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做大 华为做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华为之道”——一种神秘的力量

(一)自创管理教派的“坛主”

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华为,意想不到地打败了众多国际电信巨头,在全球电信市场纵横捭阖,其业绩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人们纷纷打探华为有什么背景,背后有什么支持力量?

有人说,这是拜赐国家的进步、制度的变革。

然而,华为资深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博导田涛与吴春波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天空下,中国曾经有过的400多家通信类相关企业大多不复存在。即使在深圳特区这方宝地,20多年来最具中国品牌价值的6家企业,除华为之外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万科地产等均从国有体制脱胎而来,从完全的“民营”小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并不多。但是,华为却貌似“揪着自己的头发冲出了地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历尽艰辛,遭受了种种磨难,终于一路风雨走了过来。而华为的意外成功,令人充满了好奇、猜测、质疑。

目前,国际化的华为在全球拥有18万员工,这18万真正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为人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经受过入模子的锻造、斯巴达方阵的锤炼、管理三要素的洗礼,但是他们的个人意志凝聚在一起并形成了坚强的力量,他们的潜能得以集中迸发。虽然华为精神领袖任正非一贯低调行事,拒绝媒体采访,没有公关部门的形象打造,但却始终具有至高无上的个人权威,而且30年来长盛不衰。

任正非的《从“哲学”到实践》为人们揭开了谜底:“什么驱动力使华为成功?那就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描述的利益驱动力,驱动了全体员工的奋斗。这是一场精神到物质的转移,而物质又巩固了精神的力量……”

华为顾问田涛、吴春波指出:“西方有媒体评论,任正非把华为宗教化了,任正非是这个商业帝国的教父。如果不带贬义的话,这段评论有一定道理。任正非从骨子里就不是一个模仿者,所以他几乎一生与孤独为伍。虽然没有明言,但其实他从本质上不完全遵循传统教科书的管理理论,他是一个自创‘教派’的坛主。一方面他是个‘冥思者’,长达几个月几年地执著思考某个观点;另一方面他又善于与高层团队、外部专家、客户、学者等进行反复沟通,在信息充分开放的环境中完善自己的思想,使之成熟并且体系化。”

(二)华为成功的秘笈

任正非是一个善于忖量、富有思想的企业家。30年来,任正非虽然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他正式或非正式,公开或私密,系统或零散地表达过关于华为发展的无数观点,累计的文章、讲话稿、会谈纪要等超过数百万字。可以说,正是这些如珍珠般串接起来的碎片化理念火花、思维钻石形成了任正非思想——任正非企业管理思想体系。

在“任正非思想”的指导下,华为“游击队”从广袤无垠的“青纱帐”发展而来,逐渐壮大成攻城略地的“正规军”。他们不仅“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且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入五大洲四大洋,与世界巨头叫板、过招,一跃成为国际化企业。

如今,华为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者,更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典范。

“任正非思想”是华为团队的精神武器、独门武功,这正是华为有别于中国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的根本所在。重要的还在于,在华为这个思辨色彩浓厚的现代工业组织里,“任正非思想”是华为军团的灵魂所在,总是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在田涛、吴春波所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这样著述:华为的成功是企业管理哲学的成功,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任正非说:“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资源,我们除了拥有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一切进步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别人。”“制度与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不是上帝……”这即是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我可以告诉你,释放出我们11万员工的能量的背景是什么?就是近20年来,华为不断推行的管理哲学对全体员工的洗礼。如同铀原子在中子的轰击下,产生核能量一样,你身上的小小的原子核,在价值观的驱使下,发出了巨大的原子能。”

“企业管理哲学”代表着顶层的“形而上”设计,这是任正非等少数人的特权。他和他们必须天马行空,多务虚少务实,勤于思考思辨,仰视星空,着眼于未来。“方法论”是制度的建设与架构,这是高层管理者全力关注的问题。领袖是务虚主义者。管理层代表着“功能派”,他们必须将企业领袖的哲学思考具体化、技术化以至于固化。

30年后的今天,回头审视任正非的一系列讲话、观点,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他的基本思想从未改变过,这即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正如任正非所言:“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

这即是华为所一贯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这三句话、六个字让任正非和他的高层领导集体反复体悟、咀嚼了30年,并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以至于成为华为有别于任何企业的文化胎记,称得上是一部华为成功的秘笈。

(三)悟道、布道、践道、殉道

“任正非思想”形成的过程,被田涛、吴春波称之为:悟道、参道。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样描述道:“悟”与“参”,岂是那么容易?其中浸透了成与败的总结,长期不殆的阅读、交流与思考,以及精神上的炼狱般的折磨。而且还必须有节制。思想家与精神病人的相同之处在于思想细胞的高度活跃,区别则在于:前者善于管理自己的妄想,而后者永远不能约束自己。

田涛、吴春波为此判定任正非做到了“悟道、参道”。所以他始终处于思考状态,但并没有癫狂。相反,在思想被实践的过程中,任正非又倡导了修正企业管理哲学与实践的一门“工具哲学”:自我批判。任正非讲,变化是永恒的,所以观念也要随之改变,思考一刻也不能停息。换个角度讲,华为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任正非多年来所倡导的自我批判的文化,从上到下,无一例外,无一人例外,任正非本人即是自我批判的表率者。

田涛、吴春波对“布道、宣道”进行了精辟阐述:思想的传播是牧师的任务。但任何一座教堂的教主首先是悟道的先行者,同时也必须是虔诚的布道者。任正非便是“华为之道”最富蛊惑力的传播大师。他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等文章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他在公司内部的每一次讲演、发言都能潜移默化地起到“洗脑”(华为人语)的作用。而他与客户、一些国家的政要、商界巨头们的交流,每一次也都给对方留下关于华为的深刻印象。

任正非反对“口号治企”,崇尚以系统的价值观统领团队。所以,在华为有多种方式,包括新员工培训,专项培训,各类务虚会、业务会议等,都不忘强调和宣讲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不厌其烦、大大小小的管理者诵经般的灌输,万变不离其宗的反复强化,其结果是,十多万人的队伍,几乎清一色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出身个性迥然不同,但血液中全都流淌着相同的商业价值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商业奇迹、思想奇迹。

关于“践道”,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是如此介绍的:华为不是教堂,不是哲学沙龙,也不是坐而论道的商学院。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需要落地生根,需要结出果实。所以,实践与应用的企业管理哲学是要下大力气的。

田涛、吴春波研究发现,首先,“道”与“术”的建设在华为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华为推崇艰苦奋斗,但相对应的功能设计是:共享——工者有其股,让奋斗者共同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渐进——也是华为管理的一大特征。任正非反复讲,保守是个好东西,不能总是变革与创新。一个组织的成长一定要保持行之有效的东西不变,也许它的效率略低一些,但稳定的总成本也会低一些。总是折腾的企业随时会垮掉。专注——耐得住寂寞,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已是十分不易。而抵挡诱惑,尤其是在各种机会纷至沓来之时,保持专注,坚守定力,更是十分困难。华为把这一条写进《华为基本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约束决策者们的冲动。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理论教学、企业管理咨询和企业发展调研的田涛、吴春波总结道:实践企业管理哲学不仅是“术”的支撑。也就是说,企业的激励机制、决策流程、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固然重要,但领袖们的决心、勇气、自觉性、奉献精神等也绝不可少。主教、牧师们要悟道、布道,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还必须身体力行去践道、行道,并且以毕生的激情去殉道。而任正非正是把他的全部生命注入华为,这座他搭建了30年的“商业教堂”。所以华为成功了,而任正非却是个痛苦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