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天为什么叫春节
正月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大街小巷悬灯彩,炮竹响连天……”听着这首欢快喜庆的《拜年》,过年的气氛扑面而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期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张灯结彩、吃年夜饭、走亲访友,别提多热闹了。可是新年的第一天为什么叫春节呢?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风景秀丽的定阳山下,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村头山坡上有一间小石屋,小石屋的主人是一个名叫万年的小伙子。万年家境贫寒,以采药打柴为生。那时候还没有节令节气,百姓不知道该哪一天播种又该哪一天收割,日子过得乱糟糟的,收成也不好。万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制定一个准确的节令。可是,该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去山上打柴,坐在树荫下休息时,看着树影在太阳底下一点一点地移动,他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用树影的移动来测时间的长短啊!”于是他制作了一个日晷(guǐ),通过测日影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并不是每天都是晴天,老天爷有时阴天下雨,有时大雾弥漫,这些时候日晷就无法起作用了。于是他准备再做一件计时的器具,让它没有太阳也可以起作用。有一天,他上山挖药,口渴了来到泉边喝水,泉水从崖上滴落下来,发出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他望着滴滴答答的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子之后,药也不挖了,他飞快地跑回家画呀画,做啊做,终于做成了一个五层的漏壶。从这以后,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测日影,望漏壶。慢慢地,他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规律:每隔三百六十多天,白昼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其实不止万年一个人在为节令的事着急,当时的国君祖乙也常为节令失常而苦恼。于是他召集百官,一起探讨节令失常的原因。有一个节令官叫阿衡,他为了讨好天子,就说是因为人们得罪了天神,所以节令才会混乱,唯一的办法是设天台祭拜天神,这样才能得到天神的原谅。祖乙听信了他的话,就虔诚地斋戒沐浴,带领百官去祭坛祭祀,并传令全国各地都设祭台祭天。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祭拜天神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要捐款,又要服役,真是苦不堪言。万年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他毅然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
万年见了国君祖乙,把自己长期观察得出的日月运行的周期和冬至的时间告诉了他。祖乙听了喜出望外,马上下令在祭坛前修日月阁,建日晷台,造漏壶亭。另外又派十二个童子给万年当助手。万年让六个童子守着日晷,六个童子守着漏壶,认真记录,并按时向他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询问制定年历的情况。当阿衡登上日月阁,看见天台的石壁上刻着这样几行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他心里顿时又是惊奇又是害怕。他想:这个万年果然厉害。国君以后肯定会重用他,那这样谁还听我阿衡的话啊?他越想越害怕,于是决定除掉万年。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用重金请到一个善于射箭的刺客,阿衡摆上酒宴,两人喝得很痛快。喝完酒后刺客就向日月阁奔去,可是日月阁周围有很多卫士守着,刺客没法走近。于是他只好在远处架起弓箭向正在观星的万年射去。谁知这个贪杯的刺客喝得太多,眼前恍恍惚惚,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下了,他的助手们大叫起来——“抓刺客”。卫士们听到喊声马上出动,酒还没醒的刺客晕晕乎乎地被带到国君面前。
祖乙马上将阿衡关进监狱,又立刻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十分感动,他指着申星对祖乙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今夜交子时,旧的一年就结束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请君主定个节日吧。”祖乙很赞同这个提议,说:“春天是一年之首,就把每年的第一天叫做春节吧。你进入日月阁后呕心沥血制定出太阴历,实在是劳苦功高。现在你又被奸人暗算,请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初步制好了,但还不十分准确,年尾还剩一些时辰,如果不把它们定准,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过后肯定又会错历。我肩负百姓的期望,深受天子之恩,定当献身日月阁,细心推算,把年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精心观察,仔细推算,把年尾剩余的时辰积日成月,用闰月的方法补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去祭坛祭拜天神,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了太阴历。这时的万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胡须雪白的老爷爷了。祖乙深受感动,于是把太阴历改名为万年历,又封万年为日月寿星。所以后来人们也称过春节为过年,春节期间还在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着新的一年添福添寿。
【博闻馆】
春节源流探秘
古代人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也称元日、元辰、元朔、岁首、新正、岁祚(zuò)、三元等。但是,夏朝、商朝、周朝对元旦的日期设定都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规定以孟冬十月为正月。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正”字本来是念第四声,可为什么“正月”的“正”念第一声呢?这还得从秦始皇称帝说起。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和“政”读音相同,为了避讳,秦始皇就下令全国将“正月”读作“征月”,后来一直沿用下来。到了汉代,汉武帝将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即“年”)。从此“年”的日期就固定下来了,一直到今天。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阳历)计时,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就变成春节了。看来,“过年”这一传统节日真是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古人过年主要是庆祝丰收。“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即有言:“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汉代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说道:“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可见“年”这一时间概念的起源是与庄稼的生长周期有关的。“过年”就是古人庆祝收获的节日。人们用新打的粮食酿酒做饭,聚在一起饮美酒吃美食,以此庆祝一年的收成,同时也借此休息娱乐一番,缓解一下常年劳作的辛苦。
春节到,欢欢喜喜过大年。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春节的习俗变得异彩纷呈: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倒贴福字、舞龙灯、祭祖敬神、放鞭炮、给小孩压岁钱、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旧的过年习俗逐渐淡去,同时又兴起了一些新的习俗,如看春晚、在饭店吃年夜饭、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等等。
现代社会,过年的习俗已经越来越简化了,过年的禁忌大多也被解除了,所以很多人都感叹,现在过年年味淡了。但我们不妨也乐观地想: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每天都可以吃得很丰盛,这不就是天天都在过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