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风(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为校书郎。后举弘词科,授汜水县尉,迁江宁令,后贬龙标尉。安史之乱时回乡,过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诗风格雄浑,格调高昂,尤长七绝,也有针砭时政及描写宫怨的作品。与高适、岑参等同为唐代边塞诗人代表。原有诗文集,已散佚,《全唐诗》收其诗四卷。

昨夜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春宫曲

唐·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释

春宫曲:也作《殿前曲》。

风开:风吹开(桃花)。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深宫女子忧思闺怨的抒情诗。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故事发生地点和时令。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起笔两句看似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暖花开、明月高悬的春夜美景,其实寓情于景、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比兴的写法。而上联中出现的月亮,对于一般人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而诗人在这里却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为什么呢?因为未央宫正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诗中女主人公身为一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看似无理,但却蕴含着浓浓的伤情。

下联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新人(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就此而发。此时特意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开头便点明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冻伤新宠,所以特赐锦袍,可见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盛可见一斑。另外,由“新承宠”三字,读者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却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悲苦、愁惨、怨悱之情状虽未明写,却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言已尽而味无穷。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字面上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上联切题,点明时令和地点;下联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这首诗虽然通篇都在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正反衬相结合,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实结合,言近意远:看似无怨,怨至深;看似无恨,恨至长。这一弦外有音的手法,真可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背景

天宝(742—756)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三千宠爱于一身”。其事与汉武帝宠幸卫子夫相仿。诗人有感而发,作此篇,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名家点评

〔清〕黄生:“昨夜”二字,直贯到底。着“昨夜”二字,便知出望幸者之口,语脉深婉,不露怨意。(《唐诗摘抄》)

〔清〕宋顾乐:只直写去,而叹羡怨妒,一齐俱见于此。(《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大漠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从军行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半卷:形容红旗微收的状态。

辕门:军营的大门。

吐谷浑:古代少数民族名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场两军交锋的军旅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开篇的景物描写奠定全诗的气氛。“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造成已近日暮的感觉。但这又不光表现气候的恶劣,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诗中的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险恶的自然条件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抢进,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箭在弦上。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读者的悬想和所有情绪都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军队还在中途,捷报便已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军首领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细思又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前文为后文张本,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从侧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手法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增援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免了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的平板单调,并且扬长避短。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等恶劣条件下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结果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腥风血雨沉重痛苦,而是剑走偏锋,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去体味、遐想。这一切要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可想而知,诗人的功力可见一斑。

背景

本诗根据唐军在洮河北与吐谷浑部的一次夜战创作。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江宁《从军》诸首,大都戍卒旅情,独此有献凯意。亦乐府所不可少。(《唐诗解》)

〔明〕周珽:战捷凯歌之词。末即歼厥巨魁之意,谓大寇既擒,余不足论矣。横逸之气,壮烈之志,合并而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宋顾乐:《从军》诸作,皆盛唐高调,极爽朗,却无一直致语。(《唐人万首绝句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