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尼罗河谷
文明的摇篮。
人类的历史等同于一部饥饿动物的觅食史,哪里有充足食物,哪里就会成为人类的家园。
尼罗河谷一定很早就已经闻名遐迩了。从非洲内陆到阿拉伯的沙漠,乃至亚洲的西部,都有人慕名而来,想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寻求一块立足之地。这些外来人口逐渐组成了一个新的种族,自称为“雷米人”或是“人类”。正如我们有时称呼美国为“上帝的祖国”一样,尼罗河谷的移民们的确应该感谢命运之神把他们带到了这一片狭长的地带。每年夏天,尼罗河谷都会被浅浅的河水所淹没,但待河水退去之后,农田和牧场上就会留下几英寸厚的最肥沃的土层。
尼罗河谷
在埃及,这条母亲河为千百万农民节省了许多辛劳,并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城市。诚然,不是所有可耕种的土地都位于河谷之中,但复杂的运河分支和杠杆式吊水设备可以把河里的水调去灌溉地势很高的平原,再通过细密的灌溉渠道输送到所有田间。
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祖先们把所有醒着的时间都用在喂饱自己和家人的时候,埃及的农民或者确切地说是市民,已经享有了一定的休闲时间。他们把这些闲暇都用于制作一些纯粹装饰性而毫无实际用途的东西。
不仅如此,埃及人更是突然间发现自己还有余力去思考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的问题。他们开始探究起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例如,繁星来自何处?是谁让雷声那么可怕?是谁在让尼罗河的水位定期涨退?而人类自己,这个明知超脱不了生老病死却还能幸福开心的脆弱动物,到底又是什么呢?
面对如此众多的疑问,有些人主动跳出来给予了自己的解答。这类人被埃及人称为“祭司”,他们作为思想的引领者广受民众的尊敬。他们知识渊博,承担着文字记载的神圣职责。他们相信人不该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要为将来打算,人死后灵魂将超越生存的世界,去向掌管人鬼的全能之神俄赛里斯[1]汇报生前的所作所为,然后等待他对自己的善恶作出评判。这些祭司反复地向人们强调死后面对伊希斯[2]以及俄赛里斯神的情景,导致埃及人逐渐把在世的日子当做是向来生的短暂过渡,连同热闹的尼罗河谷也变成了死者的栖身之所。
在冥冥之中,埃及人相信灵魂如果丧失了肉体这个尘世的躯壳,就无法踏入俄赛里斯神的神界。因此他们会在亲人死去之后,立刻把他的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尸体先是被放在一种氧化钠溶液里浸泡几个星期,然后再用树脂将体内填满。树脂在波斯语中叫做“木乃埃”(Mumiai),因此被树脂填充的尸体就叫做“木乃伊”。尸体的外面会用一种长长的特制白布包裹,然后再放入特制的棺材里等待最后下葬。埃及人的墓穴很像是一个真正的家,尸体周围会被摆上各种家具甚至是乐器(用来在等待时消磨时间),还放有厨子、面包师以及理发师的微型雕像(以确保墓穴的主人能享用到体面的餐食,避免不修边幅的状况出现)。
起初,这些坟墓是建在西部山上的岩间的,然而随着埃及人的北移,人们不得不在沙漠当中兴建墓地。由于沙漠里常有野兽出没,而且盗匪横行,所以墓地经常遭到破坏或者盗窃,搅得死人不得安宁,陪葬珠宝也跟着不翼而飞。为了阻止这种对死人的亵渎,埃及人开始在坟墓的地表盖上一个小石堆。渐渐地这些小石堆越来越大,因为富人总是想要比穷人的石堆更高一些,结果比谁最高的竞争日益激烈。最终拔得头筹的是公元前三十世纪的胡夫法老,希腊人称他为纪奥普斯。他的石堆高达五百多英尺,被希腊人称为“pyramid”(因为埃及语中的“高”叫做pir-em-us,即金字塔)。
修建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占地超过十三英亩,相当于基督教最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面积的三倍。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十万多名工人从尼罗河的对岸把所需要的巨石拉过广袤无垠沙漠,再吊放到正确的位置上(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至今还是一个谜)。法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实在是巧夺天工,他们所修建的金字塔密道无比狭窄,四周更有千万吨重的巨石包围,然而至今都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变形。
[1]古埃及冥界之神。
[2]古埃及神话中母性与生育之神,俄赛里斯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