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学艺术与精神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属于精神意识的文化创造和生产,属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范畴。新中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建设、繁荣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北京文学艺术,积极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北京市的领导和首都的文学艺术家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和文艺方针,积极参与对旧文艺的改造和新文艺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全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云集北京,一系列重大的文学艺术活动和会议在北京举行,使北京的文学艺术具有了首都的视野,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全国性的水准。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的北京文艺事业,普及了首都文艺工作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其间虽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变化历程,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首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了应有的贡献。“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全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黯淡和灾难,首都北京的文学艺术领域更不能幸免于难,文艺的极端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导致了首都文学艺术生态的彻底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都文艺界开始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文学艺术开始复苏和发展。1979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开创了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和首都文学艺术的新局面。邓小平的讲话站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文学艺术事业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申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要求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成为了新的历史时期指导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指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的文学艺术事业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化共同发展的态势,思想活跃、成果丰硕、人才辈出。新时期的北京文学艺术发展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等的各个方面,始终在某种程度或某个方面保持领风气之先的发展态势,繁荣了首都的文学艺术,共同参与和建构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成为90年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北京市文艺战线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指导下,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繁荣艺术生产,加强对文艺队伍的建设和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创作出众多的优秀作品,举办了异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繁荣首都文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1995年起,北京市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推动了文艺精品的创作。同时,进一步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提高群众文艺生活的质量,丰富首都精神文化生活。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波涛汹涌,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巨大进步,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变革,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北京文学艺术在弘扬主旋律、走向全面繁荣的同时呈现出新的变化,多元化、大众化、市场化等特征日益明显。新世纪的北京文学艺术,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不断拓展文学艺术的多样性空间,在坚持正确文艺方向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学艺术的新方法,在努力建构精神文化价值的同时勇于面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推动北京文学艺术的新发展和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