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经济: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发挥轨道交通调整产城关系的作用

发达湾区均拥有与海外和内陆腹地便捷、广泛的运输网络,依托高铁、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种铁路轨道方式,构建多模式集成的轨道交通体系,服务于湾区内城际、商务、通勤等目的出行,形成制式多元、服务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持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

湾区空间在每一阶段的调整都与交通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区域可达性、交通方式的进步、就业的集中与合理分配,均对湾区整体空间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湾区多中心的发展、高密度城市群的形成,不断增加对远距离交通的需求,从而带动轨道交通网的加快发展。

(一)轨道交通引导湾区空间有序拓展

作为基础性功能,轨道交通首先要解决港口中心城市主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而作为先导性功能,轨道交通则要引导湾区内各城市空间的有序拓展,引导湾区人口和产业在更广的范围集聚,促进湾区内部空间的重组与优化,推动形成新的湾区产城关系。依托层次丰富(地铁、市域快线、市郊铁路、城际轨道等)、规模庞大、功能明晰、服务水平高的轨道网络,纽约、东京等湾区的都市区范围扩展到50千米以上,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长距离通勤、商务联系。

由于可达性的提高,轨道交通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向其线路两侧尤其是轨道站点影响区集中,形成轴向发展趋势,从而在更广范围内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湾区内各级城市及城镇的各类功能、社会资源、生产单元通过网络化轨道系统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空间整体,从而形成以时间概念为发展视角的通勤圈和城市影响区。

(二)城市功能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而调整

湾区轨道交通建设并不是单纯扩大通勤圈,而是强调其与空间结构形成良好的耦合关系,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中心的布局相耦合,以强化重要功能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并强调轨道交通对城镇发展轴的引导,中心城区30千米外各城镇、各功能区发展相对独立,以避免无序蔓延和大规模、长距离通勤出行。

伴随湾区空间形态的网络化发展,城市功能将以轨道交通通勤范围为基础进行再分配,围绕轨道站点快速完善新城(区)各项设施,吸引主城区产业向新城(区)集聚,推动湾区形成以轨道铁路为骨架的“多中心”空间布局架构,推动高密度城市空间效能的充分发挥。

在轨道交通、技术革命等推动下,湾区空间布局整体出现“大区域聚合、小区域高密度集中、中区域圈层扩散”的趋势特征,通过城市功能的延伸、转移和再集聚,由单中心不断趋向多中心并逐渐高密度化、网络化,推动需要大量信息互动、交流和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范围更大更广。相关产业部门在湾区空间重组过程中,可考虑依托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与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湾区不同区位上重新集聚和发展调整。

湾区职住与交通方式见表4-4。

表4-4 湾区职住与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