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知识
“知识”这一名词最初来源于哲学领域,被认为是已经得到验证的信念[38],后被引入现代认知领域用来研究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在管理学领域,知识通常被视作一种情景信息、经验、观点和价值的动态集合,为吸纳新的经验和信息提供框架[13]。Guralnik[39]进一步提出“知识是经过组织的信息,其作用是辅助问题分析和作出决策”。这一定义强调了知识的效应,同时强调知识是经过人脑的认知加工过程的信息。Lee根据知识的呈现性特性,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无法以语言、符号与文字表现)、外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符号或文字表现)和内隐(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用语言、符号与文字表示,但并不是很明确的知识)[40]。Joshi等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分为内隐性知识(难于理解和解释)、经验型知识(可以用文字传达)、可变性知识(可由文字或数字等信息来传达)、观念性知识(对特定现象的理解能力)、程序性知识(按照一定程序获取的知识)和镶嵌性知识(包含在不同情境下的知识)[41]。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认为,知识是一个动态集合,其要素是经过组织的事实、观点、信息等,可以在个体之间传递,用于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知识的范畴即包括可以用语言、符号及文字表现出的显性知识,也包括难于理解和解释,但是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接触来转移的隐性知识。
1.4.2 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通常指知识的拥有者将拥有的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的知识传递过程[42]。Nonaka等[15]认为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经历了内隐向外显,最后又流向内隐的知识循环转化方式。
学者们对知识分享的概念虽有较为统一的共识,但对于知识分享的外在行为方式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部分学者根据知识分享的本质属性认为其外在行为方式是知识共享[43],知识分享就是共享知识,通过共享最终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传递。也有学者根据知识分享的传递过程将其外在行为方式定义为知识交易,认为知识分享是一种交换的活动,透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对谈来完成信息交换和知识的分享[44]。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应用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分享行为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部分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分享常表现为知识贡献,网络个体通过网络成员间的交流互动,将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经网络平台传递给其他需要的个体[21][26]。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认为,知识分享的本质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向接受者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外在行为方式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知识交易行为、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共享行为。
1.4.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
传统的企业产品创新多由企业围绕产品独立自主完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技术环境的日益复杂,这一创新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由用户、供应商等外部资源组成的多组织协同产品创新逐渐被企业认可并获得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企业组织边界的大解放,用户的身份从传统的购买者变成了产品开发、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另一方面为多组织协同创新体中的客户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成为现阶段企业创新的重要模式。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customer collaborative product innovation, CCPI)是在用户创新和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户创新最早来源于1988年,冯·希普尔教授在考察了九个产业的创新情况后,发现在科学仪器、半导体等诸多领域,用户创新的比例高达50%以上,用户创新已经成为某些行业的创新源泉。自此,用户创新被实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用来描述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提出新设想或改进建议[45]。协同创新是在协同制造和开放式创新基础上延伸出的更复杂的组织创新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开展的政府、企业、研究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大整合的组织创新模式[46]。
目前,关于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定义并不统一,国内外文献中也经常被称为客户协同创新。大多数研究者并未对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区分,普遍认为,客户协同创新的着眼点主要在产品创新方面,因此,客户协同创新就是客户协同产品创新[32][47]。综合来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指产品创新中充分利用客户或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技能和产品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借助协同工作环境和各种工具和手段,通过使客户和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将两者的优势互补,激发其群体创造能力,从而开发出新产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