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语通用社会称谓语的语义演变历史
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一方面,社会变化影响语言系统,社会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语言内部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语言是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折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汉语称谓语以其数量庞大和种类繁多而著称。汉语称谓系统按照称谓词的词性可分为两大类:名词称谓系统和代词称谓系统。根据称谓词指称的社会关系,名词称谓系统分为以血缘或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和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称谓语系统。社会称谓语又分为通称和非通称。通称(也称泛尊称)指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可以广泛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称谓语。汉语主要有一般社会称谓语(如“师傅”“同志”“先生”“小姐”等),以及由亲属称谓语外化而来的拟(假)亲属称谓语(如“叔叔”“大哥”“大姐”等)两大类。其中,“师傅”“同志”这样的通称最为通用,不受性别因素的限制;“先生”“小姐”次之,受性别和年龄因素限制;拟亲属称呼“叔叔”“阿姨”等再次之,除了受性别和年龄制约,还要考虑辈分。非通称包括职衔称谓、姓名称谓等,不能广泛使用于一般社会成员。
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可分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共时研究考察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历时研究追寻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称谓语的演变(刘永厚,2010:90)。作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形式,通用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和变迁自然在各种社会变化面前首当其冲,而结果则是“或者改用新的称谓,或者启用旧的称谓,或者给旧称谓赋予新的内涵”(崔希亮,1999:644)。本章计划通过对六个通用社会称谓语进行纵向溯源和横向比较,旨在梳理其语义发展中的演变轨迹,着重探讨其语义演变历史及国人的称谓观念变迁轨迹。六个社会称谓语包括“同志”“师傅”“先生”“小姐”“老师”和“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