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影响最大的科学思想。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00多年之前,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理论与实践生命力。在21世纪来临之时,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国家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就之所以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源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方向和繁荣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思想政治保证。
如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实现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我体会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首先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真懂真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过去一段时间,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导致在一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认真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真学马克思主义才可能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曾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其精髓蕴藏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著作中。要真学马克思主义就要有专注精神,原原本本的读原著,从第一手文献中真切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义,特别是要认真理解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不是个别词句、个别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说得上真学马克思主义,才可能做到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阶级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
其次,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创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观点,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弄懂弄通、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内容涉及改革开放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掌握其重要思想观点,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武装头脑的需要。
第二,核心是要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实际上,哲学社会科学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毛泽东就曾敏锐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虽然这句话当时是对文艺工作者讲的,但它的意义却并不限于文艺工作,而是同样适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理论,来阐释和解释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在研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思想时,既要看到它体现学术规律的自然属性,也要看到它体现为谁服务的政治、意识形态属性,学习和吸收西方理论的同时一定注意其理论背后的资产阶级色彩。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邓小平也强调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就应当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呼声,以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利益的说服力、解释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多的俯下身子,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人民、感受人民,才能从人民和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得发展动力,才能更为精准的把握世情、国情,找到发现问题的科学视角,把握研究的方向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拿得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我院学者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许多成果都是为党建言、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留言的精品之作。那些低级、媚俗、唯上、为钱的功利之作包括作者,都终究会被人民抛弃、被历史遗忘。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在这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早在1843年,当马克思还处在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时期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恩格斯也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裁剪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列宁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领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具体的现成答案。那种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找到对所有现实问题直接答案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十分有害。在中国革命史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生搬硬套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他们的“理论”水平不能说不高,他们对经典著作不能说不熟悉,但他们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真正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他们坚持的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精髓。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务必吸取这方面教训,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在我国学术研究中存在重文本轻现实,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其实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一种表现。一些人为了避免与政治有任何勾连,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所谓的“学术性”,极力回避现实生活和现实问题而醉心于文本研究,这些人往往用精致的语言,抽象的逻辑,玄而又玄的概念来编织出精美的文章,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理论离现实越来越远,理论成为供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游戏。这些人以“回到马克思”为名,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而执迷于文本而无视中国的具体实际,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当然要研究,但研究经典文本的目的在于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于运用它所阐述的科学原理,在于应用,在于以科学理论解释现实、服务和关照现实。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 ‘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 ‘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当然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那样,坚持问题导向,有问题意识,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思考的中心,带着问题去研究,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广大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大大增强,使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高扬的旗帜,进而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进发展、为引领人类发展方向贡献中国智慧。唯有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觉得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最终获得成功;如果立场不坚定、方法不正确,即使有再崇高的理想,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会与目标渐行渐远,最终理想只能成为幻想,中国梦成为南柯一梦。
第四,要努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前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前进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指出:“人民的观念、观点和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恩格斯也曾经讲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列宁也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如果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那就不会有列宁主义,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而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从2009年开始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首选课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加强对党和人民关注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并用这样的新成果武装头脑。
第五,必须抵制、清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包容互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展开广泛的交流。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非要故步自封,排斥对别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相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吸收别国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文明成果。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学习吸收别国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做好鉴别、区分的工作。对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区分它的学科、学术、话语中哪些是学术规律,体现的是自然属性,哪些是其意识形态属性。然后分析,在这不同的内容中,哪些是积极的、对我们有益的,哪些是反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害的,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吸取。要注重以我为主,坚持主体性和民族性,从本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崇拜别国的理论和经验,再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要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要善于借鉴别国经验、国外理论为我所用,发展自己。要辩证地去分析,再好的理论也有局限性,要分清哪些是适合本国国情的,哪些是不适合本国国情的。对此,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盲目照搬、随波逐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学术界存在一种倾向,即一些学科、一些学人言必称西方,谈理论必是西方原创、引文献必是西方著作,西方话语在国内学术界“刷屏”、“霸屏”,一些科研院所在马克思主义类的职称评定中,甚至将是否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作为职称评定的一条硬性标准。我国学术界长此以往将患上“软骨病”,成为西方话语体系的“附庸”“倒贴钱的雇佣军”(甚至有人提出“被殖民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说法),失去主体性和原创性,最终丧失创造力,不能发挥任何作用,甚至还要起副作用。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的西化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绝大部分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有些学科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西方话语的盲目崇拜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哲学社会科学界贯彻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对各学科有一个清理、抵制西方学术内容、学科体系及话语影响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包括经济学、法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在自己的学科建设中,都有必要将前些年照搬过来,已经纳入我们理论教材内容的西方同类学科中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内容梳理出来,清除出去,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性任务,应该努力完成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共同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走自己的理论创新之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解释和指导中国实践,把中国学术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逐步摆脱直至彻底摆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西方话语的影响,从根本上扭转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六,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高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要求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对此做出回应,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前提。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排在世界前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任务依然艰巨。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态势依然存在。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在学术领域,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尽管我们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新资源,但广泛被国际社会接纳的中国话语还不够丰富。这说明,与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实践的快速发展相比,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我们的话语体系创新还相对滞后,“中国故事”还没有在世界讲好,“中国声音”还没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创新体系,重要的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就是要以中国人民所发明创造的理论、思想、概念、观念、范畴等为基础,着力构建一种体系,这种体系的话语表达要能够显示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同时又能和国际接轨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趋势和舆论,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概念就鲜明的表现了中国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5 ·17”讲话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各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17年的社科院“马工程”年度工作会议上,院长王伟光同志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单位都要把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本单位创新工程和“马工程”的重要任务。社科院党组决定,拟于2017年底开始,有关研究院所将陆续向全社会发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情况。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围绕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正努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第七,要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积极的思想理论斗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它以自觉地捍卫和反映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利益为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与战斗性是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并不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禁锢在自身狭小的圈子里,包围在真空的环境中,而是要在战斗中、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保持和体现自身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同各种非马、反马的思潮进行积极的思想舆论斗争。
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上,在思想理论界,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存在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存在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法治的盲目吹捧的观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这些思想观点必须进行批评、批判的斗争,决不能让其自由泛滥,决不能对之采取“宽容”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战斗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本人就是一名战士,他是在不断批判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建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许多经典著作、重要思想观点都是在斗争中形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战斗,而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派别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可以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一部《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对当时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他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警惕有人把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塞到马克思主义里,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当成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宣传,同时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又从马克思主义中剔除出去。现在,很多人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讲的恰恰是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所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当今世界的政治局势有所缓和,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比以往密切,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帝国主义并没有放弃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和政策。它们企图不断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以期“不战而胜”的妄想从未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挥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各种敌对的意识形态进行必要的、有说服力的批判和斗争。因此,我们要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积极主动与错误思潮做斗争。事实上,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中,在认识重大历史、现实问题,在对待国内外重大事情上,意识形态领域社会思潮中仍有大量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旗帜鲜明地批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开展积极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努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要继续加强对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研究,要继续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研判和辨析引导,深入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思想舆论斗争,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决不能任由错误思潮、错误观点蔓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和铁一般的担当精神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