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

父亲具备大格局有多重要

“格局”一词近些年颇受人们重视。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既然格局如此受人追捧,说明格局确实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格局,“格”就是人格,“局”就是眼界、胸怀。老话说“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多大的锅烙多大的饼”,其实都是在说一个人要有大格局。格局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架构和胸襟气度,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气候。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精妙的诠释:站在山上的人眼光看得长远,故为“仙”人;站在山谷里的人眼界格局有限,故为“俗”人。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决定结局。

作为家庭这艘轮船的掌舵者,父亲的格局对家庭的发展,尤其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父亲的举动看似是成人世界里的一个小聪明,却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在去黄山游玩的时候,有次坐车见到一位父亲带着孩子,买票时父亲只买了自己的票,售票员看孩子个头不小,已经超过1.3米了,便说孩子也需要买票。

这位父亲顿时不乐意了,说:“我家孩子才6岁,怎么就得买票啊!谁家孩子这么点儿就买票啊!”

我们都知道,坐车需不需要买票跟身高有关,跟年龄无关。在售票员的坚持下,孩子去量身高,果然超过了免票规定。这下这位父亲无话可说,只好补了孩子的票。但上车坐到座位上以后,父亲却忽然转身照孩子脑袋打了一下,边打边说:“不是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吗?上车时弯着点儿腰,非得充大个,这下白花钱了吧,你是不是傻啊……”孩子顿时就懵了。我想,这时候孩子心里应该十分迷茫吧,平日里给自己带来无数夸赞的身高,现在怎么就变成坏事了呢?

这位父亲也许并不知道,他一次次省下票钱,就是一次次地给孩子“上课”,让他学会如何投机取巧,如何占小便宜,如何不守规矩。并且,父亲当着全车人的面打骂孩子,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在这种父亲的教导下,孩子极有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像他父亲这样的人,这不就是为了占一点儿小便宜而毁了孩子一生吗?

俞敏洪说过,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也许会有人说,贫穷的人受经济限制,眼光一般不会很长远,难道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就不能有大格局了吗?其实,格局大小,与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出身贫穷家庭的人、一个从小地方走出来的人,只要引导得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着大格局的人。

我在随朋友去四川西昌采访的过程中,在一个山村中采访了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靠在建筑工地打零工补贴家用,女儿面临中考,父亲希望能够让孩子上一个好点儿的学校,将来能走出这个小山村。但孩子的中考分数却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了一分,而这一分之差就需要额外缴纳5000元的择校费。面对这笔巨额择校费,母女二人的心情都十分低落,发愁如何才能凑齐这笔钱。这时父亲带回来一个更坏的消息:他没工作了。但不同于母女二人的愁容满面,这位父亲脸上一直是挂着笑容,并安慰她们一定会有办法的。

此后,父亲每天去找工作,就算结果不如人意,也从来不会借此发脾气,甚至连愁眉苦脸的时候都很少,永远都是乐呵呵的。后来,在亲友的帮助下,父亲开始踩着家里唯一一辆三轮车拉货,最终攒齐了择校费。女儿深受感动,发奋读书,最终考上了名校,如父亲所愿走出了这个小山村,并且继承了父亲面对苦难时乐观豁达的心态,这样的格局使她一个小地方来的姑娘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

与这位小山村的姑娘相比,很多出身大城市的孩子都未必有她幸运,能拥有这样一位心胸豁达的父亲,给她的人生带来了深远影响。与这位父亲相比,那些经济条件不错,却常常因为孩子一时成绩不好、自己工作一时不顺心而对孩子动辄打骂的父亲们,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孩子不优秀,自己真的没有责任吗?

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经典之作《美丽人生》,豆瓣网评分高达9.5分。这部影片就充分展现了一个父亲的格局和担当。

《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位善良乐观的犹太人爱上了一位美丽的意大利教师,两人携手克服了国籍和阶级的重重困难走到一起,并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二战爆发,父子二人因为是犹太人而被送到了集中营,母亲不忍与丈夫和儿子分别,毅然跟随他们一起前往集中营。我们都知道,进入集中营,每天都要到死神那里报到,随时可能被死神选中带走。

为了安抚儿子,父亲向儿子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父亲告诉儿子,他们在玩一个游戏,只有最勇敢的孩子才能胜出。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无论自己有多饿,都不能哭闹,并且每天要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最先获得1000积分的人就可以兑换一个真正的坦克作为奖品。天真好奇的儿子信以为真,并在这个游戏中玩得乐此不疲。

最终,父亲为了找妻子,惨死枪下。但儿子却因为听话地藏了起来而被美国士兵救下,与母亲团聚。直到最后,孩子还开心地以为他赢了这场游戏。

这位父亲用自己的乐观、坚强和智慧,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也在孩子心里竖立了一座最亮的灯塔,指引着孩子未来的方向。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拥有这样的格局,即便眼下贫困,处于逆境又有何惧?父亲有这样的格局,可以为妻子提供遇事不乱的定力支持,可以为孩子提供勇往直前的动力支持,这个家庭的未来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这个孩子的未来也将前途无量。

父亲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父的影子。父亲的格局,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个“九如巷张家”,就是民国世家张武龄家。在当时,除了“宋氏三姐妹”,在文化界最有名的才女姐妹就是“合肥四姐妹”——张武龄的四个女儿。

张武龄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分别是:张元和(小生名角顾传玠之妻)、张允和(著名语言文学家周有光之妻)、张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之妻)、张充和(著名汉学家傅汉思之妻),六个儿子分别是: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也都是出类拔萃、学贯中西之人。

张武龄不是一个有着封建传统思想的人。他对待儿女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女孩就给孩子起一些含花带草的妩媚名字,且四个女儿的名字中都有两条修长的“腿”,这是因为张武龄希望她们可以迈出闺门,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六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他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希望他们不管走多远,都记得自己的家。

从给孩子起名字就可以看出,张武龄希望自己的儿子心中都要有家,希望自己的女儿内心都要广大。身处那个年代,张武龄竟有如此高的境界和如此大的格局,难怪十个子女最终都能出人头地,四个女婿也都是人中龙凤、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的一段佳话。

张家子女个个优秀,与张武龄的家教和自身的修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二号人物;父亲张华奎是进士出身,是清朝政坛风云人物;母亲是大家闺秀、昆曲研究家陆英。作为名门望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张武龄没有一点儿纨绔子弟的样子,烟酒不沾不说,还酷爱读书,从小嗜书如命,热衷于公益办学,是当时十分开明的教育家。而在教育子女上,他更是以开明的家风而备受子女的敬爱。

在张家,儿女都酷爱读书和昆曲,这就是因为受到了父亲张武龄的影响。张武龄自幼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教诲,“爱国、爱家、爱读书”。张武龄小时候就常常带着随从去书店买书,张家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丰富。

张家有个大书房,藏书十分丰富,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和不计其数的古文雕版,张武龄和妻子常常在书房读书,潜移默化中十个子女也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张武龄从来不限制孩子们的读书范围,家中所有的藏书都随孩子们自由翻阅,若有不懂之处向其求教,张武龄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观点不一致时还会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但孩子们饱读诗书,就连家中的保姆用人也以学写字、读小说为乐。相传,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后,一个在张家照顾孩子的保姆去看望她,顺便把沈家书房里巴金和茅盾的书都看了,临走时还留下了“不过如此”的评语。张家重视读书的家风,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读书,学习昆曲也是一样。张家自曾祖父张树声开始,就很喜爱昆曲,张武龄也十分喜爱这种古老戏曲,常常醉心于此。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有很多名角名家,张武龄常常带着一家老小一起看戏。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家的十个子女也与昆坛结缘,尤其是张家四姐妹,更是在昆曲这个古老艺术的潜移默化中修炼出了高贵不俗的气质,个个风华绝代,温婉秀丽,被世人称为“合肥四姐妹”。

杨绛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张武龄正是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用自己的格局和修养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每个子女,并且这种影响会跟随子女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他没有强势介入子女的学习,也没有强制子女做事,但子女却个个都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社会的杰出人才。

尽管因为张武龄倾其所有开办公益学堂,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太多遗产,但他开阔的眼界、高雅的志趣是留给孩子们最大的财富。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眼光所动,不问值不值得,只是跟随自己的本心,去做让自己内心充实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不忘初心。有父如此,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格局

有三颗石榴种子,分别被栽种到花盆、水缸和庭院空地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环境下,花盆里的石榴树最多长半米多高,水缸里的石榴树可以长到一米多高,而空地里的石榴树则可以长到四五米高。

同样的种子,同样的条件,不一样的结果。孩子的成长,与石榴的生长是一样的。父亲的格局如同石榴的栽种环境,将决定孩子最初的人生格局,也会决定孩子最终能走多远。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可谓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但王阳明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反而是喜欢舞枪弄棒。其好友湛甘泉曾说,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有“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喜欢舞刀弄棒,不喜欢读书,这些行径,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十分不务正业的。王阳明之父王华是明代的状元,曾做过两代帝师,对于儿子如此不知上进的状态并没有过于苛责。王阳明成年后的仕途也不是十分顺利,甚至在大太监刘瑾专权时,因为上书直斥刘瑾奸恶而被发配到贵州。

发配之途需经过南京,而此时的王华正好在南京做官。王阳明本因愧疚不想去见父亲,但恰值中秋佳节,不得不去。当王阳明回到家中,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父,不禁又是愧疚又是难过。本以为父亲会呵斥他一通,但父亲只是连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于王阳明被罢官发配之事,王华也只是宽慰他:“你是为了斥责权奸才这样做,你没错,你做得对。”

为了宽慰王阳明,王华还特意聘请南京一位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家宴上表演戴头盔翻跟头。这是个难度很大的动作,王阳明惊叹不已。表演结束后,王阳明问演员:“你是如何做到的?”

演员笑笑,答道:“其实也不难。我在翻跟头的时候,脚跟站定,牙齿咬紧,这样太阳穴就会膨胀起来,头盔就牢牢地戴在头上,翻跟头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

王阳明这才明白父亲的深意,父亲这是希望通过杂技来告诉自己一个道理: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正是在父亲这种大格局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切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有拥有大格局,把目光放长远,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梦想各不相同。在孩子的人生中,父亲应当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用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孩子,而不要为孩子设计、包办人生。

梁朝时任中书令的徐勉,一生身居高位,却从不经营任何家产,也没有打算给后人置办任何产业。有人劝他为子孙着想,他却如此回答:“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说得多好,财产家业都是身外之物,而清白的名声和超凡的格局则可以跟随子孙一生,这样的财富远比留下万贯家财更有价值。与其留下财产让子孙好逸恶劳,还不如给子孙留下奋斗发展的空间。这一点,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能想明白,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依然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有多少父亲在外奔波,辛辛苦苦地打拼挣钱,想要为孩子提供更优渥的物质条件,却忘记了教育的本真并非是物质,而是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

父亲的言行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是父亲的影子,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父亲当作偶像,会下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言行举止。所以,父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亲的言行也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朋友的儿子彬彬在沙发上哭,朋友也是一脸怒气未消。问及原因,原来是朋友出差回来,因为忘记给儿子带他想要的那套玩具,儿子就十分生气,并大声斥责他,他一时火气上来,也生气地责骂了孩子。后来,我带彬彬回他自己的房间,问他为什么用那样的态度对待爸爸。彬彬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上次爷爷奶奶买菜忘记买鱼回来,爸爸也是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爷爷奶奶的啊!”我将彬彬的话转给朋友听,朋友不禁一愣,无话可说。

为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孝顺父母,你的孩子以后也会孝顺你;你对家庭负责,你的孩子以后也会爱家顾家;你遇事冷静沉着,你的孩子也会形成稳重从容的性格;你脾气暴躁,你的孩子也会变成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你就是孩子的表率,你的言行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性格发展。

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快乐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甚于母亲。康涅狄格大学人际关系专家罗纳德·罗纳在研究“拒绝和接受”这个课题时,也指出了父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50年中,我们的调查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洲,我们发现没有哪个因素比来自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拒绝更能强烈持久地影响孩子的童年生活。”罗纳在公布研究结果时这样说。

为了调查父母对孩子的接受和拒绝会怎样影响孩子发展和性格,罗纳及其研究人员调查了18个国家的10000名志愿者。其中,1400名成年人,年龄为18~89岁;8600名孩子,年龄为9~18岁。调查内容围绕7种人格特征展开,共有36项。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这7种人格特征包括攻击性、独立性、自尊心、积极的自我充实感、情绪反应、情绪稳定能力、积极的世界观。调查采用自我报告调查问卷的方式,志愿者均被问及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父母对他们的拒绝和接受程度,以及他们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倾向。

研究结果表明,这7种人格特征和自我感觉与被父母接受和拒绝的经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能被自己的父母接受。其中,父母的拒绝会使孩子出现明显的个人问题,而接受则并不能带来特定的好处。罗纳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更为强烈,父母的拒绝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感受,从而使其容易产生敌对、自尊心受伤等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其性格的形成。

罗纳还认为,在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影响上,父亲要比母亲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儿童会更关注家庭权力等级,而父亲常常拥有较大的权力,所以其影响力会更大。

对此,罗纳解释说,当儿童感知父亲在家庭中拥有更大的权力时,即便父亲不经常与孩子待在一起,他也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因为他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要比母亲的更为明显。虽然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父亲,但父亲对孩子的人格特征、情绪、性情的影响却比母亲更大。

人们经常会将孩子不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归咎于母亲,甚至到了中年还是如此。这是因为人们过于重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而忽视了父亲在孩子性格形成中起到的更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父亲,应当也加入关爱孩子的行列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负责。

父亲做家务的态度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

如今,女性在职场上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使得社会上有很多声音鼓励父亲回归家庭。尽管如此,“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现在依然有很多男性认为,家务这种事就是应该由女性承担。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父亲做家务的态度,将会影响孩子的职业选择,尤其是对女儿的择业影响更大。

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调查了326名7~10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并分析家务分配情况对孩子以后职业选择的影响。

结果显示,如果父亲在家中和母亲一样承担家务,女儿在择业时轻易不会受到性别束缚,更有勇气选择CEO(首席执行官)、军官等传统男性职业;而如果父亲在家中不做家务或很少做家务,女儿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教师、护士,甚至是家庭主妇等传统女性职业。这是因为父亲不做家务,会让女儿形成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潜意识,从而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侧重于家庭,而不敢挑战传统男性职业。

在这个时代,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想去营造性别平等的环境,但女性在职场中依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重要的领导和管理岗位中,女性的身影依然很少。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个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普及,竟然与父亲的家务量有关。

所以,父亲们不要再以为做家务和自己无关,也不要认为自己只要事业有成,就能给孩子传递成功的正能量。殊不知,在你口口声声说自己尊重女性,支持男女平等,并鼓励女儿去挑战更高的职位时,你端坐在沙发上看妻子处理家务的姿态就已经让女儿失去择业的信心。

2016年,比尔·盖茨夫妇在公开讨论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这一问题时,盖茨夫人根据一组调查数据表示,母亲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实在太多了,必须要给予男性和女性同样的选择权利,让所有人决定自己想做什么。盖茨也积极响应妻子的这一号召,并身体力行,与妻子约定每周花两天时间去接送孩子上学。学校里其他的母亲们看见后,纷纷向自己的丈夫抱怨:“连比尔·盖茨都有时间接送孩子,你能比比尔·盖茨还忙吗?”

你看,只要有一位父亲愿意承担家庭责任,就会带动身边其他人。当越来越多的父亲开始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时,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就会慢慢改变。当社会观念改变,孩子们在择业时也就不会顾虑太多的性别问题,男孩可以选择做保姆、护士而不必受歧视,女生也可以选择机械师、飞行员等行业。

每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都是爸爸

美国惊悚冒险电影《毁灭之路》是全球十大父子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每一位父亲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没错,父亲是孩子出生后接触最多的男性,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小时候,都会将自己的父亲当作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言行,女孩会崇拜父亲的言行,这种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时,受时局等因素的限制,处理得不够稳妥,给自己招来了无数骂名,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也由此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并常常以此来告诫儿子曾纪泽要将眼光放长远,要开眼看世界。

曾纪泽谨遵父亲教诲,努力学习外语,决心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后来,曾纪泽果然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发挥自己的外交才华,捍卫了国家的利益。

曾纪泽之所以在而立之年还能谨遵父亲教诲,听从父亲劝诫,都源于孩童时期对父亲的崇拜和敬佩,他从小就以父亲为榜样,无论是读书学习、为人处世,还是做官做事,都一直在向父亲学习。我们都知道,曾国藩的家教十分成功,其弟弟、子侄乃至后代子孙都颇有成就,其教育思想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而这一切,与曾国藩的格局和为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个好父亲,不一定要像母亲一样对孩子事无巨细地体贴照顾,但一定要在格局上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为孩子指引立志方向,这将决定孩子未来所能达到的上限。

有人说,孩子的智慧来自母亲,孩子的毅力来自父亲。父亲对孩子自信、勇敢、坚毅等优秀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男孩来说影响更为深远。

陈森是一名健身教练,也是8岁男孩乐乐的父亲。他一直希望儿子能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常常教育儿子“男儿当自强”。因此,乐乐虽然才8岁,但勇气、胆识都可圈可点,是我们朋友圈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乐乐刚刚6岁的时候,陈森就带着他和我们一起参加蹦极。上到台上,六十多米高,我站上去都有点儿眩晕,要不是有乐乐这个孩子在后面看着我,我可能真的要临阵脱逃了。当陈森抱着乐乐准备下去的时候,乐乐不但没有惧色,小脸反而充满期待,跳下去后弹了几弹,乐乐越发觉得蹦极好玩。回去的路上还在央求陈森下次再带他去。我们事后谈起这件事,都说陈森太狠了,孩子那么小也敢带他做这么惊险刺激的活动。陈森听了只是淡淡一笑:“男孩子嘛,不能那么娇气,经历过这些,再遇到些什么困难他就不会那么容易放弃了。”

陈森说,有次带乐乐去攀岩,他是当时年纪最小的,有教练陪在他身边。在爬到一大半的时候,乐乐趴在岩石上向他求救:“爸爸,我没力气了,你救救我……”陈森回答道:“爸爸也快没力气了,我也想求救。你看别人也在坚持,我们再坚持一下好不好,马上就上去了。”后来,两人一起爬到了终点。

有父如此,乐乐以后想必定会是个优秀的男子汉。可不嘛,在别的孩子还在家里刷动画片、玩iPad(平板电脑)的时候,陈森已经带着乐乐去攀岩、爬山、露营、旅行……我想,陈森也许给不了乐乐很优渥的生活条件,但他却给了乐乐更有价值的财富。他鼓励孩子做自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快要放弃时帮他想起自己设定的目标,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在他陪着孩子经历每个成长过程的时候,他既是孩子心中的英雄,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有趣的父亲很有必要

“严父慈母”似乎是传统家庭里最常见的角色定位,也因为生活的压力,很多父亲在家庭里都缺乏幽默感,常常不苟言笑,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一个好父亲,一定是一个有趣的父亲。因为有趣,才能保持一颗童心和些许孩子气,才能发现琐碎生活中的美好,才能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胸,才能用顽童的赤子之心和孩子处成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创造力、想象力都很丰富,格局心胸也非一般人能比。而且,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有趣而优秀的父亲。

唐宋八大家,苏氏一门占其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均是文学大家。但相传苏轼和苏辙小时候并不是很爱学习,反而是十分调皮,喜欢玩乐,不爱读书。但父亲苏洵没有因此责骂他们,也不用父亲的威严强压他们去学习。而是在孩子们玩耍打闹的时候,故意躲在一个他们能发现的角落里看书,并且聚精会神,满面笑容,时不时还会笑出声来。发现孩子们往自己这边看时,又会忍住笑,故作正经地看书。

一来二去,孩子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围到苏洵旁边。苏洵见此,假装慌忙地把书藏起来。孩子们就更好奇了,非要缠着父亲看他到底藏了什么。苏洵如果不给他们看,他们就会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看。

渐渐地,孩子们都把看书当作一种乐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苏洵这种颇具童心的教育方式下,不仅苏轼、苏辙均为人中翘楚,就连他的小女儿苏小妹也是当世才女,楚楚不凡。

试想,如果苏洵像其他很多父亲那样严厉地要求孩子读书,也许我们就无缘读到“三苏”的锦绣文章和优美诗词了。教导孩子时,严厉不如有趣,严父不如朋友。用孩子的心态和孩子交流,用童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不但可以使父子的关系更加融洽,也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父亲也是一位有趣的父亲,余光中曾回忆说:“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徵啦,太史公啦,城里人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父亲读书自得其乐,也带动了孩子读书的劲头。不需要多费口舌,只需要用有趣的方法引导孩子,就可以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精神食粮的种子。除了读书,一个有趣的父亲更能丰富孩子的童年,更能带给孩子良好的心态。

著名作家汪曾祺就十分幸运地拥有一个有趣、开明的父亲。据汪曾祺讲,他的父亲经常说:“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十几岁开始就抽烟、谈恋爱,他的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会在自己抽烟时也给汪曾祺一根,在汪曾祺绞尽脑汁写情书的时候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曾祺就是在父亲的熏陶下,变成了一个幽默、通达的人。他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钱钟书也是一位有趣的父亲。在他女儿钱瑗小时候,他常常在女儿睡着后,用墨笔在她的脸上画胡子,在她的肚皮上画鬼脸,待女儿醒来后看着她哈哈大笑。一脸惺忪的女儿常常被父亲的笑声弄得莫名其妙。不仅如此,钱钟书还喜欢给女儿起绰号,喜欢在女儿的被窝里藏一些玩具、书本之类的东西当作地雷,然后再看着女儿乐此不疲地“扫雷”。这些童年趣事让钱瑗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何其有幸。

做父亲,实在不必正襟危坐,每天绷着一张脸。幽默些、有趣些、通达些,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这样的父亲吧。

父亲的样子决定了女儿是否会遇到“渣男”

如果说父亲对男孩的最大影响是性格品质方面,那么父亲对女孩最大的影响就是择偶方面。有数据统计显示,超过65%的女孩在择偶时会以父亲的外貌、脾气和性格来挑选伴侣。即便是一些对父亲不是很认同的女孩,最终嫁给一个与父亲秉性相似的男人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小燕与丈夫刚刚结婚三年,她觉得丈夫和自己的父亲越来越像。结婚前,丈夫对自己还是嘘寒问暖,不抽烟不喝酒,脾气也很好。但是结婚后他抽烟喝酒都越来越严重,还经常发脾气,不顾家,没有责任心。这让小燕觉得很是不可思议。她小时候经常看父母吵架,父亲常常酗酒回家后大发脾气,闹得一家人不得安宁。从小她就暗暗下决心:自己绝对不会找这样的男人!但如命运捉弄一般,她最终选择的男人,竟然会是父亲这个样子。

无独有偶,有网友也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她的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只会指使母亲干活,还常常在打牌喝酒后打骂母亲。她长大后,一心想找一个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人,想找一个疼她哄她的人。她遇到一个男人,在这个男人给了她一点点温暖后便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然而这个男人最终竟然与父亲出奇相似,她觉得自己可能逃不出这样的家庭环境了。

对此,心理学家分析说,这是因为女孩儿时与父亲相处的模式,就是她和男人最常用的相处模式,那么她所吸引的男人也基本上都是同类男人。还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女孩认同喜爱自己的父亲,那么她父亲的样子就是她今后爱人的样子;如果一个女孩不认同不喜欢父亲,那么即使她找了一个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男人,她也会在无形中把这个男人变成父亲的样子。

为什么这样说?

心理学上认为,“不认同”其实也是认同的一种。“不认同”并不等于“不关注”,它与“认同”一样,都会表示出一种高度关注,会深深印刻在核心记忆里。也就说,当女孩将“一定不会找与父亲一样的男人”作为择偶标准时,她所参考的对象依然是父亲,只不过是“与父亲不一样的男人”罢了。当她如愿以偿找到了“与父亲不一样的男人”后,这种“不认同”依然影响着她,最终她会发现,自己的配偶和自己的父亲竟然出奇地相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用“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去解释。

投射性认同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独特现象,尤其是经常发生在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等关系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比如,父亲常常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粗心呢!”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一种诱导。实际上,也许这位父亲自己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或者是他对“粗心”不能容忍,所以才更加关注“粗心”而忽视了其他的东西。当他反复和孩子强调“粗心”时,孩子反而更容易在这种诱导下真的变成粗心的人。

同理,如果一个女儿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父亲十分痛恨时,她会十分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但是,因为在自己生命最早的二十多年间所接触到的第一位男性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这种“男人不负责任”的印象已经深深刻在她的记忆里,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其实对负责任的丈夫并不是十分信任,但凡丈夫有一点点小问题或小毛病,她都会敏感地捕捉到,并开始猜测和怀疑丈夫,指责他是不想对家庭负责任了。时间一久,这种猜测和怀疑就会被放大。而她的敏感多疑和对丈夫的指责,也会让丈夫不胜反感,甚至会真的做出不负责的行为来“配合”妻子。所以,最终,父亲的样子还是决定了她丈夫的样子。

这个逻辑是不是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事实上,现实就是如此。在意识层面,我们会做出自己想要的决定;而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却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行为,得到一些不想要的结果。

荣格说过,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作为父亲,你的样子,就是女儿未来老公的样子,这是很多女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所以,一个父亲能为女儿做的最好的事,不是帮她挣多少嫁妆,而是好好地爱妻子,对家庭负责。一个男人,一生最骄傲的事,不是做了多成功的事业,而是他的女儿未来想嫁给一个像他一样的男人。

可以说,父亲对女儿婚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父亲是否对家庭负责任,父亲是否爱母亲,父母朝夕相处的方式和彼此的态度,就是女儿在婚姻方面学到的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