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章小结
伊朗核问题是新世纪美伊关系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但美伊两国长期敌对、互不信任,罕有官方接触,这给伊核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困难。小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即对伊朗发出不友好的声音,但“9·11”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使美伊关系有所缓和,两国在阿富汗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接触。但好景不长,随着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被推翻,美国开始实施其“大中东民主计划”,拟定武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建立中东的民主灯塔,伊朗被同伊拉克和朝鲜一起列入“邪恶轴心”,两国因阿富汗战争而有所解冻的关系再次冷却下来。2002年8月,伊朗秘密核活动的曝光,给美伊关系雪上加霜。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美国中止了与伊朗的所有接触,在核问题上让欧盟出面斡旋,不断对伊朗发出武力威胁,严厉要求其停止铀浓缩活动,伊朗俨然成了美国下一个攻击目标。但美国很快陷入伊战泥潭,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回潮趋势明显,而伊朗对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均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稳定两国局势无法绕开伊朗,因此2005年末美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的意向有所增强,开始对伊朗实施选择性接触政策,即在阿富汗、伊拉克问题上与伊朗进行无条件接触,但在核问题上,美国以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作为与之进行接触的先决条件。伊朗维护其核权利的意志十分坚决,尽管经历了多轮制裁,但其核技术不断提高、核研发设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而能够做出某种妥协的底线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如果美国仍然以伊朗停止铀浓缩作为与伊朗进行直接会谈的条件,伊核问题的僵局将难以打破,其发展趋向令世人堪忧。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除了继承了小布什政府的未了且十分棘手的两场战争遗产外,还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因而在外交政策上试图缓和与敌对力量的关系,对伊朗采取了无条件接触政策,在伊朗核问题上愿意不预设条件地参与同伊朗的直接会谈。这便打破了伊核问题僵局,为美伊两国面对面讨论伊核问题创造了条件。2009年10月1日,美国向伊朗提出了核燃料交换建议,但遭伊朗的拒绝,这标志着其“接触政策”效果不佳。
但它对美国来说也并非没有产生任何积极效果。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固然是一种和解姿态,但恰恰是这种姿态为美国提供了在核燃料交换提议遭拒后,动员国际力量对伊朗实施新的国际经济制裁的能量,使中俄无充分理由反对安理会通过1929号决议。而国际经济制裁,在迫使伊朗最终在核问题上做出让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表明“接触政策”为伊核问题临时协议的达成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尽管2010年以后,奥巴马政府逐渐对伊朗实施强制性外交,但其始终没有关闭就伊核问题与伊朗进行接触的大门,“接触政策”所开启的“6+1”会谈模式始终没有终止。这是“接触政策”为伊核问题临时协议的达成提供可能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接触政策”促使伊朗内部政治力量进一步分化,这种分化在统治精英和普通民众中均有所体现,使伊朗国内支持与美国进行接触并改善关系的力量增大。2009年的伊朗大选危机不能不说与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的接触政策有一定关系,危机虽然最终被平息下去,但它所展示出的伊朗的弱点,无疑对美国和伊朗的统治精英均产生了重要启示:它使伊朗的强硬派领导人(包括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进一步认识到,对于与欧美缓和关系的努力,如果不是大力支持的话,至少也是难以反对的;它使美国领导人愈加觉得,伊朗内部有演变的潜能,让伊朗保留部分核活动,同时又努力延缓其踏入核门槛的时间,是较为理想的政策选项,因为这将为伊朗的和平演变争取更多的时间。在解释美国为何同意与伊朗达成伊核问题临时协议时,奥巴马说:对于伊朗政权所引发的威胁,我们不要太天真,无论伊朗人何时从事恐怖活动或采取敌视我们或我们的盟友的行为,我们都要与之斗争,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不要老是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朗也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发生改变。
总之,“接触政策”打破了小布什政府留下的伊核问题僵局,开启了“6+1”伊核谈判模式,并使美伊就核问题进行秘密会谈成为可能;“接触政策”有利于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拒绝其核燃料交换提议后动员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而经济制裁是促使伊核问题临时协议达成的因素之一;“接触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伊朗内部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裂,从而促使美伊双方逐渐调整了对对方的政策,为伊核问题临时协议的达成创造了现实条件。因此,“接触政策”是伊核问题临时协议达成的背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