根本目的、以制作标准化的类型电影为主要方式的强大的商业电影体系。电影成为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的商业产品,制片人专权、明星制逐渐建立。这个时期的电影,以特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构成电影观赏主体的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与思想为基准,反映他们的欲望与需求,最大限度地依赖观众、取悦观众,获得票房收益。怎样才能赢得观众,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戏剧化的类型电影无疑是最好的制作策略。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注重电影的重复性和可预见性,以此来降低成本和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在情节设计上,注重强烈的矛盾冲突和起伏跌宕、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在叙事结构上,严格按照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封闭式叙事来组织情节,往往以大团圆结局收场,回归主流价值观念;在场景上,竭尽全力地营造或紧张、或煽情、或恐怖惊悚、或梦幻的视觉奇观,以此来吸引观众。虚构、人为化、梦幻式、表现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电影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观念符合普通大众的观赏心理,为电影赢得了最广大的市场,使电影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产品和宣传工具,也为电影公司赚取了高额的商业利润,使电影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创作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使电影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无法向纵深开掘,电影成了最简单的发泄工具和政治附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创作理念必然要进行彻底地变革,于是,“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迥异于传统表现电影美学的再现电影美学,世界电影进入现代电影发展时期。
四、“二战”后的现代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电影史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电影美学的前50年是表现“美”的话,那么后50年西方电影走过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再现从形式到内容的“真”。“二战”前的电影推崇的是戏剧电影美学,艺术的假定性,创作的类型化和大众化;“二战”后的现代电影推崇的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作者电影观念,强调真实性,侧重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现代电影的先声,它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突破了传统电影,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梦幻的传统和陈规,标志着现代电影的开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电影艺术家以巴赞的纪实美学为理论指导,还原现实,他们主张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抛弃人工光,运用自然光,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运用方言、使用长镜头等方式真实呈现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在电影剧作结构上,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甚至是看似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而结构影片的,它打破了传统影片中的线性因果关系和情节的假定性,割断了制造银幕幻觉认同的心理线索。“日常性”是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结构情节上的基本原则。意大利电影的这场革新运动改变了过去固有的传统制片方向和创作理念,冲击着陈旧的欧洲电影界,也冲击着好莱坞电影,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逐渐走向衰退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股更加汹涌的电影改革浪潮向传统电影涌来,那就是以法国新浪潮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德国新电影运动等为代表的现代电影运动。现代电影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一是从时间上来说是现代的;二是从创作方法和观念上来看是现代派的。具体讲,现代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出现的电影作品,有人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作为标志,但也有人将它的起源上溯至40年代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现代电影主要接纳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包括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孔德等人的实证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都体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艺术追求。现代电影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它所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风貌让全世界观众进一步感受了电影的巨大艺术魅力。
现代电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电影接纳觅代主义人文思潮的影响则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电影运动就通过画面表现的形式体现了现代主义否定理性、否定情节、否定人物性格的创作原则;40年代美国实验电影在一片戏剧电影美学的颂歌中坚持了现代主义的探索,对电影结构和表意的不确定性进行尝试;50年代,西方社会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后迎来了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旧的艺术与道德规范遭到质疑,新的哲学流派与思潮应运而生,在这些流派与思潮中,对电影艺术产生最普遍和最深刻影响的,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现代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的电影样式,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在电影创作观念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出与传统电影截然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们描述为以下几点。
(一)更真实、更个性、更内化
现代电影在表现银幕与现实的关系方面普遍追求直观的真实,力图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场景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传统电影创作是努力让观众对银幕景象“信以为真”,那么现代电影给予他们的真实感受则是心灵上的共鸣,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共逶的心理感觉,是荒诞的意念、莫名的情绪、杂乱的联想和病态的幻觉,而对于这些内心感受的表达又是丰富多彩和极具电影创作者个性特征的,因而又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我们将在对现代电影的分析中看到,这一时期的著名的电影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体现了对人生和电影艺术的独到理解,每一部作品都是他们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心创造。
(二)互动的、主动的
从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电影主张尊重观众,与观众共同创造。在对现代电影的观赏过程中,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导演作出的结论和传达的思想,而是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态度出发,主动对影片做出仅属于自己的判断。现代电影中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早在威尔斯的著名影片《公民凯恩》中就让观众清晰感受到,或许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公民凯恩》被称作是现代电影的先驱之作。
(三)更独立和自主的艺术
从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来分析,现代电影既摆脱了早期电影对文学作品和舞台戏剧的简单模仿或照搬,也冲破了传统电影中戏剧构成方法对电影叙事的限制,而是在不割裂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的基础上日益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广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我为主,更加自如地运用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以促进电影的样式、风格、结构等多样化发展。
(四)非情节与非理性倾向
现代电影在创作方法上表现为非情节和非理性倾向。影片常常以生活流和意识流取代或打乱传统的情节结构,在叙述方式上完全打破时空界限。把现实、想象、回忆、梦境、潜意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深刻揭示被社会扭曲和变形了的人的精神世界。尽管这些非情节和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有时让观众感到接受与欣赏上存在阻碍,但它体现了创作者们对于现代生活的理解,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所指出的那样:“从本质上来看,现代主义主张采取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观的方式来讲述电影故事,由于生活缺乏结构,因此产生了没有结构的影片,它们探索某些有趣的现代人物的生活所表现的现代精神。随意漂流和没有方向的形象反映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五)个性化的视听处理
现代电影打破以传统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在电影编剧、摄影、音响处理、剪辑技巧和演员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现代电影倾向于编导合一,以便更充分把握和驾驭影片的主体和风格。电影编剧常常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许多台词只有在实际拍摄时才最后根据实际效果或即兴灵感确定。在影片摄影方面,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真实自然的背景和光效,灵活运用摄影机,特别是手提摄影机使得现代电影更加自如便捷,表现领域和场景更为开阔和多样,大量运用跟拍、抢拍和长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拍摄方法,赋予影片一种自然、逼真、偶发的纪实风格。在电影剪辑上,现代电影打破传统束缚,有时更是打破影片画面恪守的流畅原则,时空表现更为灵活和随心所欲,运用跳接和快速剪辑取消了传统的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手法,有些导演更是发挥了长镜头叙事的纪实性,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
西方的现代电影运动,使世界电影焕发出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使世界电影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这场电影运动也影响到了东方电影的发展。日本的新浪潮电影运动、香港新浪潮电影和台湾新电影以及中国新时期的电影创作,都是在这一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它使世界电影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使各民族电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使世界电影色彩纷呈、灿烂辉煌。
最后,在总结电影发展演变趋势时,必须再次强调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企业和商业形式。与其他艺术相比,它有极强的商业性。在国际商业电影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好莱坞式的商业影片。因为它结构完整,通俗易懂,情节动人,有极强的娱乐性,因而惊险片、打斗片、恐怖片、爱情片、科幻片这些类型样式总能找到市场,找到观众。而以上所说的有一定艺术追求的影片只是凤毛麟角,但它们是电影艺术中的精华。它们在电影语言上的创新推动了电影美学向深层发展。它们在电影美学上的发现主导了电影发展的方向。由于电视的发展,电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电影越来越向拍摄豪华巨片的方向发展,这种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美元的投资使得导演在艺术探索方面要冒更大的风险,但也使电影公司不得不起用最优秀的导演来主持这种巨额投资的影片拍摄。因此既重视影片的观赏性,又有一定程度美学追求的影片成为近20年电影艺术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电影业逐渐成熟的一种标志。
百年电影史是由全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辛勤创作汇聚而成的,西方电影在其中起了主导的作用。中国电影、印度电影、日本电影、苏联电影,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拉美电影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电影。继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金时代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苏联电影有20年的沉默期。50年代随着文学艺术的解冻,苏联电影又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艺术家冲破个人迷信的束缚,突破各种人为的限制,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影片。在形式上苏联电影从封闭式的戏剧结构中跳出来,对西方现代电影的手法兼收并蓄,取其所长,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如非情节化电影、诗电影、散文电影、思考电影、纪录电影、哲理电影等。丰富的形式技巧加上深厚的俄罗斯文化的传统以及粗犷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使苏联影片威震世界影坛。诸如此类的贡献为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增添了活力。在新世纪开始之时,这门伴随着人类度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年青的艺术还在不断地发展,它将以其独具的魅力迎来新世纪的曙光,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