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方式:儿童绘画心理分析与观察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形态的研究

《粉红琵鹭》(La spatule rosée)

[美]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 绘

《鸟》

大川 画

有一天我给大川看美国画家奥杜邦的鸟类画册,当得知书中的图画全是手绘的,大川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难以相信是真的。

 

父亲:这些画画得好吗?

大川:太棒了!

父亲:你也可以画一只鸟试试。

大川:我可画不了那么像,太难了。

父亲:画鸟的目的不是为了与真鸟一模一样,而是要画你的眼睛看见的、心里喜欢的,这样你画的鸟就是自己的鸟,与别人都不一样,它才是最棒的。

 

大川获得了信心,一会儿画了左图的鸟,鸟嘴里叼着虫子,对称的翅膀、锋利的爪子、丰满的尾翼、优雅的脖子……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被描绘得准确而感性。对于儿童绘画,我们不应该以像或不像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与物象一模一样,从来不是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刻意地引导儿童做这方面的努力,一来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来对于儿童的感受力会造成致命的伤害,儿童在试图做这种超越年龄的技术努力时更会导致严重的挫败感。儿童绘画的复杂性要求家长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趣味来评判其中的是非,多询问、多鼓励、多赞美的态度更能促使孩子有信心去尝试各种方法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从中获得喜悦与自信。鼓励儿童绘画的目的大都不是为了使之成为职业画家,而是帮助儿童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其内心世界及所见的周围环境。在建构形态的过程中,儿童不仅学习了赋予思想、情感以具体可视形式的创造能力,同时也使情绪得到正常的宣泄。在处理某一事物或概念的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儿童得到了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自我教育;在遇到诸如如何表达“力量”“速度”这样的抽象概念时,儿童学会了简化与变通。通过绘画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孩子与家长有了深入交流与理解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是塑造一个具有创造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未来公民的必要因素,而这一切都是从孩子在纸上画下第一条线开始的。

 

《太极拳》大川 画/五岁

太极拳的动作刚柔相济、变幻莫测,五岁时大川以极简而稚拙的笔法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个太极拳动作的瞬间意象。面对太极拳一系列复杂而连贯的动作,儿童究竟看见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又是如何将其心理意象转化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形意兼备的简化图形?这样的问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科勒(Walfgang Köhler,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说过,心理学还是一个娃娃

《生气》《笑》《哭》

大川 画/六岁

《念算术的人》

大川 画/七岁

《再见的手》

大川 画/六岁

《力量》

大川 画/五岁

大川五岁左右画的“力量”,以向外膨胀的曲线生动地展现了蓄于内而形于外的力量的视觉表现性

《玩滑梯》

大川 画/五岁

滑梯上的孩子高举双手,表达了下滑时的欢快心情

《好人正在吸坏人的能量》

大川 画/五岁

“好人”在车中以一种复杂的过滤装置将“坏人”的“能量”吸入车内

《手术》大川 画/五岁

大川描绘的手术室的场景:用一根竖线将手术区域与外面分开,手术室四位大夫在给病人做手术,室外有的大夫在观察心电图,有的大夫送来了鲜花……对复杂关系的控制与处理需要勇气、耐心与变通等素质,在这一点上,图形关系与社会关系是一样的,儿童绘画的自我教育是方方面面的

《杨过与小龙女》大川 画/四至五岁

四至五岁时的大川画的杨过与小龙女,右边是小龙女(以衣服上的一朵花表示其女性特征),左边是杨过。值得注意的是杨过的断臂的表现,大川以有体量感的肯定线条来表现杨过的左臂,而用几根疏散游离的线条来表达断臂后空洞的衣袖所呈现的不确定的视觉感受。这一例子生动地验证了事物或事件的心理意象与其视觉形式的同一性

《船与海豹》

大川 画/五岁

《线条》

大川 画/两岁

大川精神集中时画的线条,肯定而富有张力

《线条》

大川 画/两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