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会计核算的八大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的指导思想和衡量标准。在会计假设所制造的会计环境中,对会计核算的相关信息和核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需要遵循以下八项会计核算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2.5.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即要求会计核算需以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其结果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5.2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注意各个相关方面的信息需求,力争核算的结果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三条中明确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2.5.3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可读,相关的业务说明也要简单明了;不仅自己现在和以后能看明白,也要让他人在当期和后期能读懂。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2.5.4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应使会计信息前后一致,具有可比性。这就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使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和处理方式,这样才能使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2.5.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更注重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并以此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在会计核算中,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就应按此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多学一手 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在其租赁合同期内,虽然并没有该项固定资产的法律所有权,但由于企业控制了该项资产的使用权及受益权,故而能在租赁合同期内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2.5.6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将那些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重大的资源,单独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对于那些相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予以合并反映。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七条中明确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5.7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减少或预防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之所以称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在面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时,应当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做到如下几点:
● 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 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
● 提醒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或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 尽量规避风险,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八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5.8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讲求时效,经济业务发生后,应当及时处理,以便会计信息可以及时更新,并及时得到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