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学部系列报告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史学科

李正华李正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7年5月17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理论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的具体任务,既有方向指引、整体谋划,又有问题诊断、方法指导,是新形势下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简称国史学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史学科是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的新兴学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研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逐渐兴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学科建设、队伍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同类传统学科相比,与现实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史研究工作者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更好地发挥国史研究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任重道远。

一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国史研究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自觉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特色国史学科的本质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史、建设史、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曲折发展中前进的历史。能否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国史研究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国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国史工作者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把握国史研究的方向,促进国史学科的健康发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成果,充分发挥出国史“存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国史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秉公修史,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共和国建立、巩固、发展的全过程,分清国史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深刻而又令人信服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建立和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突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主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探索、开创、发展这一历史本质,正确看待艰辛探索和历史局限,客观评价前人的历史功绩和实践失误,科学总结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从历史表象中发现历史本质、挖掘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变成继续开拓前进的智慧、借鉴和精神动力。研究国史,既要充分发挥当代人写当代史的特长,又要克服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局限;既要充分反映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探索中遭遇的曲折和挫折;既要自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又要自觉抵制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干扰。用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国史研究成果,还原真实的国史,澄清是非曲直,总结当代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重要的是在创新中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构建国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关系到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史学科、怎样建设国史学科,国史研究如何发展、向何处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国史研究正逐渐成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显学。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理论与方法等专门史为代表的通史、专史性质的一批学术成果逐渐推出,以当代中国研究所为代表的专门的国史研究机构已经建立,国史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等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国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学术体系、学术队伍逐渐形成,但构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任务依然艰巨。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方法特色鲜明、研究门类齐全的国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实践的需求。需要以开拓创新精神,在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专门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中,继承和发扬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掘丰富的国史资料的养分和国史研究的学理积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史研究理论建设;要特别注意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完善和优化国史中的政治史、外交史、经济史等相对成熟的专门史,加强国史中的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区域发展史、人口史、城乡建设史、国防史、生态史和自然灾害史等专门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六七卷等创新工程项目,登峰战略中的优势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和一系列课题研究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国史学科建设,推进国史学科完善和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国史研究范式和国史研究的评价标准;要以中国道路研究为主线,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研究为重点,以与现实重大问题对接为关键,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着力点,以资政育人为目的,将国史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服务。让国史既成为总结共和国昨天的真实记录,又成为引导人们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得力向导。

三 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最关键的是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国史研究成果、国史科研人才是衡量国史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论文、论著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国史研究在一些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甚至空白点,国史研究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突出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现象。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研究、记录新中国发展、改革的实践进程,与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国史的特殊性,国史研究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弘扬优良学风,成为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多出高水平的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国史学科的关键。

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积极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是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保证。国史研究弘扬优良学风,一是要求国史研究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立思考和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的治学追求,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治学作风,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为利诱,不为名累,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国史研究的社会效果。二是要牢固树立尊重史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高度尊重史实,用靠得住的史料和史实说话,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三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史料。国史研究资料相对丰富,这是国史研究的优势。但如何利用丰富庞杂的各类史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不凭空捏造、任意歪曲解读史料,在全面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梳理考证,是优良学风的重要体现。四是要从国史学科的实际出发,突出研究的重点主线,着力提升国史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感召力。国史研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研究动态的及时追踪,深入开展前瞻性研究。要以真实可信与通俗易懂为标准,努力创作形式多样、既有学术性又具普及性的国史学术成果。科学、全面、准确地阐释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深化对新中国制度选择、发展道路和价值理念的探索与认知,深入挖掘、总结国史中治国理政的历史智慧。防止碎片化,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国史研究只有弘扬优良的学风,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国史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的国史人才。

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是国史研究工作者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当今时代,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迫切需要囯史研究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开拓创新精神,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不断深化和拓展国史研究,客观阐述社会变革的过程,科学总结实践创新的经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为适应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增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