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区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研究:以快速工业化地区的东莞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区,并成为东莞创造奇迹的秘笈。

(一)工业区的内涵

据考证,世界各国工业区的名称、称谓各异,比如自由港、自由生产区、工业自由区、出口加工区、科技工业园区等。我国工业区的称谓也五花八门。比如,从工业区的性质和功能视角进行区分,就存在着诸如工业区、工业园、开发区、科技园、信息产业园、工业城、工业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工业园、工贸中心等众多称呼。按照工业区形成条件和所处位置的不同,则又可以将工业区区分为城市工业区和矿山工业区等。在现实中,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区的发展差异较大,种类也众多,至今对工业区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 关于工业区的定义,可参考:《产业与环境》编辑部:《世界各地的工业区:事实与数字》,产业与环境,1997年第4期;梁仁彩:《工业区性质和特点》,经济地理,1990年第2期等文献. 其中,共识性的定义主要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界定,即把工业区界定为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着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 《产业与环境》编辑部.世界各地的工业区:事实与数字.产业与环境,1997,(4).

本课题所讲的工业区,则有其特定的内涵,即特指从改革开放至今,主要由东莞市各级政府(具体主要包括市、镇、村,甚至是生产队等),划出特定地块,建厂房,对外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的区域。它至少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创办工业区的动机是以追求GDP为主;二是一般创办的时间比较早;三是工业区的开发主体及方式多样化; 东莞工业区的开发主体及方式主要有:市级、镇级、村级、组级、村级与外商合作、村组与私人合作、组级与私人合作、村组两级等形式. 四是工业区的开发方式分散,且普遍缺乏规划;五是入驻工业区内的企业一般以粗放性、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六是工业区的经营管理中,环保理念滞后,工业区内污染企业较多等。

(二)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工业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从世界工业区的雏型——1547年在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形成的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港算起,世界工业区的发展已有468年的历史。但是,关于目前全世界工业区的发展数目,却仍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有学者认为,目前全世界工业区的估计值是12000~20000个,而且数字还在增加。换言之,工业区仍在迅速增长。 《产业与环境》编辑部.世界各地的工业区:事实与数字.产业与环境,1997,(4).

我国的工业区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发展历程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再到西部地区遍地开花。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归结为创建起步阶段(1979~1991)、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2)、整顿升级阶段(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 吴新纪.工业区规划之思考.江苏城市规划,2007,(2). 从1979年1月31日蛇口工业区建立,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区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纵深展的新格局。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22个、国家设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67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37个以及数量众多的其他类型经济园区。这些工业区分布在我国31个省市区,并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余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园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兰州:兰州大学,2011.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凭借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旅外商梓众多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自1978年8月月底,港商张子弥在东莞太平镇(后改为虎门镇)建立我国第一家港资企业——太平手袋厂后, 1978年,港商张子弥看中太平镇(后改虎门镇)水陆交通便捷的条件,经与东莞二轻工业局协商,在太平竹器加工场原址以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名义兴办“太平手袋厂”,9月正式完工.此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宗“来料加工”外资企业,以香港进料、进设备,内地提供人力的形式,加工女装手袋,产品全部返销香港.太平手袋厂的兴办时间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的召开尚有3个月(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内部资料:《镇街外经贸概况》). 东莞工业区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

为彻底摸清东莞市工业区的基本情况,总结工业区发展的成绩与问题,探寻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路径,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合作进行了东莞市工业区摸底调查。调查自2013年7月17日开始,至2013年7月28号结束,历时12天。共收回问卷518份,其中,由各镇街外经办(外经局)填写问卷218份,东莞理工学院调查队填访问卷300份。在518份问卷中,有一份是虎门港的,属于园区,另一份是农业生态园的,两份都不是我们调查的工业区的范畴,作废卷处理;此外,雷同问卷种类有5种,共10份,只录每种雷同问卷各一份,即5份,剩下5份作废卷处理,同时还有8份废卷,所以共录入有效问卷503份,废卷15份(包括雷同废卷5份)。有效问卷率为97.1%。问卷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7月,东莞已建立起503个工业区(具体见附录)。概括起来,东莞工业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在503个工业区中,有9个工业区关于建成时间方面信息缺失,3个正在筹建中的工业区,共491个有效数据.

一是起步阶段(1978~198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莞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从“三来一补”企业慢慢起步,发展起工业区。调查显示,东莞最早建成的工业区是1978年建成的茶山塘角工业区。 该工业区自建成以来,共引进72个工业项目、5个物流项目、3个商业服务项目、1个重大科技专项.2012年其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投资强度为65万元/亩. 自1978年建立第一个工业区,至1989年,东莞共建立起48个工业区,占现有工业区(关于工业区的建成时间的回答共收回有效问卷491份,下同)的9.8%。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的短短10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可谓“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当时建立的工业区,是为全方位招商发展工业做配套。而工业区所发挥的产业集聚作用仅是让厂房更为集中,便于管理、规划。 比如,为腾出地方租给港商办厂以引进外资,“借鸡下蛋”,也即“租赁招商,打开山门.”在1991年,清溪镇政府就提出:“土地不收一分钱,谁来清溪办厂,谁就来盖厂房.”引来国内外众多投资者进行开发,1992年初基本形成金山、银山、银湖三个工业区的格局,工业用地开发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在原来6个工业区的基础上,1991年以后又开发金星、金桥、银星、银泉、银河、金龙、青湖等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总数增加到15个,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另外,各村委会开发村级工业区21个(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内部资料:《镇街外经贸概况》). 在这一阶段,东莞共先后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工业区255个,占现有工业区的51.8%。其中1995年间达到高峰,一年新建43个工业区。

三是平稳发展阶段(2000~2008)。1997年的金融危机后,东莞的经济逐渐恢复,加之承接了深圳市的产业转移,东莞工业区的数量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在这一阶段,东莞又共建成了176个工业区,占现有工业区的35.8%左右。

四是调整转型阶段(2009至今)。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东莞工业区的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从而进入调整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东莞新增工业区的数量较少。近五年来,东莞共新建工业区13个,占现有工业区的2.6%左右。其中,2012年建成的工业区仍有4个,它们分别是望牛墩镇的扶涌第一工业区、南城的高盛科技园、黄江镇的鸡啼岗第二工业区、凤岗镇的官井头布心基工业园。这说明东莞的工业区发展趋势仍在继续,工业化尚未完成(具体见图3-1)。

图3-1 东莞市历年新建成工业区数量

(资料来源:东莞理工学院调查队调查数据)

(三)东莞工业区的历史贡献

无论中外,工业区都为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区的兴起,东莞也演绎出了被世人称为“富可敌国”的东莞奇迹。工业区的历史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经济奇迹的基础。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积极发展工业区,能够有效地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率接近10%的成绩,这也是近300年来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从我国1980年至2012年间的经济总量与均值(按当年汇率)看,2012年GDP达8.2622万亿美元,是1980年0.3117万亿美元的26.5倍;人均GDP提高到6100美元,是1980年298美元的20.5倍。 胡培兆.控制改革成本扩大改革红利.人民日报,2013-08-08. 东莞是中国奇迹的一个经典缩影。1978年,东莞的GDP仅6.11亿元,2014年,东莞的GDP增加到5881.18亿元。在36年的时间里,东莞的GDP总量增长了962.55倍,堪称经济奇城。

东莞奇迹的取得与东莞工业区的贡献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区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工业区内的产业,从集中到集聚,并不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 王靖,王波.如何发展中国园区经济?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141. 随着工业区的建立,东莞的工业企业迅速增长。1978年,东莞工业企业1290家,1997年发展到16857家。 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网站.及http://baike.baidu.com/view/26226.htm?fromId=8053. 而500个工业区(关于此问题的有效问卷是500份)现共有进驻企业14413家,占全市(1997年)的85.5%(关于东莞市的工业企业数量,笔者曾多次电话咨询东莞市统计局及普查中心,包括在网上查找,均无最新数值)。平均每个工业区进驻的企业数为28.8家。工业区内企业数在20家以下的工业区就有290个,占我们调查的工业区(有效问卷500个)数的58.0%。进驻企业数最多的虎门镇大板地工业区,一个工业区拥有企业数多达276家。

从工业区建成以来引进的项目来看,335份有效问卷(在503份问卷中,关于此问题的回答有167份的数据缺失)中可以看出,工业区自建成以来,共引进工业项目8176个。平均每个工业区引进24.4个。其中,引进工业项目仅一个的工业区有9个。引进最多的是茶山镇的横江工业区,共引进工业项目200个。

从工业区实际利用外资来看,2012年,填写了此问题的91个工业区的实际利用外资达322329.4万美元,平均每个工业区实际利用外资为3542.1万美元。其中,最小的是高埗镇外经工业园和横沥镇六甲工业区,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8万美元。而最大的是石碣镇的桔洲工业区,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73425.25万美元。

从工业区的出口来看,2012年,填写了此问题的111个工业区的出口总额达1763787万美元,平均每个工业区的出口总额为15890.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最小的是企石镇的黄金湖工业区,其出口总额仅1.5万美元。出口总额最大的是常平镇的第二工业区,其出口总额达184782.7万美元。

从工业区的总产值来看,2012年,填写了此问题的157个工业区的总产值总计达2300.855亿元,占同期全市的25.7%(2012年东莞市的工业总产值为8950.18亿元),平均每个工业区的总产值达14.7亿元。其中,最小的是黄江镇的英利工业园,其总产值只有0.005亿元。而最大的是麻涌镇的新沙工业园,其总产值高达334亿元,占同期全市的3.7%。

从工业区的纳税来看,2012年,填写了此问题的115个工业区的纳税总额达75.508亿元,平均每个工业区的纳税总额为0.7亿元。其中,最小的是黄江镇的英利工业园,其纳税总额仅0.00005亿元。而最大的是东城的市郊工业园,其纳税总额达5.13亿元。

二是城镇化的助推器。工业区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集聚效应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区的发展和壮大,势必从周边地区转移入大量的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这样由点及面,从而最终实现由农业用地到非农用地,由农业向工业,由农村向城市,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东莞不到2/3的工业区(关于就业人员的统计只有331份有效问卷)的就业人员就达到了159972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东莞市2012年的总人口为829.23万)。平均每个工业区的就业人员达4833人。其中,最小的是樟木头镇的樟罗第四工业区,其员工数量只有50人。而最大的是长安镇的宵边工业区,其员工数量有8万人之多。工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东莞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五通一平”为主,占了66.4%,“三通一平”占21.2%,“七通一平”占5.2%,“九通一平”占7.2%(具体见图3-2)。 “三通一平”,指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指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排水、平整土地;“七通一平”,指通水、通排水、通电、通信、通路、通燃气、通热力、平整土地;“九通一平”,指通路、通雨水、通污水、通自来水、通天然气、通电力、通电信、通热力、通有线电视管线、平整土地. 由此可见,工业区在提升本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本地城镇化的发展。 韩宪春,徐明阳.关于整合我市工业园区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的思考,http://www.stats-hlheb.gov.cn/xw!detaPage.action?tid=16097.

图3-2 东莞工业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资料来源:东莞理工学院调查队调查数据)

与上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遍地开花”的快速工业化路径相联系是东莞“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路径。伴随着东莞市各镇、村规模大小不一的、星罗棋布的工业区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东莞市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在35年的时间里,东莞由一个名不经传的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的制造业名城。到2014年年底,东莞全市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为191.39万人、834.3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0.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8.81%。 《2012、201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然,东莞早期的城镇化也相应地出现了城市中心不突出、城市档次不高、城市形象不佳、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得东莞的城镇化水平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村(上楼)”,并相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东莞市早期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的缺陷,从而进入自主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袁宝成.城镇化应注意处理好六个关系.学习时报,2013-04-22.

三是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区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企业进区参与协作配套,使该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部门和服务型产业在工业区内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扩展和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凸显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如虎门服装产业,拥有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纽扣、配件等服装产业配套行业147家;各类服装咨询、培训、推广机构40多家;有50多家专业物流、仓储、配送和货运公司.全镇拥有服装企业2000多家,从事服装生产业的约25万人,服装生产量达到2亿件,销售额120亿元,出口额30多亿港元,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完善服装产业结构网络。

四是推动了招商引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业区产业集群成为东莞招商引资的最大优势。目前已有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东莞投资,兴办了140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31多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

五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各工业区的建设过程中,东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摆脱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引导农村人员就业,工业区成为各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建设工业区,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乡村道路建设和村庄规划整治,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创造无价的精神财富。东莞工业区的发展,以及以外源加工型经济模式为主的独特的工业化路径,使得东莞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2012年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187.02万人,而新莞人就达642.21万人。 《2012、201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汇集在东莞,既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特质,有利于促进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有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新莞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淳厚朴实的言行作风,也深深感染、影响着久居城市的人们。在东莞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新莞人与他们奋斗的这个城市共同成长,与老莞人一起共同锻造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独特城市精神。 邓宇鹏等.2012东莞城市发展报告.北京:中华书局,2013.

七是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极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可以说在我国具有其可行性与适用性。 白永秀,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的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5). 但是如何把它和当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东莞的市情相结合,选取其中的有用部分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却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创新。比如,增长极到底是自然生成型(政策引导型)的,还是“自然”长成的?是政府推动型(政策推动型)的,还是规划做成的?或是多重因素的混合物?增长极在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路径有何不同?其中,适合东莞的路径是什么?尤其是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此等等。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工业区的发展进行回顾、梳理和反思,并最终解决好东莞工业区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进行理论归纳,势必给发展经济学增添新的理论元素,并推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