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消费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与发展趋势
1.3.1 消费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
1.加强消费品安全监管落实产品标准是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
消费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大事。从消费者各类投诉、产品安全事故多发、大量产品召回可以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进步的发展,消费品种类繁多、科技含量加大,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消费品的安全问题留下隐患,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消费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技术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对产品的性能、规范、检查方法、包装、储运条件等都有明确的具体规定,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有基本保证。对此,加强消费品安全监管,市场准入许可,生产标准执行,及早发现问题,减少产品技术安全事故特别是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依法执政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产品生产企业利益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许多情况下,一件事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纵横交错的发生背景。如汽车交通事故。如何确认事故产生的真正原因,如何甄别是否是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如何界定事故的责任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可以通过在产品生产、市场流通、售后维护服务、医疗救护等更广泛的范围内查询、追踪某一类产品或某一批型号产品是否有造成各类事故或不良影响的事实,探究原因,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产品生产者负责。对于经过统计分析和定位产品缺陷的,可追溯产品的性能及安全隐患,确认产品生产者责任,依法要求生产者履行责任,最终达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排除产品质量原因的,则起到保护生产企业的作用。
同时,产品生产企业还可借助于政府职能机构的消费品安全监管,不断发现产品新问题,进而改进和消除产品缺陷,促进产品技术的提升与产品的升级换代,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是监督产品生产者履行企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消费品安全问题,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分清责任,减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安定。缺陷产品召回是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赋予政府管理者的新职能、新挑战。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所发现消费品存在的缺陷问题,监督生产责任者是否按规定实施主动召回,或将实施强制性的责令召回。监督其产品召回信息的公开披露、召回工作的组织实施、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等,确保把解决产品缺陷、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问题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激发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已变得不现实。能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其中有生产的技术问题,也有管理者的管理问题,更有经营者的社会道德与诚信问题。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某些经营思想不端正的企业就可能生产劣质产品以降低成本,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名优产品价格出售,等等,这些行为都会损害消费者的人体健康安全和经济利益,也有害于名优产品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声誉,形成不正当竞争和影响社会及市场的稳定。由此,必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消费品安全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严格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和谐社会的建立。
4.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是减少产品伤害损失与防范风险的需要
生产者生产相对安全的产品是其义务,但是生产者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生产完美无缺的产品。由于人的局限性、技术的时令性、物质的自然性等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产品不可能毫无风险。由于产品缺陷来源于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而政府职能部门基于管理地位、信息资源、财政资金支撑的多种优势,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更准确、更真实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并通过对消费品质量安全性的风险评估,就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品安全信息警示。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产品安全知情权,才能有效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消费品,才能防范产品因缺陷问题造成更大范围或更多的产品伤害事件发生。
5.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是应对国际贸易和保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商品贸易已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执政党的国际形象,也影响到民族工业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仅把缺陷产品召回作为商品进口的必须条款,甚至借助于“安全标准”变相作为一种技术壁垒实施贸易保护或是作为“惩罚”措施的借口。借鉴美国政府针对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民事罚款,保护本国利益的经验,缺陷产品生产企业可能面临的诉讼包括:①缺陷产品事故可直接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而引发民事诉讼,这些案件的起诉都将是个人伤害;②对购买了缺陷产品但没有发生任何事故的所有消费者给予的产品赔偿(包括退回、免修、调换、优惠服务及经济补偿等); ③一个国家或其地方政府可依据该国的《消费者保护法》等相关制度,通过检察官提起诉讼,实施市场保护惩罚性赔偿;④以国家政府名义进行刑事诉讼,由政府启动国家对进口产品生产国的刑事案件调查,如果有相关情节发现,那么将启动针对生产机构相关人员的刑事诉讼;⑤金融机构(如证监会)对该企业(上市公司)的诉讼,如发现任何隐瞒问题,没有向投资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或者误导性地公布了财务数据,那么金融机构可将向该上市公司提出民事诉讼。因此,实施消费品安全监管是应对国际发展形势,保护国家利益和保护民族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3.2 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发展,有着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制度化
不断构建和完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细化产品标准与规范,结合形势发展,适时补充出台管理制度。如日本2007年5月开始实施的《生活消费品安全法》,对产品安全信息的公布、认证制度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该法规定:生产企业或进口商有义务将生活用品引发的重大事故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同时,为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向社会公开事故信息。其修改后该法还规定,对一些原因不明的事故,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作出评判或鉴定后,连同产品信息和事故原因一并向社会公布。但是,对一些特殊产品,如热水器、取暖器等使用煤气和石油的产品,即使是事故原因不明确,也要随时向社会公布该产品的详细信息。经产省制品安全课说,如果连续发生消费者使用不当引起的产品安全事故,为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也要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2.专业化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授权赋予专向管理职能,成立专业技术组织机构,确立专业、权威的检测认定机构。如美国1972年依照《消费品安全法》设立的“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并有约500名雇员,其总部和实验室均坐落于美国马里兰州,并有大约100个办事处分布于全国各地。又如日本的经产省,2007年为了加强产品安全管理的力量,在原设了制品安全担当审议官和规划官两个职位,又将制品安全课的人员编制从25人增加到33人。这类专业组织机构还有法国的“消费者安全委员会”,澳大利亚1995年成立的“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品委员会”等。
3.信息化
充分发挥电子化、网络化优势,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信息采集、信息公开、社会监督提供便捷。如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id Alert System for non-food consumer products, RAPEX),是一种用于通报食品以外的危险消费品的快速预警系统;美国国家电子伤害监测系统(National Electronic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NEISS),是一个负责统计产品伤害、监测和跟踪的系统。英国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则可以追溯到1978年,它以家庭事故监测系统(HASS)和休闲事故监测系统(LASS)为主体,重点收集全国各地一些有代表性的医院急诊室的数据。
4.国际化
基于产品贸易的国际化,消费品安全监管已变为全方位跟踪一个国家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产品技术、产品生产主体全面情况的重要方式,以便追溯生产国商品责任生产主体责任,并已逐渐成为国家之间贸易交往、产品进出口争取优势地位、实施贸易制裁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
特别是从消费品安全信息共享的角度来看,包括所有欧盟成员国和一些欧盟经济区域国家在内的近30个国家加入了欧盟的RAPEX系统,从而实现了国家层面上的信息共享。美国与15个国家签署了《产品安全协议备忘录》,通过这些协议可以共享消费品安全方面的大量信息并及时开展联合行动。
2008年5月,ISO/PC 240“产品召回项目委员会”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ISO/COPOLCO)提议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可见,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