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典型病虫害防治图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桃园常见害虫种类及其防治要点

一、主要靶标害虫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一)桃蚜

桃蚜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赤蚜、菜蚜、烟蚜,是桃树的主要虫害,对油桃为害尤为严重。除为害桃树外,桃蚜还为害李、杏、梅、樱桃以及烟草、白菜、茄子、菠菜、三色堇、菊花、夹竹桃等多种作物,寄主十分广泛。

1.形态特征

在长江流域,一年中桃蚜有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世代交替的现象。桃蚜以受精卵越冬,卵长椭圆形,初淡绿后变黑色,有光泽。卵孵化后即以孤雌胎方式连续繁殖后代。若虫、成虫形态相似,均为雌蚜,无翅。成虫体肥大,梨形,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腹部体色变异较大,有绿色、黄绿色或红褐色,背面有一黑斑。5月间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夏寄主,继续胎生雌蚜繁殖危害。成虫形态特征大体上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图2-1)。

图2-1 桃蚜

2.危害症状与习性

在春季桃树发芽展叶时,卵持续孵化。可先潜入未开花苞,使花芽、花蕾受害,并造成落蕾。成、若虫群集在芽、叶、嫩梢上刺吸汁液,被害叶向背面不规则地卷曲皱缩,最后干枯,影响新梢生长。蚜虫排泄的蜜露,常造成煤烟病,同时,桃蚜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桃蚜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而对银灰色有负趋性,此外还具有趋嫩性,集中在幼嫩部位为害。

3.发生规律

桃蚜世代历期短,繁殖能力强,在长三角地区一年发生20余代。以卵在桃枝条、芽腋、裂缝和小枝杈等处越冬。越冬卵在桃花芽膨大时开始孵化,5月初繁殖速度最盛,危害严重。春季有翅蚜从桃树迁飞到烟草和蔬菜等植物上,夏季发生2~3 次有翅蚜,在烟草和蔬菜等植物间扩散,秋末发生有翅性母(雌性蚜之母)和雄蚜从烟草、蔬菜等迁飞到桃树上,交配产卵。冬季也可以在大棚内的茄果类蔬菜上继续繁殖为害。桃蚜的发生与为害受温湿度影响很大,桃蚜发育起点温度为4.3℃,最适温度为17℃左右,气温超过28℃时种群数量会迅速下降;连日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或低于40%时,或大暴风雨后,虫口数量下降。

4.防治方法

夏季可少种或不种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或切断秋菜的蚜源和毒源。蔬菜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落叶;保护地在种植前应做好清园杀虫工作。桃蚜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蝇等)较多,施药时要避免选用全杀性的药剂,或避开天敌的发生高峰期。化学防治,桃芽萌动后,喷95%的机油乳剂100~150倍液,兼治介壳虫、红蜘蛛。桃树开花期前后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落花后可选用5%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啶虫脒内吸性,兼触杀、胃毒作用,且速效和持效性强。吡虫啉低毒,内吸性,可兼治叶蝉、蚧虫。秋季桃蚜迁飞回桃产卵数量多时,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配成500~750倍液。喷药要及时、细致周到、不漏树、不漏枝。

(二)桃一点叶蝉与小绿叶蝉

桃一点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又名桃一点斑叶蝉。危害桃、李、杏、梨、山楂、苹果、杨梅等,以桃受害最严重。小绿叶蝉也称桃小绿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又称桃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等。食性更杂,除桃、杏、李、樱桃、梅、葡萄等,还危害棉花、大豆、十字花科蔬菜木芙蓉等。

1.形态特征

桃一点叶蝉卵长椭圆形,一端略尖,乳白色,半透明。若虫淡墨绿色,复眼紫黑色,翅芽绿色。成虫体黄绿色或绿色。头顶部有1个明显的黑色圆斑,其外周有白色晕圈。前翅白色半透明,翅脉黄绿色,后翅无色透明。雄虫腹部背面具有黑色宽带,雌虫仅具一个黑斑(图2-2)。

图2-2 桃一点叶蝉

桃小绿叶蝉形态上与桃一点叶蝉极为相似,危害症状、习性以及发生规律也相似,二者过去多有混淆。卵长椭圆形,淡绿色,头冠色淡黄绿,复眼灰褐,颜面色泽较黄,胸部背板鲜绿色,在头冠和胸部背板上常有少数白色斑点,前翅近于透明,微带黄绿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胸、腹部腹面为淡黄、淡绿或淡黄绿色(图2-3)。

图2-3 桃小绿叶蝉

2.危害症状与习性

成虫、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嫩叶、花萼和花瓣汁液,形成半透明斑点。落花后,集中于叶背为害,后害叶片形成许多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全树叶片苍白,提前落叶,树势衰弱。

以成虫在杂草丛、落叶层下和树缝等处越冬。翌年桃树等萌芽后,越冬成虫迁飞到桃树上为害与繁殖。卵多散产在叶背主脉组织内若虫孵化后留下褐色长形裂口。前期为害花和嫩芽,花落后转移到叶片上为害。若虫喜欢群集于叶背为害。成、若虫有横向爬行的习性。成虫在晴朗天气、温度高时活跃,善跳跃、迁飞,清晨傍晚和阴雨天不活动,无趋光性。

3.发生规律

桃一点叶蝉在长三角一带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杂草丛、落叶层下和树缝等处越冬。翌年桃树等萌芽后,越冬成虫迁飞到桃树上为害与繁殖。桃一点叶蝉3月初从寄主植物上陆续迁飞至桃园,吸食桃花,落花后吸食叶片。4月中旬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为1代若虫孵化盛期,若虫群聚叶背为害,6月上旬形成第1次危害高峰期。第2代成虫6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若虫孵化,8月下旬形成第2次危害高峰期。从第2代起各世代重叠发生,全年以6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虫口密度高,危害严重。秋季温度若偏高,危害加重并后延。

桃小绿叶蝉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卵期5~20天;若虫期10~20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50天。因发生期不整齐致世代重叠。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重。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成、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图2-3)。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后彻底清除落叶和杂草,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并结合冬春季病虫防治,给周边常绿植物寄主上喷布石硫合剂或其他杀虫剂,大幅度降低越冬虫口密度;生长季及时清除园内杂草,严防害虫交叉隐蔽。

(2)化学防治 3月份越冬成虫迁入期,5月中、下旬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7月中、下旬果实采收后第2代若虫孵化盛期,以上是防治的3个重要时期,喷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氰菊酯2500倍液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00~5000倍液。

(三)桃白蚧

桃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又称桑盾蚧、桑白蚧,是桃、李、梅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其他寄主有桑、木槿、樱花等多种林木。

1.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初粉红后变黄褐色,卵孵化前为橘红色。若虫初孵淡黄褐色,扁椭圆形,眼、触角、足俱全,腹部有2根尾毛。雌成虫圆形或椭圆形,介壳白色或灰白,圆形或椭圆形,背面隆起;中央有一橙黄壳点,虫体淡黄或橙黄。雄成虫介壳白色,似长椭圆形小茧,前端有橙黄色壳点,背面有3条隆起线,虫体橙赤,头部稍尖。蛹橙黄色,长椭圆形,仅雄虫有蛹(图2-4,图2-5)。

图2-4 桃白蚧

图2-5 桃白蚧

1—雌成虫腹面观;2—雌成虫盾壳;3—雄成虫腹面观;4—雄蛹蜡茧;5—桃枝被害状

2.危害症状与习性

该虫以群集固定在枝干为害为主,以其口针插入新皮,吸食树体汁液。卵孵化后,发生严重的桃园,植株枝干上随处可见片片发红的若虫群落,虫口难以计数。介壳形成后,枝干上密布介壳,枝条灰白,凹凸不平。被害树树势严重下降,枝芽发育不良,甚至引起枝条或全株死亡。此外,一般以二、三年生的枝条受害最重,若虫扩散均围绕母体不远,而母体固定吸食树液当在口针易插入树皮处。

取食后虫体迅速肥大,腹部圆厚,体色转深呈紫红色,此时介壳顶起,容易剥离。初孵若虫能在树枝上爬行活动,群集桑芽叶两旁或其他裂隙内取食,经1周蜕皮为2龄虫,以口针固定体躯不再移动,又1周蜕第2次皮,再经1~2周蜕第3次皮即为无翅雌成虫。雄虫若虫期2龄,蜕皮2次后变为前蛹,然后转变为蛹,羽化为雄成虫。雌虫交尾后交卵于介壳内体下,也有不经交尾行孤雌生殖的,产卵后即死于介壳下,雄成虫飞翔力弱,只能在树上爬动,寿命从几小时到一昼夜,交尾后即死。

3.发生规律

在江苏,浙江等地一年发生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介壳下越冬。越冬代雌成虫于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5月上中旬形成新的介壳,完成第1代。第一代雌成虫于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若虫,7月中下旬形成新的介壳,完成第2代。第二代雌成虫于8月中旬产卵,8月下旬至9月上旬孵化为若虫,9月中旬至下旬形成介壳,完成第3代。

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主要结合修剪剪除被害严重的有虫枝条,消灭枝条上的越冬成虫。冬春季采用硬毛刷或钢刷刷掉并捏杀枝干上的虫体,可大大降低虫口基数。天敌种类较多,主要天敌为红点盾瓢虫、日本方头甲,对抑制其发生有一定作用。化学防治方面,春季树体发芽前用95%机油乳油100~150倍液。若虫分散转移分泌蜡质形成介壳之前喷10%吡虫琳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若虫分散转移分泌蜡质介壳形成初期,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喷雾。在介壳形成期即成虫期,可用45%马拉硫磷(灭蚧)乳油500~800倍液喷施防治。

(四)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鳞翅目卷蛾科,别名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简称“梨小”。危害桃、梨、苹果、李、杏等。国内分布面广,较常见。

1.形态特征

卵呈扁椭圆形,初呈乳白色半透明,后变淡黄白色。幼虫头部黄褐色,体背面粉红色,腹面色浅。成虫暗褐或灰褐色,无光泽;前翅深灰褐色,前缘色深,上有10组白色短斜纹,翅面中部有一明显小白点(图2-6)。

图2-6 梨小食心虫

2.危害症状与习性

春夏季发生的幼虫主要蛀食嫩梢,受害后嫩梢枯萎下垂 ,俗称“折梢”,最后纵裂流胶;每条幼虫可食害3~4个新梢。夏秋季发生的幼虫主要蛀食果实,幼虫为害果多从萼、梗洼处蛀入,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晚期被害多无虫粪。幼虫蛀入直达果心,高湿情况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渐扩大,俗称“黑膏药”。蛀食桃李杏多为害果核附近果肉。成虫白天静伏,对糖醋液、果汁及光黑灯有趋性,特别是对合成的性诱剂有强烈趋性。产卵于中部叶背,危害果实的产于果实表面,仁果类多产于萼洼和两果接缝处(图2-7)。

图2-7 梨小食心虫危害果

3.发生规律

长三角地区一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果树枝干裂皮缝隙、主干根颈周围表土下、堆果场所等处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4月底至5月上旬达羽化盛期,出现成虫高峰。1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底初见,盛期为6月上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初见,盛期在7 月下至8月上旬,末期为9 月初。3 代成虫,发生于9 月初,盛期不明显,一般至9 月中旬末绝迹。

4.防治方法

果树发芽前,细致刮除老枝干、剪锯口、根颈等处的老翘皮。秋季在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或主枝基部绑草,诱集幼虫越冬。摘除被害虫果,剪除被害桃、梨虫梢。成虫发生初期,每隔50m挂1个含梨小食心虫性诱剂200μg的诱芯水碗诱捕器,诱杀成虫。化学防治方面,一般采用10%氯氰菊酯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

(五)桃蛀螟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桃蛀野螟、桃斑螟、桃实虫、桃蛀虫,俗称桃蛀心虫。危害桃树、梨、苹果、杏、石榴、板栗、山楂、枇杷、玉米、向日葵、棉花等40 余种植物。

1.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表面粗糙布细微圆点,初乳白渐变橘黄、红褐色。幼虫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浅灰蓝、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前胸盾褐色,臀板灰褐,各体节毛片明显。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褐色突起。成虫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图2-8,图2-9)。

图2-8 桃蛀螟(一)

图2-9 桃蛀螟(二)

1—成虫;2,3—卵;4—幼虫;5—蛹;6~10—危害状

2.危害症状与习性

幼虫多从桃果柄和两果相贴处蛀入,蛀孔外堆有大量虫粪,幼虫取食果肉,并使受害部位充满虫粪,虫果易腐烂脱落。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趋性较强,喜食花蜜和吸食成熟的桃、葡萄的果汁。喜于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或相接果缝产卵。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吐丝蛀食、蜕皮后从果梗蛀入果心,食害嫩仁、果肉,一般1果内有1~2头,多者8~9头。

3.发生规律

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均以老熟幼虫于粗皮缝中内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虫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至5月下旬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桃树上。6月中旬至6月下旬1代幼虫化蛹,1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二代卵盛期跟着出现,7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上、中旬为2代羽化盛期。第3代卵于7月底8月初孵化,8月中、下旬进入3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底3代成虫出现,9月上中旬进入盛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进入4代幼虫发生为害期,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则以4代幼虫越冬。

4.防治方法

冬季及时清除桃园周围玉米、向日葵花盘等越冬寄主的残株,早春桃树发芽前刮除老翘树皮。及时摘除虫果。5月中下旬对中晚熟品种完成套袋。药剂防治主要抓好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产卵高峰期进行。前者在果实套袋前喷一次药。可选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5%灭幼脲1500~2500倍。最后一次用药注意掌握安全间隔期。

(六)桃潜叶蛾

桃潜叶蛾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又称桃冠潜蛾。危害桃、李、杏、樱桃、苹果、梨、山植、稠李等。

1.形态特征

卵圆形,乳白色, 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念珠形略扁,节间沟痕明显,头和足褐色,腹足5对,老熟后淡绿色。成虫体银白色,触角丝状,长于体。触角基部鳞毛形成“眼罩”,银白色稍带褐色。唇须短小,尖而下垂。前翅狭长,银白色,有长缘毛,中室端部有一椭圆形黄褐色的斑点。后翅银灰色,缘毛长(图2-10)。

图2-10 桃潜叶蛾

2.危害症状与习性

幼虫于叶内蛀食,初隧道呈线状,多向叶缘蛀食,隧道逐渐加宽,致上表皮与叶肉分离成白色,蛀至叶缘常使叶缘向叶里面卷转,可把隧道盖住,日久被害部干枯,叶片脱落。成虫昼伏夜出,卵散产在叶表皮。孵化后在叶肉里潜食,初串成弯曲似同心圆状蛀道, 常枯死脱落成孔洞,后线状弯曲亦常破裂,粪便充塞蛀道中。幼虫老熟后钻出,多于叶背吐丝搭架,于中部结茧, 于内化蛹,少数于枝干上结茧化蛹(图2-11)。

图2-11 桃潜叶蛾病叶

3.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7~8代,以蛹在被害叶上的茧内越冬。4月份桃展叶后成虫羽化,5月上旬始见第1代成虫。后每20~30d完成1代。发生期不整齐,10~11月份以末代幼虫于叶上结茧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清园,扫除落叶烧毁。化学防治选用25 %灭幼脲3号1500~2000倍和20%杀铃脲8000~100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