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编辑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如果你将之视为一种事业的追求,那就需要具备学术的担当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唐秦韬玉有诗云:“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都说编辑是“为人作嫁”、“幕后英雄”。其实,前者“为人作嫁”不假,但后者之所谓“英雄”是不敢当的了。笔者也许正是应了那句因缘巧合的话——偶然相遇,便终身相许,走上了编辑这条路。
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众读物,而是众多报刊媒体中的“阳春白雪”。期刊的编辑、总编属于出版界、学术界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作者(学者)与读者之间的红娘与桥梁,是文化知识、学术传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编辑”在参与相关的研究课题或处理文稿上,其观察、思考问题的视野与路径也往往有独到之处。也许只有你置身于“编辑”的行列之中,才能体味出个中的甜、酸、苦、辣、咸。因而,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显得有其学术上的特殊价值。这也是当年创办“总编视角”这个栏目的基本动因——之所以取名“总编视角”,只是借用“总编”的概念,从“编辑—总编”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出发,观察、思考、评论与学术期刊、学术研究有关的问题,阐发个人之所思、所悟、所得,以期有利于学术传承与学科建设。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作为该栏目的主持人,在当年改版首期(2011年第4期)的“主持人语”中,即写下如是一段话:“学术期刊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群特殊的家园守护人,我们衷心地欢迎海内外学术界期刊界的编辑同行、从事学术研究与期刊评论的专家学者、关注期刊事业发展的各界热心人士,从默默奉献的幕后走向台前,就学术期刊的学术导向、学术规范、学术争鸣、学风建设、学科发展、选题策划、期刊评价、电子网络等选题发表高见。本刊将乐于利用这一小小园地,开辟专栏,直面读者,广纳良言,共襄盛举。”
“总编视角”是《澳门理工学报》面向全球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的一个创新栏目,也是一个独立、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转眼间八年过去了,《澳门理工学报》秉承了当年的承诺,自2011年第4期以来,已经连续策划、出版了27期,凝聚了海内外一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总编(编辑)、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期刊的总编(编辑)、评价机构及其数据库的总编或负责人、关注学术期刊发展的热心学者等各界人士撰写专文。截至2017年第4期,共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举办笔谈7期(组),发表专文46篇。文章总数达到110篇,约135万字(共分为两卷出版)。这些文章聚焦于“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等专题。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开放舞台,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海内外、老中青同台争鸣,可谓海纳百川、精彩纷呈。作者群体中既有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期刊主编,也有来自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编辑行家,而更多的则是来自我国内地的专家学者和期刊同行,大家都为“总编视角”栏目惠赐佳作,这是对本刊的莫大信任和支持。在创办“总编视角”的短短八年间,笔者有幸结识了众多的名家大腕、同行学者,留下了很多美好记忆。
在筹备改版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栏目的设置与稿件的物色。尽管笔者对于“总编视角”栏目的思考已经多年,但真正在一本尚属年轻的刊物改版时推出,仍不免有些许彷徨之感。令人欣慰的是,得到了学术圈与期刊界中一批学者、朋友的真诚呵护——
新创期刊或是筹谋改版,在某种意义上说,首三期的选题策划与稿源落实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刊物的发展路径乃至改版的成功与否。尽管此前笔者已经有近二十年的主编历练,但主持《澳门理工学报》的改版,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幸的是,改版得到了李向玉院长和学院理事会的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使整个方案得以顺利展开。“总编视角”首次上演,就以精准的定位、严谨的学术与华丽的阵容亮相——《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的《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的《中国高校学报的历史、现状和将来》、《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的《高校社科学报功能定位的反思》,将“总编视角”的专栏要旨、选题方向、学术定位、学科规范与风格品位展示于众。如此阵容,如此选题,如此大作,足以宣示首演的意义。
更令人感慨的是,在随后的第2期、第3期专题策划中,“总编视角”仍是如此华丽与严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蔡蓉华的《论期刊评价之目的、方法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主编姜晓辉的《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与作用》、南京大学教授叶继元的《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评选的得失与出路》、武汉大学《评价与管理》主编邱均平的《核心期刊的由来与测度的创新》等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主编们,几乎是悉数登场。专栏首三期的这种专题化策划取向与高端论坛品味的风格也基本形成,并延续至今。朱剑兄评论称,专题化发展也许是综合性期刊专业化转型之外的另一出路。在本刊的“名家专论”、“港澳研究”、“中西文化”等专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专题化策划的痕迹,并整体上形成了本刊的基本特点。
回顾“总编视角”专栏的办刊历程,还得向学术界、期刊界关爱敝刊创新转型的海内外主编(编辑)和学者们表达一种由衷的敬意。正是由于有了海内外同行朋友的倾情相助,才成就了敝刊今天的发展。兹列举数例,以表敬意。其一为《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耀铭兄乃期刊界之翘楚,与敝刊感情笃厚,不仅为“总编视角”之发展出谋献策,还惠赐敝刊多篇佳作。其文往往选题大气,论证严谨,行笔酣畅,文采激扬,如《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的学术启示》、《“媒介融合”: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新趋势》等,引来同行的赞誉。其二为《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朱剑兄是一位儒雅而又富于学术激情的学者,在学术界期刊界享有盛誉,“总编视角”专栏的由来还与他有莫大的关系,正是朱总的极力推荐,才最终确认了“总编视角”的定位。在其后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朱剑兄一直关注、呵护着专栏的成长,不仅为专栏审稿、荐稿,还为专栏奉献了《传统与变革:体制改革前夜学术期刊的艰难抉择》等六篇大作。其三为《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在敝刊的院外编委之中,常常可以看到伟民兄活跃的身影,他在敝刊的整体筹谋与专题策划中,贡献良多。他为“总编视角”撰写了《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关于人文学科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域出版助学术期刊走向真正的媒体融合之路》等四篇佳作,广受学界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编视角”专栏中,还有一个“栏中栏”的“笔谈”栏目。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术专题策划。改版八年来,“总编视角”先后发表了7组专题笔谈共46篇,包括对期刊改革、媒体融合、专栏定位、热点话题等的专题研讨。在办刊过程中,本刊有两点做法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关注与境内外学术期刊界同行的交流学习,吸取先进的办刊理念与办刊经验,每年均有一场固定的期刊交流座谈会,虽然与会人数不多,但都是期刊界具有影响力的名刊总编(编辑),会上的研讨成果多数以“笔谈”的形式专题发表。二是高度关注学术期刊界的热点问题,主动参与或策划相关的讨论,例如2017年度发表的两组“笔谈”(第1期的“域出版”专题与第3期的“CSSCI”专题),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我们讨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这样一个宏大选题的时候,还有另外两方面的同行值得我们的赞赏与借鉴——来自国外和台港澳地区期刊的办刊经验,以求“他山之石”之功效。这方面的交流内地期刊界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主办的“两岸四地”学术名刊论坛,自2008年开始,即先后在哈尔滨、澳门、台北、香港举办了四届;自2012年以来,则先后在莫斯科、悉尼、温哥华、新加坡、洛杉矶举办了五届的“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本刊除了积极参与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外,也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海外(境外)同行的论文,其一是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海外学术期刊,例如加拿大《文化中国》执行主编子夜先生的《多元语境下的身份和价值取向——论海外华文学术期刊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系》,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主编李元瑾的《新加坡华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与机遇》、执行编辑游俊豪的《〈华文研究国际学报〉与其全球规划》,美国《亚洲研究杂志》执行主编Jennifer Munger的《学术出版与〈亚洲研究杂志〉》,德国《华裔学志》主编魏思齐(Zbigniew Wesołowski)的《〈华裔学志〉及其主编与编辑工作:创刊八十周年纪念》等。其二是来自我国台港澳地区的学术期刊,例如台湾《清华学报》主编徐光台的《文献探讨在学术期刊论文中的重要性:一个学术史观点的取向》,香港城市大学《九州学林》主编郑培凯的《一份华文学术期刊的诞生与成长——〈九州学林〉的前世今生》,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理工学报》编辑桑海的《新新媒介时代的学术平台》等。以上海外及台港澳地区的论文约占本专栏总数的16%,这也是敝刊稿源多元化的一个侧影。
此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读者诸君对本卷各期专题研究内容及相关背景资料有一个全面了解,此次结集出版时保留了原有学报专栏中由本人撰写的“主持人语”,而全书文章的编排则按学报原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为保持作品原貌,本文集出版时,除个别错讹文字、数据外,原则上对原作均不再修改。
在编辑本套丛书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感谢澳门理工学院理事会和《澳门理工学报》编委会为此所作的贡献。正是他们的高瞻远瞩和不懈努力,确保了一个明确的办刊方向和良好的办刊环境,践行了澳门理工学院“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还要衷心感谢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蒋重跃理事长,以及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他们的一路相伴,才有了“总编视角”的今天。“总编视角”是我们期刊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愿我们一起珍惜这块园地,做个尽职尽责的守园人,共同努力耕耘,期待未来硕果!
2018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