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上(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邓鼎石

【题解】

本文于万历十四年(1586)写于麻城。邓鼎石,名应祁,字永清,内江(今四川内江)人。李贽早年朋友邓石阳的长子。万历十四年进士。同年授麻城(今湖北麻城)知县。万历十四年夏秋间,“湖广大水,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大有年(丰收)”。当时麻城发生严重灾荒,新任县令邓鼎石写信向李贽请教救荒办法,李贽特回此信。在信中,李贽根据当时长沙、衡阳、襄阳一带粮食丰收的情况,为邓鼎石拟订了救灾的具体办法,并特意嘱其要手续简便,防止奸商从中牟利,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信中还针对朱熹“救荒无奇策”的观点,提出了“何事不可处,何时不可救”的积极主张,并斥责俗儒之流“为天下虐”的行径,从一个方面戳穿了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仁政”“爱民”,实际上却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真面目。

 

杜甫非耒阳之贤,则不免于大水之厄[1];相如非临邛[2],则程郑、卓王孙辈当以粪壤视之矣。势到逼迫时[3],一粒一金一青目[4],便高增十倍价,理势然也[5],第此时此际大难为区处耳[6]。谨谢!谨谢!

【注释】

[1]“杜甫”二句:杜甫寓居耒(lěi)阳(今湖南耒阳)时,曾为大水所困,五天得不到食物。幸亏耒阳县令聂某前来救济。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诗人,著有《杜工部集》。厄,困厄,灾难。

[2]相如(前179—前117):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汉代辞赋家。因家贫曾投奔当时蜀郡临邛(qióng,今四川邛崃一带)县令王吉,并结识临邛县富豪程郑、卓王孙。后守寡在家的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爱慕相如,私奔成亲。其著作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3]逼迫:困迫之意。

[4]一粒一金:指少量财物。青目:即青眼。语本《世说新语·简傲》:“(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后因以“青眼”“白眼”表示对人的看重与轻视。

[5]理势然也:道理事势必然如此。

[6]第:只是。此时此际大难:指当时的严重灾荒。区处:处理,安排。这里指邓鼎石的救济。

【译文】

杜甫要不是得到耒阳县令的搭救,就有死于水灾的危险;司马相如要不是受到临邛县令的敬重,程郑和卓王孙等一帮富豪就会把他看作粪土。一个人临到危急时,哪怕是一粒米、一点钱、一个好眼色,在他都会感到比平时可贵十倍,这是一切事理的必然,正如目前麻城闹灾荒,您及时想办法救济。我非常感谢!

 

焦心劳思,虽知情不容已[1],然亦无可如何,祗得尽吾力之所能为者[2]。闻长沙、衡、永间大熟[3],襄、汉亦好[4]。但得官为籴本[5],付托得人,不拘上流下流[6],或麦或米,令惯籴上户各赍银两[7],前去出产地面籴买,流水不绝[8],运到水次[9]。官复定为平价,贫民来籴者,不拘银数多少,少者虽至二钱三钱亦与方便。但有银到,即流水收银给票[10],令其自赴水次搬取。出籴者有利则乐于趋事[11],而籴本自然不失;贫民来转籴者既有粮有米,有谷有麦,亦自然不慌矣。至于给票发谷之间,简便周至,使人不阻不滞,则自有仁慈父母在[12]。且当此际,便一分,实受一分赐,其感戴父母,又自不同也[13]

【注释】

[1]不容已:不能自止。

[2]祗:同“祇”,只,仅。

[3]衡、永:衡阳与永州,今属湖南。

[4]襄、汉:襄阳与汉阳,今属湖北。

[5]官为籴(dí)本:官府垫出买粮的本钱。

[6]上流下流:即上游下游。

[7]惯籴上户:有经验的粮商。上户,富裕之家。赍(jī):带着。

[8]流水不绝:源源不断。

[9]水次:水边,码头。

[10]流水:依次、顺序之意。收银给票:收取银钱,发给米票。

[11]出籴者:指经手承办的米商。

[12]父母:旧时称县官为父母官。这里指邓鼎石。

[13]又自不同:指更甚于平时。

【译文】

您希望我帮助谋划救灾的事,我很费了些心思,虽然知道在情理上不能不管,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得尽力而为。听说长沙、衡阳、永州一带今年获得大丰收,襄阳、汉阳年景也不错。只要官府拿出买粮的本钱来,托付给得力可靠的人,不论是到江河的上游下游,也不论是麦子还是大米,让有经验的粮商带着银两,到那丰产之地购粮,而后,川流不息地把粮食运到灾区一带的码头。然后由官方定出合理的价格,贫民来买米,不管拿多少钱,少的哪怕只有两三钱银子也要卖给。只要拿银子来,就依次上账收钱发给票据,让他们自己到码头去取。粮商有利可图愿意干,官家也不赔本;贫民来买,有米有粮,有谷和麦子,自然也就不慌乱了。至于怎样做到开票买米的手续简便周到,不产生拥挤和窝工,那自有您这个仁慈精明的父母官安排。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官吏如果给老百姓一分便利,老百姓就实受一分恩赐,他们对您感恩戴德之情,自然不同寻常了。

 

仆谓在今日,其所当为,与所得为,所急急为者,不过如此。若曰“救荒无奇策”[1],此则俗儒之妄谈,何可听哉!世间何事不可处,何时不可救乎?尧无九年水[2],以有救水之奇策也。汤无七年旱[3],以有救旱之奇策也。彼谓蓄积多而备先具者,特言其豫备之一事耳[4],非临时救之之策也。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5],安坐待毙。然虽自谓不能,而未敢遽谓人皆不能也[6]。独有一等俗儒,己所不能为者,便谓人决不能为,而又敢倡为大言曰:“救荒无奇策。”呜呼!斯言出而阻天下之救荒者,必此人也。然则俗儒之为天下虐,其毒岂不甚哉!

【注释】

[1]救荒无奇策:据潘去华《复马瑞符侍御》:“紫阳(即朱熹)先生言救荒无奇策,其本惟君臣感召和气,使水旱以时。”可知李贽批判的“俗儒”,当指朱熹及持相同观点的儒士。

[2]尧无九年水:传说尧时九年大水不成灾。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

[3]汤无七年旱:传说汤时七年大旱不成灾。汤,又称商汤、成汤等,商朝的开国之君。

[4]特:只。

[5]因循不理:死守旧章而不能治理公务。

[6]遽(jù):就。

【译文】

我以为当前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并且必须抓紧做的,不外是这些。如果说“救荒无奇策”,那是庸腐儒生的胡言乱语,怎么能听信呢?世上有什么事情不能办理,有什么急事不能解救?尧时连发九年大水,却没有造成灾荒,因为有救水灾的好办法。汤时连旱七年,也没有造成灾荒,是因为有救旱灾的好办法。有些人说,要救灾就应多储备,早预防,但这只是就事前要有准备而言的,和灾害已经发生而需要采取救急措施不是一回事。只是现今有一些无才无术的人,或者即便是有才有术,却又怕有害于己,遇事百般逃避,结果都只能是听其自然,坐着等死。可是这类人虽然自己干不了,却还不敢就说别人也不能做。惟独那班俗儒,自己不行,就一口咬定他人也绝对做不了,还竟然带头大言不惭地喊什么“救荒无奇策”。唉!散布奇谈怪论阻碍救荒的正是这种人。这样看来,俗儒对于国家的毒害,岂不是太严重了吗?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