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小西瓜黑星病
症状 又称西瓜、小西瓜黑霉病、叶霉病,低温多雨年份发生,可造成一定损失,在西瓜、小西瓜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染病心叶枯萎,造成全株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3mm小斑,外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不受叶脉限制,黄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色渐淡,变薄且脆,四周的黄色晕圈趋于消失,常呈星状开裂,易穿孔脱落。茎蔓染病,产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的黄褐色凹陷斑。果实染病,初生暗绿色凹陷斑,有褐色胶状物溢出,病斑呈疮痂状,多龟裂,病果不腐烂。湿度大时,受害的各部位均可长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西瓜黑星病病叶上的星状开裂斑
瓜枝孢分生孢子梗(左)和分生孢子
病原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is et Arthur,称瓜枝孢,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枝孢属。产孢适温18~24℃,低于15℃或高于30℃不产孢,相对湿度100%时产孢量最多,相对湿度低于90%则不产孢。分生孢子在5~30℃均能萌发,20℃为最适萌发温度。分生孢子萌发必须在水滴中,否则即使湿度达到100%也不萌发。除危害西瓜、小西瓜外,还危害南瓜、甜瓜、西葫芦、冬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表或土中越冬,翌春西瓜、小西瓜播种出苗后,遇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及雨滴溅射传播到西瓜植株上,萌发后产生附着孢和侵染丝直接侵入,也可产生芽管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该病扩展蔓延。种子带菌也可进行初侵染,田间黄瓜上的黑星病菌也可成为初始菌源。浙江4月下旬就见发病,5月上中旬、气温17~20℃,该病进入盛发期,每年梅雨季节,雨日多,降雨量大,气温低于30℃,病害继续扩展,进入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后,随高温天气到来,该病扩展渐趋缓和直到停止扩展。生产上雨日多、雨量大、湿度高易发病和流行。每年5月和6月旬降雨5天以上,降雨量高于30mm或月降雨日多于15天,雨量超过100mm,病害就严重发生。连作,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留种地,采无用病种子。②种子处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2h,均有效。③实行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④加强管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用无病土育苗;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⑤保护地要注意保温降湿,防止湿度过大,可减轻发病。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2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25%乙嘧酚悬浮剂8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