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历史沿革

电白历史源远流长,是粤西地区著名的“千年古县”。

公元439年,即南北朝时,在今电白境内设置海昌郡,这是电白境内设置行政区域之始。

公元528年,即南朝梁大通二年,从高凉郡中析出电白郡,此后一直沿用“电白”之名。

公元589年,即隋开皇九年,废郡建县,这是电白以县称之始。

从南北朝至今,电白境内设置行政区划已达1500多年。其沿革变迁如下。

1 南交故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电白县境已有人类活动。

唐(尧)虞(舜)时为南交地。

三代(夏、商、周)时是扬州之南裔。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嬴政三十三年(前214)打败西瓯、骆越等部落,统一岭南,从此南越地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并置桂林、南海、象等三个郡,时电白地为南海郡之西境。

秦末,反秦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乘机并击桂林郡、象郡,于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王国”,自称南越王,委派越族首领冼氏(即后来的冼夫人家族)治理高凉,电白为其辖地。

汉朝,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粤,秦时岭南三郡被分置为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七郡,时电白属交州合浦郡高凉县地。

三国(魏、蜀、吴)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吴析合浦郡,置高凉郡;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设置广州。电白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

两晋时电白所属与三国时相同。

2 冼太故里

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树仔、电城镇北部)。这是在电白境内设置行政区划之始。

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古高凉丁村(今电白电城镇山兜丁村)一俚族冼氏大首领世家,生了一个女孩,这就是后来威震南国的冼太夫人。

梁大通二年(528)析高凉郡置电白郡、南巴郡、连江郡等12个郡,兼置高州,统辖各郡。这是以电白为郡名之始。

当时,电白郡驻址设在高凉西北境的安乡(即今高州长坡旧城村,未建城)。电白时属高州之电白郡、海昌郡、南巴郡、连江郡地。

隋朝,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省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

同时,废南巴郡为南巴县,废连江郡为连江县。

隋仁寿元年(601)年末,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冼夫人卒于海南,翌年正月十七日,归葬于其故里即娘家山兜丁村。

大业二年(606)省南巴县入连江县。

大业三年(607)废高州,复设高凉郡。电白县先后隶高州、高凉郡。

3 唐建县城

唐朝,电白地属岭南道。武德四年(621),废高凉郡,电白县和连江县隶广州。五年(622),析连江县复置南巴县;良德县自泷州改隶高州。六年(623),复置高州,州治在高凉,电白、连江、南巴、良德等县同隶高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徙治良德县。

开元五年(717),移治连江县。连江县改名为保安县。

天宝元年(742),高州改称高凉郡。

乾元元年(758)复称高州。时,保安县仍为高州、高凉郡治所。其间保安县改名为保宁县。

大历十一年(776),高州徙治电白县。辖电白、良德、保宁三县。州、县同治,始筑土城。县城周围328.5丈,高6尺。这就是电白最早的县城。

五代十国时,县名不变,属南汉国土。

宋朝,隶广南西路。开宝五年(972),保宁、良德两县废入电白县。南巴县废入茂名县。景德元年(1004),高州废,电白县改隶窦州。三年(1006),复置高州,电白县仍为该州治所。

元朝,隶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高州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称高州路,路治在电白县,县址仍在安乡(今高州长坡旧城村)。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徙于茂名县,电白县仍以旧州址原土城为县城。

至正十五年(1355),高州路还治电白县,路、县仍同治。

4 明神电卫

明朝,电白隶高州府。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七年(1374)十一月降为州,九年(1376)四月复为府。十四年(1381),高州府城(电白县城仍在其内)重修,在旧城外重置新城,并围以木栅。三十一年(1398),城墙改土夯为砖砌,周围497.4丈,高1.4丈,开4个门,门上有楼。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临近沿海一带(今电城镇)设神电卫,筑成土城。

永乐七年(1409)换土为砖石,周围长1100丈,高1.2丈,堞高5尺。开东南西北4个门,门上有楼,敌楼(垛堞)40个,角楼4个,窝铺32间,垛口3100孔。这就是最早的明神电卫城。

成化元年(1465),电白旧县城为云炉、大桂山寇所毁。成化三年(1467)九月,因旧城被毁,故电白县移治于神电卫城,卫、县同治。割电白旧县城(旧城后改称电白堡)、附郭、朗韶、朗肆、地安、怀德等6乡以属茂名县。茂名县下博乡地(原良德县部分地和南巴县地)划入电白县。同时府治也从电白县徙迁茂名县。

成化四年(1468),于卫署西侧建房充作县署,并疏浚护城河,该河周围长1164丈,阔3.9丈,深1.7丈。成化七年(1471),县城陷于山寇,大部分被毁。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时,县署徙入东街,距离卫治仅百余步。

隆庆五年(1571),倭寇攻陷县城,治所悉为所毁,变成一片焦土。

万历元年(1573),县尹王许之将县署徙近卫署东,直向庄山,与卫并建。七年(1579),县尹张希皋认为城矮垛阔,难于防守,又率领军夫、乡民增高城墙5尺,并起城壕之土以筑阳桥,宽3.5尺;堵塞城墙旧堞,筑新堞于其上,从而增高3尺9寸,城墙总高2丈余,周围1100丈;又建击柝铺于桥旁,改北门偏东,以接庄山之麓。十八年(1590),县尹陈玉策再修城垣,修南北城楼2座,窝铺22个,钟鼓楼1座,城周围达1400丈。三十六年(1608),县尹周元(日韦)增筑月城一座,城门一所,防守更为严密。

天启三年(1623),县尹翟拱宸再次重修,城濠加深1丈,加阔2丈,3个月完工。

崇祯二年(1629),因海寇侵犯城池频繁,守道张茂颐移镇神电卫,并令县尹吕允礽重修城垣。

时,电白县行政区划称乡、都、村,乡与里、都与图并列同级。全县计有5乡(里)14都(图)182小乡。

清朝仍袭明制,隶广东省高雷道(后改高雷阳道)高州府。

清顺治九年(1652),城守游击汪宗弘重修电白县城城墙,并二个垛口为一个,还建筑瞭望楼12座。

雍正三年(1725),神电卫撤销,城仍为电白县治所。以后该城分别于乾隆三年(1738)、三十九年(1774)、嘉庆七年(1802)、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光绪十年(1884)、二十五年(1899)多次进行修理。

清代电白县的行政区划为堡、村制,堡、闸、屯同级;全县至道光年间,经合并后的72堡(闸、屯)分别由典史和沙琅巡检司管辖。其中典史管辖44堡;沙琅巡检司管辖18堡8闸2屯。同时,境内南部沿海还设有电茂盐场、博茂盐场。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设区乡,全县分为6个区:保宁乡上区、下区;得善乡上区、下区;下博乡上区、下区。

明、清时期,电白县城中有十字大街,直达四门。自四牌楼而分,东门叫承恩,西门叫武安,南门叫永宁,北门叫长乐。

居住于城内的除民户外,还有军户、商户。城内设南圩、北圩、十字街圩和晚市。南圩设在南门大街,北圩设在北门大街,十字街圩设在四牌楼下,晚市设在钟鼓楼下。集市贸易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盐为大宗。前来购运食盐的船只云集于南门外的龙船港,“樯帆蔽空”,热闹非常。

其时,电白县城为四邑交通要道,北上广肇,南下雷琼,西入高化,都从这里经过。还有大路可通县内各圩场、里图。水路自南门外的莲花洋,上通广州、江浙、天津,下达雷琼,外接安南诸国,成为“粤西咽喉”重地。

5 县城变迁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至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

1911年9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在同年废高州府,电白县隶广东省。

民国期间,电白先后隶广东省高阳道、高州军政分府、广东省政府高州绥靖处、广东省高雷道、广东省南路绥靖委员会、广东省南路行政专员公署、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广东省南路行署、广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其间,改城厢为电城镇,后与乌石、楼阁、坝头等乡合并为附城乡。电白县政府设于县城西街原察院旧署,国民党县党部与县参议会均在东街旧都司署,县地方法院、监狱在县府西。

县城内,原十字大街开辟为能行驶汽车的马路,于东街旧都司署东辟建中山公园,于圣宫东辟建体育运动场。又于原电阳试院设电白县立中学(1914),于莲峰书院旧址设电白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于原冼庙设电白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1930),计有中、小学生960多人。又于原钟鼓楼设县立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邮政、电报、电话、平民医院、育婴堂等设施也相继在县城开设。

全县公路已开通行车的有:电儒路(电城至阳江儒洞)、电茂路(电城至茂名)、电东路(电城至水东,与梅东路、东袂路、石东路、东琅路等相接),总里程406公里。水路则有帆船4艘,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和二、五、八日定期载客来往于电城与水东之间,交通稍具方便。

1939年1月,侵华日军大举南进,广东多地沦陷。其时县城部分城墙被拆毁,后又被日本军机炸毁过半;为避日机轰炸,电白县治被迫迁徙霞洞乡大村。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县治复迁回电城。其间,政府为修筑公路,派人将部分城砖拆掉用于筑路,原本高大的城墙已荡然无存,解放后仅有城基高土可辨。

民国初期的行政区划沿袭清制。1934年,全县设置9区55乡1镇(一镇为电城镇)。盐场仍为电茂场、博茂场。

1937年至1941年期间,电白9区合并为3区,一、二、三区并为第一区,四、五、七区并为第二区,六、八、九区并为第三区。除第二区的望坡乡改为望夫乡外,其他乡名不变,乡下设置保、甲。全县计分3区56乡(镇)791保7527甲。

电茂、博茂两盐场合并为电博盐场,辖电茂、博茂两分署,13场务所。

1941~1949年,全县乡镇区域调整为3区46乡,乡分甲、乙两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从此,古老的电白也迎来了新生。

1949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个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部从阳江儒洞进军电白,是日县城解放。电白地方游击队领导王学明、钟正书各带游击队先后到达电城,与解放军部队团长、政委会见,介绍电白情况,正式接管政权。

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挥师霞洞,至此电白全境解放,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

11月4日,电白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1月7日,县政府决定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作地区为基础,全县划为6个区36个大乡173个小乡。第一区设址电城,包括电城、马踏、大榜、爵山;第二区设址树仔,包括树仔、麻岗、博贺、红花;第三区设址水东,包括水东、南海、沙院、七迳、潭阪、旦场;第四区设址羊角,包括羊角、大同、林头;第五区设址观珠,包括观珠、大衙、望夫;第六区设址沙琅,包括沙琅、那霍、黄岭、霞洞。

1950年,小乡改设行政村,全县为6区36个乡193个行政村3669个自然村。

1950年12月16日,中共电白县委、电白县人民政府及直属各机关团体,由电城迁至80公里外的水东镇办公。至此,电城自明成化三年(1467)起作为电白县治的使命也宣告结束,历时483年。

1952年,南路行署分设合浦、高雷两个专区,电白县属高雷专区。

1953年,高雷专区改为粤西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3月,为配合土地改革颁发土地证工作和下一步全国性的基层普选工作做准备,全县进行区乡调整,由原6区36乡划为14个区,1个区级镇和179个小乡,3个乡级镇。区级镇为水东镇;乡级镇为电城镇、博贺镇、沙琅镇。区分为:一区马踏,二区电城,三区麻岗,四区博贺,五区旦场,六区下里,七区沙院,八区七迳,九区羊角,十区林头,十一区霞洞,十二区观珠,十三区沙琅,十四区那霍。

其时,县内设电白等7个垦殖场。

1955年3月,电白垦殖场改称国营曙光垦殖场,设4个作业区。

1957年2月3日,县委决定,撤销区一级编制,将原来的179个小乡,并为63个中乡,原水东镇、电城镇、博贺镇、沙琅镇等4个镇建制不变。

1957年末,全县置水东镇、博贺镇2个镇,再将63个中乡合并为28个大乡。

时电白盐场辖王巷、西麻、双登、三甲等4个工区。

1957年,粤西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湛江专区,后又改为湛江地区。

1958年9月17日,与全国一样,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共组建7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前进(水东)、红旗(电城)、红星(麻岗)、卫星(坡心)、金星(羊角)、跃进(观珠)、东风(沙琅)。

1958年12月,小良(原茂名县肇祥乡)从茂名县“火箭人民公社”分出,划入电白县,与覃巴(吴川县划入)、沙院组建八一人民公社。其时,人民公社实行军事编制,全县计8个人民公社69个营450个连4500个排。

1959年2~10月,析前进人民公社设水东、南海2个人民公社;析红旗人民公社设马踏、电城、爵山、大榜4个人民公社;析红星人民公社设麻岗、旦场、博贺3个人民公社;析卫星人民公社设坡心、七迳2个人民公社;析金星人民公社设羊角、林头2个人民公社;析跃进人民公社设霞洞、观珠2个人民公社;析东风人民公社设沙琅、望夫、那霍3个人民公社和罗坑综合农场;析八一人民公社设小良、沙院2个人民公社。10月,从电城、麻岗人民公社中分设树仔人民公社。全县计21个人民公社和罗坑综合农场。

1961年6月恢复区级建制,全县设6个区。一区电城,辖电城、爵山、大榜、马踏、龙湾5个人民公社;二区麻岗,辖麻岗、树仔、博贺、旦场4个人民公社;三区水东,辖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6个人民公社;四区坡心,辖坡心、潭莲、羊角、大同、林头5个人民公社;五区观珠,辖观珠、霞洞、下岭(石顶)、大衙、佛仔楼5个人民公社;六区沙琅,辖沙琅、黄岭、望夫、罗坑、那霍等5个人民公社。全县计30个人民公社566个大队7786个生产队。

1963年2~3月,撤销区级建制,部分人民公社进行调整。龙湾人民公社并入马踏人民公社,谭莲人民公社并入坡心人民公社,大同人民公社并入羊角人民公社,下岭(石顶)人民公社并入霞洞人民公社,佛仔楼人民公社并入观珠人民公社。全县共有25个人民公社。

1965年9月,撤销水东镇人民公社,设水东镇建制;撤销博贺镇人民公社,设博贺镇和博贺人民公社。全县设2个镇,24个人民公社。

1968年11月,析电城人民公社设电城镇。至此,全县置水东、电城、博贺等3个镇和马踏、爵山、大榜、电城、博贺、树仔、麻岗、旦场、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大衙、观珠、沙琅、黄岭、望夫、那霍、罗坑24个人民公社,辖366个大队14个居委会7322个生产队。

1979年,县城城区面积扩大到2.1平方公里。

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个地级市。

电白从此隶属广东省茂名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水东镇澄波街145号。

1983年12月20日,实行政社分权,恢复区乡建制,撤销24个人民公社,设置24区(其中“大榜”改称“岭门”)371个乡5117个村民委员会;恢复羊角、沙琅为乡级镇,水东、电城、博贺3个区级镇及其所辖的14个居委会建制不变,水东镇的上排、罗屋、城岭3个大队合并为附城管区,电城镇的城关大队改为城关管区,博贺镇的博美大队改为博美管区。

1986年11月17日至1987年4月10日,全县撤区建乡镇。撤销24个区371个乡和羊角、沙琅2个乡级镇,设置21个镇和陈村、望夫2个乡;原水东、电城、博贺3个镇建制不变。原电城区的行政区域并入电城镇。原小乡建制改设村民委员会,全县设377个村民委员会,40个居民委员会,9个渔业管区(社)。

1988年3月和5月,陈村乡、望夫乡又先后撤乡建镇。

1989年10月,村民委员会改称管理区。

1990年,全县划分为马踏、爵山、岭门、电城、博贺、龙山、树仔、麻岗、旦场、陈村、水东、南海(1992年茂名市在南海镇设立茂名市水东经济开发区,代管南海,管辖面积47平方公里)、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大衙、观珠、沙琅、黄岭、望夫、那霍、罗坑26个镇,380个管理区42个居民委员会10个渔业管区4615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变。

1992年,县城城区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

1995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将17平方公里的陈村镇撤销并入水东镇。

1996年10月,投资3200多万元、位于海滨大道的县行政中心(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综合大楼)动工兴建。

1999年1月,全县撤销管理区,改设村(居)委会,全县设立村委会375个,居委会37个。截至2000年,全县有村委会383个,居委会41个;县城水东城区面积扩大到14.6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多人。

1999年12月25日,电白县行政中心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电白划出羊角、坡心、七迳、沙院、小良、南海(水东经济开发区)6个镇设立茂名市茂港区(区政府所在地南海街道办),电白县仍保留马踏、爵山、岭门、电城、博贺、龙山、树仔、麻岗、旦场、水东(含陈村)、林头、霞洞、大衙、观珠、沙琅、黄岭、望夫、那霍、罗坑19个镇。

2003年12月,撤销爵山镇并入电城镇;撤销龙山镇并入博贺镇;撤销大衙镇并入林头镇,全县行政区划为马踏、岭门、电城、博贺、树仔、麻岗、旦场、水东、林头、霞洞、观珠、沙琅、黄岭、望夫、那霍、罗坑16个镇(目前,陈村镇建制虽仍保留,但仅为虚拟镇)。

6 成立新区

2012年4月26日,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该区规划面积1688平方公里(该区域为功能区,非行政区),人口250多万,共含电白县、茂港区、茂南区19个镇、6个街道办。即电白县有水东、电城、林头、旦场、博贺、麻岗、树仔、岭门、马踏9个镇;茂港区有七迳、坡心、小良、沙院4个镇及南海、高地2个街道办;茂南区有鳌头、袂花、镇盛、公馆、金塘、新坡6个镇及河西、红旗、新华、露天矿等4个街道办。

2012年10月11日,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党工委揭牌成立。该区包括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和七迳镇。

2013年4月26日,广东茂名博贺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成立。同一天,茂名市政府将原属电白县的电城、博贺两镇实行交割,正式列入该区单独管理。

2013年7月5日,广东茂名水东湾新城成立,其规划范围为:北至港城路,西至工业大道,南至南海,东至王村,面积约168平方公里。范围内包含重点开发区和协调发展区,重点开发区包括陈村—旦场、南海—高地两个重点开发区,面积合计约98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区以外属协调发展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

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茂名市茂港区和电白县合并为茂名市电白区(即版图重新回到2001年前的原电白县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在原电白县人民政府驻地,即水东镇海滨大道1号行政中心。4月18日,茂名市电白区挂牌成立。

至此,茂名市电白区的行政区划为:马踏、岭门、树仔、麻岗、旦场、水东、林头、霞洞、观珠、沙琅、黄岭、望夫、那霍、罗坑、南海街道、高地街道、沙院、小良、坡心、羊角、七迳(高新区)、电城、博贺(电城、博贺列入滨海新区起步区)23个镇(区、街道),另有陈村、曙光农场、水丰农场和电白盐场4个虚拟镇。全区设372个村民委员会(含博贺镇5个渔委会),59个社区(居委会),4665个自然村。

2014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9.51万,常住人口165.92万;水东城区面积扩大到66.2平方公里,总人口20多万。

延伸阅读

神电卫

卫为明朝军队编制单位。其时军事制度实行“卫所制”,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如著名的天津卫即是这种建制。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电白神电卫为明代广东防御海盗、倭寇侵扰的24个海防要塞之一,隶属广东都司前军都督府,史载该卫最多时有官兵6110名,管辖电白、茂名(含今高州市、茂名市茂南区)、信宜、阳江和吴川等县的治安防务工作。神电卫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年后建成。始为土城,永乐七年(1409),改筑砖石城。城砖由辖下4个千户所分担。明正统年间(1436~1449),被起义瑶民攻陷,卫城遭毁。事后,知县吴镠在原址上按旧格局重修卫城。现在尚存长43厘米、宽21厘米、厚18厘米的卫城遗砖(即现称城墙砖)遍布满城。卫城呈长方形,周长3300米,墙通高5.2米(墙体高3.6米、堞高1.6米);设东南西北四城门;角楼四座,城门包有铁片,门臼用铁铸造,坚固牢靠;门上城楼高耸、翘角垂檐,东南筑出水涵洞,安上铁栅,以防袭击。此外,尚建敌楼40座,设窝铺42间。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高州长坡迁神电卫城,在卫城四周边疏浚护城河(现尚存部分护城河原迹)与海连通。万历三年(1575),又在城外增建敌楼12座。万历十年(1582),将城外墙增高1米,并在护城河边建更楼,在神电卫城内十字街口设建一座烽火楼台(即钟鼓楼)。神电卫城经明代多年建设,成为当时高州、宁州(吴川)、双鱼(阳江)、信宜、阳春5个守卫千户所的指挥中心,也是粤西沿海规模宏大的海防要塞,辖额官兵民壮,马匹、弓兵数百。另外在沿海莲头、鸡笼山、博贺立炮台,置大炮12门,额设千总一员,战守兵80多名。此外尚有艟艚巡哨。清雍正三年(1725),废神电卫,历时334年。清代,神电卫城仍为电白县治。民国时期,电白县治不变。神电卫城墙于抗日战争期间拆除。解放后,电白县治于1950年12月迁水东镇。神电卫城作为海防要塞与县治,历时556年。神电卫城遗址位于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属茂名市溪海新区境内。