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现金流与产业模式
如图2-1所示围绕着大数据服务的资金流动状况,主要分为筹款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大数据作为新型的IT,其产业链涉及IT行业的几乎全部元素。从OSI的七层模型往上走,包括数据中心,机房机架,硬件设备(路由器、交换机、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管理、监控体系,操作系统及各种各样的应用。相比于云计算,大数据侧重于与业务的融合,用户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如图2-2所示为大数据技术的内涵俯视图。其实是很简单的,共分三部分:第一产业——工厂基础设施(图中左上角);第二产业——大数据基础工具(包括管理工具和分析工具,图中右上角);第三产业——大数据服务(包括应用服务和运营服务,图的底部)。
图2-2 大数据技术内涵俯视图
如果你所从事的活动,没有直接地或间接地出现在图2-1和图2-2中,那你就不在大数据的产业链中。
图2-3展示了一个细化的大数据业务产业链。从技术角度看,这条产业链上可能的技术进展将会发生在以下领域:
图2-3 大数据产业链
● 数据中心土建
● 电力、冷却、UPS
● 网络带宽
● 网络设备
● 服务器
● 存储硬件设备
● 基础管理软件
● 操作系统
● 系统软件
● 中间件
● 消息交互的协议
● 大规模自动化部署
● 监控与预警
● 集群交互
● 新的应用架构
● 新的编程语言
面对大数据,各种“×××大数据”“×××联盟”应运而生,这其中不乏落入完全伪义的大数据概念之中的。更有甚者,打着大数据的旗号,成立区域联盟,俨然成了传销。还有在大数据的热潮中,借着“双创”的名义,数不清的“项目”、创业公司拔地而起。这些和大数据有关系吗?有意思的是,有些能人不仅忽悠了别人,最后连自己也被忽悠了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聪明人”不管项目做没做成,只管自己钱袋袋里装得满满。这种状况不利于大数据的发展,我们需要透过名称看本质,也就是需要看清这些项目在大数据服务现金流和大数据产业三梯队(图2-1,图2-2)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于2017年8月发布《2017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大数据产业链可以粗略分为三层:基础支撑层、融合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其中基础支撑层是大数据产业链的基石,是极其重要的核心层;融合应用层则支撑起大数据产业的未来发展;数据服务层主要是以大数据应用为中心来提供辅助服务。该白皮书指出基础支撑层2016年的规模为1335亿元,当时预计2017年能增长68.2%,其规模将能达到2246亿元,到2020年规模将达10700亿元。融合应用层2016年的规模约为13000亿元,当时预计2017年能增长30.7%,其规模将能达到16998亿元,到2020年规模将达38000亿元。数据服务层2016年规模为202.9亿元,当时预计2017年能增长60.6%,其规模将能达到326亿元,到2020年规模将达1350亿元。也就是说,根据白皮书的预计,2020年中国的大数据产业链的总规模将达50050亿元,相比2016年的14537.9亿元增长约344.27%。
同时白皮书还指出当前国内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大数据交易市场、大数据企业管理、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混乱等问题。为了能在2020年达到白皮书预期的50050亿元的目标,就必须要大数据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企业(Player)共同发力。
面对IT行业新的挑战与机遇,各传统IT企业都在结合自身能力特点进行战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