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刘邦为何最终崇儒
刘邦就是个没文化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从来也不否认,即使贵为九五之尊后,他依旧敢说自己没文化。不仅如此,他还敢这样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有文化者的不屑和蔑视。比如,他称儒生为“腐儒”,还对着儒生的帽子撒尿。然而,不久后,坐在龙椅上的刘邦,一改马上得天下的傲慢,对儒学表现出了高度的赞扬和敬佩。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汉太祖高皇帝一前一后如此大的变化呢?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割据,各个诸侯国间打得如火如荼,这时思想界也是百家争鸣,儒、法、道、阴阳等各家,都拿着自己的思想武器想要一展宏图。显然,这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在秦始皇一抹六国国王脖子后,儒士们更是欢呼雀跃,心想这下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著名儒生贾谊同志就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这似乎可以代表当时大多数读书人的心态。于是,他们也积极参与了新王朝的建设。相当大的一批儒家士人进入到秦朝政治序列之中,叔孙通、淳于越只是其代表者而已。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灭顶之灾很快就浇灭了儒生们的希望之火,焚书坑儒之后,儒家迎来了长久的沉默期。直到刘邦成为秦王朝掘墓人后,天下儒生们才又开始蠢蠢欲动,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他就是名叫郦食其的陈留儒生。
有一天,郦食其的一个老乡的儿子回家探亲,正好他在刘邦麾下当差,并且刘邦经常跟他打听陈留的豪侠贤仁。郦食其当时已经是个六十有余的花甲老人,但仍旧没有放弃扬名立万的夙愿,他对那位后辈说:“我听说沛公有雄才大略,这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
谁知,那位后辈直接给他泼了盆冷水,他对郦生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看来,刘邦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说法并非子虚乌有,这也说明刘邦当时真的是不愿见儒生的。
不过,后来的情况有所改变,因为郦食其这个儒生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不仅成功地将自己推销给刘邦,而且受到了刘邦的重用。先是他献策攻下陈留,使沛公的西征军获得许多粮草和辎重物资,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又建议刘邦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
汉殿论功图
然而,这时的刘邦对儒生群体的态度还是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这从一件事情就能说明,前面提到的秦朝儒生叔孙通本来打算以儒者的身份追随刘邦,谁知,当他穿着儒服来见刘邦时,就惹起了刘邦一肚子“邪火”。关于此,《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这个人还算是相当识相的,他心里盘算:“如今刘邦这厮正忙于打天下,肯定不会重用我这样的儒生的,我还是伺机而动吧!”果然,等到刘邦取得天下,登基称帝后,对与之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的粗野无礼难以忍受时,叔孙通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向刘邦进言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弟子共起朝仪。”
就这样,叔孙通携众儒生通宵达旦赶了一个多月,终于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规则。刘邦按照这套规则在长乐宫接见群臣,“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
刘邦一看,先前的一些粗野之人,如今个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又对自己俯首帖耳,恭敬有加。于是,他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由此,他对儒生的看法有些改变。
接下来出场的陆贾对刘邦转变对儒生的态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陆贾虽为儒生,但他却并不是因此而得到刘邦重用的。他个人也不是只知诵读的书生,而是极有才能的政治家。他从刘邦起事时,就跟随刘邦打天下,可以说是开国功臣,口才十分了得,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南越王向汉朝俯首称臣。
刘邦初定天下,陆贾意识到是儒学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于是常常有意在刘邦面前谈论《诗》、《书》,目的自然是引起刘邦的注意。于是,就引出了那段关于天下“马上得之,安能马上治之”的著名对话。
刘邦也不愧为一代英主,他当然听出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就命令陆贾著书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以及自古以来成败兴亡的道理。陆贾也真不含糊,一口气写下了《道基》、《术事》、《辅政》、《思务》等12篇,篇篇以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的经验教训为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流传后世的《新语》一书的由来。
刘邦每每听陆贾奏上一篇,都“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可见,此书真的是打动了刘邦。也许是涉及帝业千秋万代的事情,让刘邦开始意识到儒生的作用。于是,公元前195年,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帝王祭孔的先河,这也为汉朝后来的尊儒政策做了铺垫。
刘邦祭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